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记忆力?这里是最科学、最全面的建议(下)

神译局·2020-02-08 11:27
有关记忆、记忆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改善记忆。
这里
未融资北京市2014-07
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交友应用
我要联系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记忆力?怎样才能让自己牢牢记住有用的信息,避免关键时刻遗忘现象的发生?无论是在上学阶段,还是追求职业生涯过程以及日常生活之中,一个好的记忆力总会让你收获更多。许多人可能会认为记忆力是先天因素,与“聪明”、“高智商”这样的字眼挂钩,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本文作者从科学角度探讨了记忆的运作方式,并从记忆的三个环节要素入手,逐一剖析我们该如何利用记忆的运作原理去让记忆发挥最大作用。本文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探讨记忆重要性以及记忆的第一个环节—编码,下篇主要探讨记忆的另外两个环节—储存和提取,并就如何提高记忆力给出了总结。原文作者Scott H. Young,原文标题“The Complete Guide to Memory”。

相关阅读:如何提升记忆力?这里是最科学、最全面的建议(上)

储存:将记忆保存在大脑之中

信息编码完成之后,就需要对其进行存储。不幸的是,遗忘也是我们大脑运作方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大多数人应该都记不住自己在上个周的周二吃了什么晚餐,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都记得自己的初吻。

有两个不同的因素会导致遗忘的发生。首先是存储过程失败,信息会被遗忘是因为我们的大脑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丢失一些信息。第二个原因是提取失败,信息仍然存在我们的大脑之中,但我们无法访问这些信息。从实验层面来看,我们很难将这两个因素区分开来,但由于他们又分属两个独立的大脑运作环节,因此在探究记忆的运作这一话题时,我们会分别对这两个因素进行分析。

关于遗忘过程的相关研究最早是由著名实验心理学家Hermann Ebbinghaus展开的。Ebbinghaus发现遗忘遵循指数衰减函数规律,在学习后的最初几个小时内,成功记住信息的数量迅速下降,但是从第二天开始,遗忘的数量则相对较少。尽管遗忘曲线的具体形态很可能会各不相同,并且也受与学习材料相关的许多因素(例如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趣味性或者是编码强度)的影响,但总体而言都是呈现出类似指数衰减曲线的规律,在最开始遗忘的数量很大,在以后的时间里遗忘数量则会减少。

为什么在学习之后会很快遗忘大量信息?我们又该如何去克服这一遗忘的进程?

1、记忆痕迹衰减:我们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吗?

关于遗忘最基本的解释总离不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记忆痕迹储存在活体组织之中,因此不可避免地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众所周知,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退化,因此存储在这些连接之中的记忆痕迹也会衰退。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会导致我们的记忆发生衰退。在这其中令人感到惊讶的一点是,创造新的记忆可能也是导致遗忘发生的一个原因所在。因为新的记忆形成,海马体(人体记忆中枢)中会形成新的神经元,从而改变其原来的结构和连接方式。因此,提取之前记忆的难度也就大大增加。

因此,如果你要确保之前的知识内容一直保存在记忆体系之中(例如,以备期末考试用),那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最好也能温习一下以前的知识(每天可能两三分钟的时间就足够了),否则以前存储的信息很可能会被新信息所取代。

综上所述,我们给出如下建议:

  • 用大约1/10的学习时间复习学过的知识和资料

  • 在学习新内容时穿插一个对于以往内容的简短回顾和温习

2、巩固和睡眠:让生物学为你所用

记忆的过程并不会随着学习这一动作的结束而停止。要想在我们的长期存储系统中永久建立一个记忆痕迹,我们的大脑组织必然要发生一些结构性的生物学变化。大脑神经元之间必须建立起牢固的新联系。

这些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最近的记忆转变成永久记忆这一机制,用科学术语来讲就是记忆的“巩固”。虽然在我们清醒的时间里记忆巩固现象也会发生,但它主要还是在睡眠过程中进行。

你有没有为备战考试而通宵复习?那这科目的考试成绩是否与你享受一整夜睡眠之后参加的考试成绩一样好呢?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研究人员也发现,睡眠不足会削弱记忆力,损害学习效果。在陈述性记忆测试之中,研究人员发现睡眠剥夺现象会导致测试成绩下降幅度高达20-50%。此外,长期睡眠剥夺对于记忆力还会产生永久性的破坏作用。

