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什么人总会“行动无能”?

神译局·2020-01-07 15:08
别再简单地指责意志不坚了。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为什么会这样你知道吗?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总会让人感觉挣扎、感觉痛苦?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和体验,所以我们总是把这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一种现象,但事实上这背后却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作者在本文中反驳了那些站不住脚的理论,并给出了自己的可能性解释。对于原因的探索和思考可以让我们不再拿那些站不住脚的原因作为自己不去行动的借口,安慰自己。同时作者给出的可能性解释也可以让我们从更深层次、更系统的看待这个问题,了解这个问题。本文作者Scott.H Young,原文标题“Why is Taking Action Hard?”。

你本来应该写一篇文章,但你拖延了。你买的跑步机放在地下室落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你想学习一门语言,想去创立一家企业或者是转变一下职业发展道路,但这些都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你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所谓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和体验。

在所有可能导致我们走向失败和痛苦的原因之中,不作为是最重要的一条。如果我们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那事情就会变得容易得多。你的项目会做的更成功,你的梦想会变成现实,你的生活也会更美好。

但正所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都知道要行动起来很难,但为什么会这样你知道吗?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总会让人感觉挣扎、感觉痛苦?我们很容易就将这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一种现象,我们往往认为懒惰就是一个固有的人类精神特征。但事实上,我们也可以找到一种替代方案,可以让我们在采取行动时不必经历太多内心的挣扎,不会感觉太过痛苦。

是的,这确实是一种可能性方案,而不是存在于一个假象的美好世界里,因为我们现实之中就能看到有些人就属于行动派,他们非常擅长将想法付诸行动。阿诺德·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便是其中的一员,他既是出色的健美运动员、演员、导演、制片人,也是优秀的企业家和政治家;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先后创立了PayPal、特斯拉和SpaceX;居里夫人承担单亲妈妈的角色扛起家庭的重担,同时又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采取行动的能力与最终实现成功这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行动与成功的匹配度是如此之高,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行动无能的时候才会感觉更加痛苦,也为自己所经历的挣扎而感到困惑。如果现实中的成功真的像“行动、从中总结和反省、重复去做”那样简单,那为什么还是有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那么多人陷在懒惰、自我破坏和拖延的恶性循环之中?

行动无能的一些可能性解释

感觉采取行动很难,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但是,在尝试提供一些可能性解释之前,我想先排除一下那些站不住脚的原因或者说理论

天赋说。天资、才智或者说天赋可以优化执行能力。不可否认,居里夫人很聪明,这种聪明的天赋加上她选择了正确的研究项目,促成了她对于镭这一放射元素的发现。但是,尽管天资对于成功有助益作用,但它与行动力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是那么强。天赋异禀的人就像是这个世界发出璀璨光芒的星星,但别忘了更多的是脚踏实地同样能发光发热的普通人。

个人喜好。我并不想要埃隆·马斯克那样的工作方式,你可以说我这样的选择意味着我无法达到与马斯克一样的成就,没关系,对于这一点我坦然接受。每个人的喜好各不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人们愿意付出多大的努力。但个人喜好不同解释不了为什么我们在采取行动时倍感挣扎。为什么要一直拖延不去写那份你知道自己最终还是会写的论文?如果你知道自己即便学了也达不到可以用的程度,那你为什么还要花上数周的时间去学习这门语言?个人喜好不同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不去尝试,但却不能很好地解释我们在行动无能时内心的挣扎。

动机。许多情况下,那些最难采取行动的人往往正是最应该行动起来、做出改变的人。与那些努力尝试将体脂比再降低1%的健身达人相比,生活方式很不健康的人群通过少量的干预就能实现最大的收益。所以,如果你对“动机”一词的定义是“客观上有充分的理由去采取行动”,那你还需要解释为什么许多人明明有“动机”,但却不去行动。而如果你将“动机”一词定义为一种主观上的感觉,那我们就又回到了最初的原点:为什么有些人会感到有动力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而有些人却不去做呢?

我自己对于行动无能背后所存在的具体原因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虽然算不上权威,但我也想尝试在这里提供一些可能性解释:

可能性#1:信心

在与目标设定相关的理论之中,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ies)这一类很受大家欢迎。这类理论实质上是在说你完成任务的动机,也就是激励力量(M)不仅取决于完成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目标效果V),也取决于你对自己这一行为能带来的回报或者说结果的期望(期望值E)。

但是,你对于成功的期望同时也取决于你的动机。这就形成了一个反馈循环,你对自己保持长期激励力量的能力期望值影响着你对于成功的期望值,从而又影响着你长期的激励力量值。

一个正反馈循环创建而成的系统存在两种可能性的发展方向:一种是随着你认为成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你会越来越投入,因而也就变得越来越有动力;另外一种也是同理,随着你越来越沮丧,你的期望值也会出现螺旋式下降。

由于你对某一种追求的期望通常会影响到你未来的其他追求,因此这也可能会逐渐成为你生活中的一种固定状态,表现为或行动派或行动无能的个人风格。如果你所从事的项目失败的倾向性很高,那你的期望值就会很低,动力也会萎缩。相反,如果你的项目成功的倾向性很高,那你的期望值就会上升,去做的动力也会不断增强。

可能性#2:社会称许性偏见

关于头脑意识有这样一种观点:意识的作用更多地是充当大脑的公共关系经理,而不是首席执行官。也就是说,意识并不是实际发号施令的那个,而只是可以对其行为给出合理的解释。如果是这样,那就表明我们许多时候不去采取行动都是故意为之。我们之所以无法采取行动是因为我们的头脑之中驱动我们行为的潜意识部分决定不采取行动。

这种可能性解释有趣的一点在于,有些时候不采取行动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因此,我们需要假装采取行动,以便向其他人表示我们确实在乎,虽然事实上我们根本就不在乎。这种假装有可能完全是无意识的一种行为。撒谎最简单的方法是相信自己说的是真话,因此,即便你的潜意识头脑并不想致力于某个目标,但你仍然说服自己你想去实现这一目标。

像在做家庭作业时表现拖延(但不知道为什么)的学生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因为他其实并不想学习,但他必须要得到父母的认同,必须要接受父母的经济支持。这种情况下,他虽然表现得像在努力采取行动一样,但自己内心经历的摩擦和痛苦其实已经出卖了他。

可能性#3:理想与现实不同

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认为,我们具有两种看待事物的表征模式:我们对于远心理距离的事物会倾向于用高解释水平表征(抽象),而对近心理距离的事物则倾向与用低解释水平表征(具体)。

许多目标的远-近心理距离表征之间无法兼容,这就使得我们很难去采取行动。举例说明,你可能将自己的健身目标设定为减重、保持健康、让自己看起来更好看(这都是抽象、理想的目标),但是当你真正去健身房时,你想到的通常都是自己锻炼时呼吸困难、汗流浃背、不舒服的感觉(具体、现实)。

对于一些困难的项目一直处于长期行动无能的状态很有可能就是由精神状态之间的这种不兼容所致。你在设想目标时与执行目标时是处于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好像是两个人一样,而要做到这两种状态的协调一致可能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可能性#4:“不要冒险”的文化环境

我们总是很难采取行动去实现我们的雄心抱负很有可能也是受我们所处的环境影响。我们的祖先所处的那个环境,许多时候你如果做些“与众不同”的事情,采取一些超越大众文化期望的行动,那结果很有可能是丧命或者是被驱逐、流放。因此,我们天生就对此抱有警惕,我们会尝试去“嗅触”到采取行动的成本效益,我们愿意退缩回安全范围,遵守大众社会规则,以防自己的冒险之举受到惩罚。

这可能会形成一种动机理论,即“去做你所在的环境文化要求你做的事情”,并且强烈建议如果这项行动不会为你带来丰厚的回报,那就不要冒险去做。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有些方面(例如开创自己的公司)似乎行动无能,但在其他方面(例如准时上班)却不受这个问题的困扰。因为在第二个例子之中,我们所处的社会有一种强烈的期望或者说共识就是每个人都必须准点上班开始工作,如果你做不到,那你就会受到指责。但是,没有人会责怪你为什么不去开创自己的公司。

我们内心之所以会产生挣扎可能就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正在尝试找到最适合我们采取行动的领域,并且在这个过程之中要根据环境反馈相应调整我们的野心和整体的行动倾向。

可能性#5:我们都是“近视眼”

也可能仅仅是因为当下这个和平、稳定、可以长期积累技能和资源的环境与我们祖辈生存的环境已经完全不同。尤其是,人类对于此时此刻的当下与未来长期的收益和回报表现出来的是不一致的偏好。拖延可能就是一种延迟策略,避免你在此时此刻的当下浪费精力,即便你知道这样做的代价可能就是自己在不久的将来要更加努力。

我们人类积累资源的能力很有可能是在新石器时代革命之后才开始的,因为粮食农业的产生,人们才可以进行相应的储存,有了长期的计划之后才可能推动进化成功。现在人类演变的时间尺度可能还不足以有效地改变我们的天性,不足以改变那种先天的心理,但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化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抗我们典型的“近视”问题。这也是我刚刚在上一点所探讨的,对于那些没有面临强大环境文化压力的行动,不作为是最普遍的情景,这可能同时也在表明我们行动无能是由于“出厂设置”默认就是我们人类祖先的那种“近视”生活方式。

如何才能更好地采取行动?

为什么我们苦苦挣扎却仍要努力采取行动?怎样才能改进这一问题?我对这些问题非常感兴趣因为它们表面看起来是如此简单,但深层次的原因却又如此复杂。

解决这一问题的传统方法往往是将人类意志看作是唯一的症结所在。但事实却是,我们人类的大脑是如此复杂,有着太多不同的集成控制机制,有意识,又有潜意识。因此,要想采取行动,你的意识需要有新的输入来助推你找到正确的方向,并且这些助推力需要同时融入大脑其他的控制系统,以保证你朝着那个方向前进。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思考如下问题:

  • 行动无能是否也分不同的类型?或者说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个通用的核心解释?

  • 日常我们采取行动时面临的这些挣扎和痛苦,与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的人面临的挣扎之间有何不同?我们该如何去区分这两者?

  • 行动无能是挫败感和逃避的极端表现吗?或者说它们之间是分属不同的机制?

  • 在整个机制中,哪一点最为灵活,以便我们可以用最少的努力去攻克,从而调整长期行动模式?

 译者:aiko

+1
1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提及的项目

查看项目库

下一篇

来自一位创业者的真诚分享

2020-01-07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