而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你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睡眠这一元素,让其发挥助益作用。相信你应该也听说过小憩可以用来恢复精神头,现在也有很多证据支持这一说法。在白天小憩一会可以保护你的记忆,因为睡眠会诱发记忆巩固过程的发生,从而避免记忆痕迹衰退和干扰问题的出现。相比保持一段清醒的时间,小憩一会儿会降低遗忘的信息数量。

如果你想尝试在白天小憩,那要注意睡眠时间。小憩最多20分钟就可以有效恢复你的精神头,但这20分钟的时间还不足以让你到达深层睡眠状态,因此也就无法促成记忆巩固的发生。要想强化记忆力,你需要至少睡上一个小时,但是这样你醒来后可能还会感觉昏昏欲睡,因为你是在深层睡眠状态中醒来。因此,最合理的时间是一个半小时,这样你既能感觉精力充沛,又能实现巩固记忆的效果。当然,根据这个原理,我们还有一个不错的选择就是可以将学习时间安排在晚上睡觉之前。

综上所述,我们给出如下建议:

  • 如果是单纯想恢复精神状态,可以小憩20分钟。

  • 在学习之后可以睡上一个半小时来巩固记忆。

  • 在晚上睡觉前安排一个学习计划,以充分利用睡眠巩固所能带来的好处。

3、干扰:学习新事物会干扰你以前的记忆内容吗?

你还记得自己两个星期前吃的晚餐吗?那你再想一下几年前你最喜欢的那次旅游经历,你能记得其中多少的细节?我想很可能你无法记住自己几个周前的晚餐吃了什么,但会记住几年前的这趟旅程中的许多事。

这个例子表明,遗忘并不仅仅是记忆随着时间流逝而衰减的过程。我们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提示,而提示本质上可以是与一个记忆痕迹相配对的任何东西(例如一个物理对象、位置、时间段、某个词、问题或者是概念等),而要想提取到这一记忆痕迹就必须激活这一提示。如果我们将同样的提示与多个不同的记忆痕迹相配对,那我们就很难利用这些提示去提取到一条特定的记忆痕迹,因为一旦提示被激活,所有与之配对的记忆痕迹都会苏醒,开始进入意识竞争状态。

接着回到上文我所提到的那个例子,如果你通常是在同一个地方用餐,那你在那吃的各种各样的饭菜便都具有一个相同的线索(就餐环境)。因此,也就很难提取到你在一周前的那顿晚餐具体吃的是什么。而旅游经历则与之相反,你并不是重复去过这个地方好多次,因此你也就更容易记住旅行过程中的细节,因为没有其它记忆与这次旅程场景相配对。

同一线索配对的多种记忆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干扰”效应。如果你曾学习过一门第二语言,那你应该体会过这种干扰效应的存在,它会导致你无法从一门语言中检索到相应的词汇。在这种情况下,干扰并不一定会导致记忆丢失,只是记忆痕迹被阻断,处于暂时无法访问的状态。

研究发现,克服阻断干扰的唯一方法就是下意识地努力尝试恢复正确的记忆痕迹(并且需要耐心,因为这可能需要一些事件)。但是,干扰也可能导致永久性的记忆丢失,研究记忆的科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提取诱发遗忘效应(RIF)。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看一下这样一个实验:学生们学习了关于两个岛屿(A岛屿和B岛屿)总共20个地理知识点,每个岛屿各自10个知识点。随后,他们练习从岛屿A的10个知识点中提取5个知识点。之后,再对他们进行测试。你认为学生对于A岛屿的记忆表现如何?

你肯定也想到了,提取实践提高了这些学生对于那5个知识点的记忆保留率(对于岛屿A给出正确答案的百分比高于岛屿B)。与此同时,学生们对尚未练习的岛屿A的另外5个知识点的记忆效果变差(与岛屿B知识点掌握程度相比)。那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岛屿A充当了有关其知识点的背景线索,岛屿B则充当有关其知识点的背景线索。当学生们从记忆库中提取有关岛屿A的5个知识点时,这些知识点与背景线索之间的联系加强,而另外5个知识点与背景线索之间的联系则被削弱。

这项研究对于学习的主要参考意义在于,选择性练习可以大大提高练习项目的记忆效果,但同时也会使未练习项目的记忆效果变差。那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种干扰所导致的遗忘?

克服干扰的一个方法是将他们区分清楚。如果你经常混淆一些概念,那最好是将它们逐个放到一起,进行集中性的重新研究。还有一个常见的方法就是不论你在学习什么知识,最好是尽量将不同的概念区分开来(可以通过强化不同概念之间的差异来实现这一目标),这就会迫使你的大脑将它们分别编码为不同的记忆痕迹。

除此之外,另外一种有效的策略是进行概念的整合。例如,如果你想要记住某个特定动物/植物家族的所有成员,那应该尝试找到不同成员之间所有可能性的联系。这样当你以后再来提取这些信息的时候,它们就不再是以竞争形态存在,而是以一种集成的方式紧密地编织在一起。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概念就不会成为另一个概念的阻碍,而是可以同时被提取到。

科学家发现,我们的学习目标也会影响到我们克服干扰的能力。只追求相对表现(与其他学生相比的成绩表现如何)的学生在学习时倾向于采用表面处理(不去探寻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而追求掌握知识点的学生则倾向于采用更深层次的处理策略,例如在不同概念之间寻找联系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给出如下建议:

  • 对于那些你经常混淆的概念进行重新学习和探究

  • 采用比较和对比方法来发现不同概念之间的差异

  • 找到概念之间的联系,对不同概念进行整合

  • 追求去掌握学科知识本身,而不是与他人比较

4、间隔效应:相对较少的学习,记住更多的内容

间隔效应无疑是记忆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如果你能够运用间隔效应,将学习任务分散到多个时间区域,与你在一个时间段去学习相比,你只需要用更少的时间就能掌握同样的知识。

著名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进行过相关的实验:他在连续两天的时间里学习两组单词,第一天,他用了一分钟时间学习A组单词,用了七分半钟的时间学习B组单词。第二天,他又用了二十分钟时间才能很好地记住A组单词,但是他只用了另外七分半钟的时间就记住了B组单词。通过为B组单词更平均的分配时间段,Ebbinghaus节省了大约1/4的学习时间。同理,如果你本来准备这场考试需要一次性用上3个小时的时间,那如果你尝试在几天去安排2到3个相同时长的时间区域,那你总共可能只需要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就能准备好。

通常来说,你分散的时间区域越多,所需要的总时长就越少。科学家建议理想的间隔时间应该是距离考试时间的10-20%。也就是说,如果现在距离考试还有10天,那每天学习一次将为你带来最大收益。而如果现在距离考试还有6个月,那每20天学习一次最为理想。

间隔效应不仅可以大大节省学习时间,还可以提高记忆长期保留率。因为分散在不同日子的学习时间段之后都会有一次睡眠巩固机会。除此之外,这样的间隔可以给你更多机会让你将学习材料与更多的状态和场景联系到一起,从而也就更容易提取。

最重要的一点是,间隔策略能够有效地向你的大脑发出提示信号,提示你遗忘正在发生,而这一信号在一次性学习实践(一次性学习了多个小时)中根本就不会出现。遗忘信号的出现会自发性的促使你采取更有效的编码策略。

间隔效应是心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对于各种各样类型的材料(包括外语词汇、数学问题、空间信息)学习都非常有效。背后的原理其实就是这样可以在某个特定的概念被遗忘之前进行温习和回顾,以实现最大的时间效率和记忆保留率。由于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适用的共识可以帮助你精确计算出这个时间点,所以你需要自己进行试验,最好是使用间隔算法的专用软件,像比较流行的Anki,Quizlet和Supermemo都是不错的选择。

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间隔效应也需要一定的技巧。例如十个一分钟的学习时间段可能并不会比一次性学习十分钟的效果好,因为开始每个时间段的学习都需要一定的成本(必须开始集中精力、将材料“加载”到工作记忆中等)。也正是因为如此,复杂的科目可能需要更长的学习时间段才能实现有效学习效果。例如,对于工程类课程来说,每次学习一小时,每周安排三次这样的学习计划可能比每周六次、每次三十分钟的学习效果要好。具体安排完全取决于你所学习的课程和主题。

综上所述,我们给出如下建议:

  • 尽量避免一次性高强度学习(即一次性投入几个小时的时间去学习)

  • 将你的学习计划分成几个较小的时间区域,并将其安排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

  • 不同学习时间段之间的间隔应该是距离考试时间的10-20%(例如,如果是备战距今还有十天的考试,最好是每天学习一次)

  • 在你将要忘记之前所学概念/知识点之前安排一次温习计划(具体时间需要你自己进行实验)

  • 尝试使用抽认卡程序(Anki,Quizlet,Supermemo)

提取:访问大脑中的记忆

提取也就是访问存储在记忆中的信息的一个机制。一个记忆痕迹能否被成功提取取决于它与线索之间的关联。科学家认为,我们是通过一个“扩散激活”的过程来提取记忆。一旦大脑中的一个线索被激活,激活状态就会从这一线索扩散到目标记忆。一个记忆痕迹可以连接到无数的线索,但是如果相关线索不被激活,那即便这些记忆痕迹很好地储存在记忆中,我们也无法提取出它们。

举例说明,尝试说出下列几个国家的首都:韩国、叙利亚、丹麦、哥伦比亚、阿富汗、泰国、委内瑞拉、土耳其。你能想起所有这些国家的首都吗?或者你是否感觉自己知道它们的首都,只是一时想不起来?你可能不知道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可以用来形容这种感觉,那就是“舌尖现象:你知道自己了解这些信息,但就是想不起来。

接下来,我为你提供一点帮助,你可以再尝试一下这个练习:韩国(S)、叙利亚(D)、丹麦(G)、哥伦比亚(B)、阿富汗(K)、泰国(M)、委内瑞拉(J)、土耳其(A)。你现在记起来了吗?我想相比上次的练习,你这次肯定想起了更多。这是因为我在各个国家后续的括号内给出了首都拼音的首字母,这一线索会更容易让你想起这些国家的首都。线索提供之后,存储首都名字的记忆痕迹就会被自动激活。

那记忆提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它对于学习又有什么借鉴意义?我们该怎样去做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成功提取信息的机会?

1、扩散激活:快速访问你的记忆

假设你现在正在准备参加一次考察你对于世界上各个国家首都名称掌握程度的测试(给出国家名,你需要答出首都名)。如果你采用最基本的学习策略,那就只是尝试将每个国家与其首都匹配到一起。除此之外,其实你还可以查看关于这些国家首都的图片,或者看一段说该国语言的人或者是到首都参观的游客拍摄的视频等。你认为以上两种策略,哪一种会更有效?

第一种策略我们称其为“浅层处理”,因为你并未赋予信息任何其他的含义,而只是尝试在线索(国家名)和目标记忆(首都城市)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第二种策略则是“深层处理”,因为你是在首都、国家、人和景点之间尝试去建立许多的联系。

如果你采用了第二种学习策略,那你就能充分利用记忆的结构特点。记忆的运作是基于扩散激活原则,如果我们遇到一个概念(国家名),大脑之中代表这一概念的神经通路就会被激活。然后,附近紧密相连的相关概念的神经通路也会被激活,图片和想法就会浮现在你的脑海之中。举例说明,当有人说法国时,你的眼前可能就会浮现出法国国旗的样子,埃菲尔铁塔、法国葡萄酒和奶酪会一样样闪现在你的脑海之中。如果你之前学习时就曾将这些事物与法国和巴黎相联系,那法国这一线索的出现就会激活其他相关线索(艾菲尔铁塔、葡萄酒、奶酪等),然后这些线索加到一起就会产生更强的激活效果,成功扩散到相关的记忆痕迹—巴黎。相比较之下,如果你只是从浅层进行处理,将法国与巴黎进行简单的配对,那看到法国这一词可能也无法产生足够的激活效果来触发巴黎这一记忆痕迹。

因此,关于扩散激活最主要的借鉴意义在于,要想最大可能得让自己记住新概念,我们应该尝试在新概念和已知内容之间建立尽可能多的联系。如果你能尝试让目标概念与其他许多概念相关联,那激活(提取)这些概念的成功性也就高很多。

综上所述,我们给出如下建议:

  • 学习新概念时,尝试将其与你已经知道的事物联系起来

  • 在新概念和旧概念之间建立的联系越多,也就越容易去记住这一新概念

2、提取失败:感觉记忆卡壳该怎么办?

提取失败或者说想不起某一个记忆痕迹背后可能有很多种原因。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学习期间不够专注。研究人员发现,与那些只专注于一个学习任务的学生相比,学习同时还兼顾次要任务的学生在后续的测试中表现要差一些,具体比例高达30-50%。这一结果也表明,多任务处理(同时执行多个任务)对于学习的损害作用不容小觑。

此外,提取失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激活的线索数量不足。如果能够同时激活更多的线索,那从线索到目标记忆痕迹的激活扩散速度会更快。具体我们可以看一下这样一个小实验:尝试想出一种超自然生物的名称,然后再想一个名称的英文拼写与‘post’押韵的超自然生物。你是在看到第一个指示之后就想到了“ghost”(鬼魂)还是在第二个指示之后才想到?第一个指示只给了你一个线索,这样会连接到多个可能性的目标记忆。例如,你可能想到了仙女、精灵、天使之类。第二个指示给了你两个线索,这两个线索结合到一起对于“ghost”这一单词的激活强度远高于其他,因此你才会提取出这样的一个单词。

或者我们也可以想一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你正坐在家里餐桌旁,忽然想到今天要去图书馆还书。后来,当你经过图书馆时,你却忘记了要还书这件事。但是,当你回家看到餐桌时,你又会忽然想起。这也是我们在上文探讨过的记忆痕迹在编码时会将当时所处的场景一起加入进去。因此,对于还书这件事,尽管图书馆比餐桌更具相关性,但由于在编码过程中出现的是餐桌而不是图书馆,因此餐桌便与还书这一意图联系到了一起。

要想克服类似问题,我们需要尝试在意图出现时,要尽可能生动地去想象自己在所需的场景中去执行所需动作,这一点非常有用。例如,在餐桌旁想到要还书后,你就应该想象自己经过图书馆,进入图书馆然后归还书籍这一系列动作的发生。在这过程中,要让自己关注一些细节信息,例如在经过图书馆途中你会留意到哪些建筑物/事物?这样,你就可以将经过图书馆(以及周围事物)这一线索与还书这一意图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当你真正经过图书馆时,它就能自动触发还书这一意图。

同理,如果你感觉自己在考试过程中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会出现记忆卡壳现象,那你就需要尝试激活更多的相关线索。例如,你可以想象自己在学习的场景之中,尽可能生动地去想象,想象你坐在书桌前,眼前有一本教科书,你正在记笔记。简单地回想一下编码时的场景有助于产生足够强度的激活效果,从而成功提取记忆痕迹。另外,你也可以尝试去回忆这一特定概念所处的上下文信息(例如位于书中的哪一部分,该概念前后还有其他哪些概念)。因为我们的记忆就像是快照拍摄一样,在编码时所呈现的所有内容都会与记忆痕迹编码到一起,因此线索可能是相关的,也有可能是完全不相关的。

综上所述,我们给出如下建议:

  1. 要保证自己在以后某个特定时间和地点记得做某事,那就要预先生动地想象自己去做这件事的情境(例如,想象自己经过图书馆并还书的情境)

  • 要尽量想象情景中的细节信息(建筑物、物体、人),从而保证自己记得最初的意图

   2. 如果在考试过程中记不起自己学过的某个概念:

  • 尝试尽可能多地去积极回忆与该概念相关的其他概念

  • 尝试尽可能多地去回忆在书中分别位于该概念前、后的其他概念

  • 想象自己在学习这一概念时的场景

  • 尝试去回忆自己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学习的这一概念,当时的心情以及那天发生的事情

3、模拟测试:增强记忆力最强大的技巧

科学家发现,无论你要参加的是何种类型的考试,如果你能在备考阶段进行模拟测试那会将成功的可能性提升到最大化。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先看一下这样一个实验:

实验参与学生参加一节为时20分钟的统计学讲座,该讲座总共被平均分为四小节。参与实验的学生被分为三组,在每一小节之后,第一组学生会进行一次模拟测试(无反馈),第二组则必须重新学习一遍刚才的讲座材料,第三组则要进行心算。整个讲座完全结束之后,所有的学生都接受了最终的测试。在最后的这场测试中,虽然第二组对于材料的接触最多,但他们最终的测试成绩比第一组模拟测试的学生差很多(30%)。此外,再次学习的第二组学生在测试中的表现也并不比第三组做完全无关的算数任务的学生好。

大量的研究表明,即便没有提供反馈,模拟测试对于提高记忆保留率和测试成绩方面的表现也更为有效,这也就是所谓的“测试效果”。当然,并非所有的测试都能发挥同样的效果,研究表明,只有在测试中采用回忆这一特定的提取模式才能实现受益最大化。回忆是在你没有看到正确答案并且没有可选选项时用到的一种提取记忆痕迹的方法,像“加拿大的人口是多少?”或者“周一这个词在德语中应该是哪个词?”这样的问题都会让你用到回忆模式。

与回忆相对的是识别,也就是当你能看到正确答案或者是包含正确答案信息的选项时所用到的提取记忆痕迹的方法,像“加拿大的首都是渥太华还是蒙特利尔?”或者“周一用德语说是Dienstag还是Montag?”这样的问题则会让你切换到识别模式。

实际上,不管最后考试形式怎样,回忆型模拟测试的效果都远远高于其他基于识别模式的学习方法。原因之一是它能够自动促成你对材料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处理。在我们上文所提到的那个统计学讲座的例子中,与其他小组相比,模拟测试小组的笔记会随着讲座的继续进行变得越来越详细(他们自己可能不会意识到这一点)。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识别对于大脑来说其实很容易,因为这样你就知道自己要从记忆中提取哪个概念。如果你选择重复去查看笔记内容,这实际上就是在问自己的大脑:我知道这些吗?这些看上去熟悉吗?如果你之前已经不止一次的看过这些内容,那就会向你的大脑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我之前看过这些了,没有必要再做进一步的努力了。”

相比而言,回忆则很费力,因为这样你的大脑就必须要弄清楚要提取哪一个目标记忆对象。如果你进行这种回忆型测试练习(回答那些没有提示信息和选项的问题),那你的大脑必须重构从问题到目标概念的路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强化路径(或建立新的路径),这样一来,以后就可以更轻松地提取这一概念。

综上所述,我们给出如下建议:

  • 尽量避免一些基于识别的学习策略(重复翻看教科书所学章节/笔记、划重点、总结)

  • 利用模拟测试/问题来进行复习,以在考试中拿到最佳成绩

  • 采用自由回忆方法(没有提示或选项的问题)

  • 只有在你的考试形式也是选择题的情况下你才可以采用识别性问题方法,并且时间最多只能占到总学习时间的1/4

  • 对于那些你在自由回忆中记不起的内容可以进行选择性地重复查看

强化记忆的关键方法总结

记忆分为三个环节:编码、存储和提取。要想让自己记住所需要的内容,这三个环节就必须都实现成功运行。

为了更好地编码信息:

  • 深度处理信息。关注更深层的含义,与你已经知道的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不要只是照抄笔记,最好是将其转变为自己的话。

  • 意图并不是那么重要。如果你只是采用同一个认知策略,那即便你想要让自己记住更多也没什么用!

  • 调整你的练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将其与最终信息使用的方式相匹配。两者之间更大的重叠度意味着你以后会记住更多。

  • 如果可能,尝试让你在信息编码时的状态和场景与你需要使用这些信息时的状态和场景保持一致。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就尝试在尽可能多的环境/情境下学习,以便让你的记忆更加牢固。

要想更好的存储信息,你需要了解自己的遗忘机制。以下是可能导致遗忘发生的主要原因:

  • 痕迹衰减:当以往的记忆变得陈旧或者是新知识覆盖旧知识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定期更新重要信息,以免丢失。

  • 干扰。新记忆的形成阻断以往记忆也就是干扰现象(例如,由于你学会了“水”这个词的法语说法,然后就记不起它的西班牙语说法)。或者由于以往记忆的存在而导致新事物的学习难度增加也属于这种现象。

如何更好地存储记忆?

  • 保证充足的睡眠!短暂的午间小憩可以让你下午更有精力,较长时间的小睡(60分钟以上)可以让你进入巩固记忆的睡眠状态。

  • 利用间隔效应。如果方法得当,通过适当的间隔时间区域安排,你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少20%-30%)达到相同的学习效果。

另外,你还需要在用到这些信息时能成功提取到它们,如何实现这一点?

  • 创建更多联系是一个有效的方式。扩散激活可以访问记忆,因此如果你能想到与之相关的东西,那就有更大的可能去提取到那些本来可能会卡壳的信息。

  • 提前规划并且在学习阶段就提前想象一下你需要提取这些信息时的场景。

  • 模拟测试是最有效的技巧!采用自由回忆测试法,而不只是识别模式。

译者:aiko

+1
5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报道的项目

这里
我要联系
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交友应用

下一篇

2020电视企业如何笼络用户的心

2020-02-08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