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清发展方位,青岛奋起直上

36氪山东的朋友们·2020-02-17 15:50
“南深圳、北青岛”,创新的脉搏同频共振。

编者按:本文来自“青岛日报”(记者 杨 光),36氪经授权转载。

2月12日,由深圳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共同研制的单人份化学发光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已经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成功测试,22分钟即可得到检验结果。

此前,由青岛科技大学、青岛耐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青岛大学紧密协作进行技术攻坚的核酸快检解决方案检测试剂盒,也将完成检测时间缩短到了半小时之内。

“南深圳、北青岛”,创新的脉搏同频共振。驰援前线、全面防控、保安全、促发展,两座城市共同为抗击疫情担当作为。

2019年,在国家战略的叠加下,在“学深圳、赶深圳”的步伐中,青岛与深圳的“距离”从未如此接近。也是在这一年,青岛不断廓清自己所处的方位,努力在不同坐标系中找到清晰的“位置感”,进而获得前行的“方向感”。

放大坐标找不足,提高标准找差距,青岛瞄准“领头雁”“排头兵”,学先进、赶先进,收获了发展的澎湃动力:2019年,青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6%,同比提升13.7个百分点,增速创近七年来新高;货物进出口增长11.2%,规模再创历史新高,继续保持全省外贸龙头地位,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7.8和5.4个百分点。

将青岛放之于城市竞争的语境来看,过去的一年只是一个起点。站在地球仪前思考,放在世界坐标系下考量,摆在青岛面前的是斐然的成绩,更是不小的差距。

一组数据,可以“管窥”城市经济质量的高低。2018年青岛每平方公里GDP为1.06亿元,同期深圳为12.13亿元,是青岛的11.4倍,上海为5.15亿元,是青岛的4.9倍。要克服这样的差距,要改变这样的局面,青岛惟有更坚定、更果敢地奋起直追!

亟待提速的“消费马车”

一直以来,消费都是青岛的短板。

逆势增长的投资和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的“两员大将”,在2019年为青岛经济的稳中前进立下了汗马功劳。齐驱并驾下,消费这架马车则显得有些乏力。

从近十年GDP构成情况看,2010年青岛市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2%,分别低于深圳、广州和南京 7.8、14.3和12.9个百分点; 2017年青岛市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为35.5%,分别低于深圳和南京5.7和21.4个百分点;2018年青岛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为38.1%。近年来青岛最终消费占比虽略有回升,但仍然低于全国主要对标城市。

“从经济学角度,消费对城市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一方面能够促进生产,一方面能够提高劳动力质量。”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陈维民分析,“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如果从量质的角度,投资更多的是推动量的扩张,而消费则推动质的提升。”

消费对城市发展的拉动效果,在2019年的成都可见一斑。这一年,成都GDP实际增长7.8%。其中,“消费马车”跑出了9.9%的增速:发展“首店经济”,近500家首店落户成都,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打造“夜经济”,成都成为蜀地“不夜城”,仅五一小长假期间,过夜游客就达398.9万人次,同比增长55.9%,来自过夜游客的旅游收入达125.48亿元,增长81.7%;推动文化消费,成都的商业演出票房体量位居全国第五……

在上海,持续旺盛的升级类消费也成为城市发展重要的拉动力。去年上海全市网络购物交易额达到1.3万亿元,同比增长27.0%。“颜值经济”的火爆形势下,全年化妆品类零售额增长21.8%,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个百分点。

对比之下,尽管去年青岛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预计增长14%和19%左右,接待邮轮旅客人次增长57%左右,全年限上网络销售新业态销售额增长12.4%,然而,消费结构和质量仍待提升。2018年,青岛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4%,低于深圳0.3个百分点,直观反映出青岛推动消费方式由实物消费更多转向服务消费方面还有差距。

陈维民认为,青岛消费不振的问题之一就在于,“消费结构仍以生存型生活型为主,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规模小、品类单一。消费场景以传统为主,个性化、体验式、享受型消费比例不高,难以引导消费升级。”

产业结构是影响青岛消费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陈维民分析:“青岛仍然是制造业占比较高的生产性城市,不是北京、上海、深圳那样的服务业主导的城市,高级服务业发育水平不高,而高级服务业是中高等收入群体产生的母体。”

纵观全球,巴黎、米兰、伦敦、纽约、东京,凡是以“时尚之都”闻名的城市,无一不是消费引领的城市。在青岛打造国际时尚城的当下,补齐消费这块短板显得更加急迫。

“国家发改委已经提出要建设消费中心城市,青岛应抓住这个机遇解决存在的短板。”陈维民建议。

提升产业格局 “原创力”很关键

以充盈着新动能的产业布局装配一座城市,才能让其在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新力。

深圳俨然已经形成了明晰的产业层次,拥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四路纵队”,形成经济增量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三产以现代服务业等“三个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相比之下,处在动能转换关键期的青岛,正在紧锣密鼓地追赶之中。2019年底,在新动能的拉动下,青岛实现了工业生产企稳回升。在工业产业集聚区创建提升行动计划的推动下,青岛的轨道交通、智能家电、现代金融、影视文化等7个产业集群纳入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

占有强势地位的新经济,已经成为深圳经济增长名副其实的“主引擎”。一组数字显示了深圳GDP的含金量:2019年,高新技术、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逾六成,新经济占GDP比重约为2/3。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38%;规模以上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占比超过70%;第三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占比超过70%。

尽管规模和拉动能力与深圳不可同日而语,但新兴产业在青岛也保持着增长的态势。初步预测,2019年,轨道交通装备业增加值增长20.3%, 生物医药业增加值增长8.4%,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3%,高端装备业增加值增长6.7%,节能环保业增加值增长5.6%,机械设备业增加值增长4.8%。

“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新的要素组合。深圳从发展伊始就是一个全新的优势要素组合,青岛在早期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积淀,创新转型存在路径依赖。当前,全国的城市都在进行优势要素竞争。青岛已经具备的城市地位对应的商务成本、人才引进成本比较高,先发优势变成了新一轮发展的机会成本。”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刘曙光分析。

在不同的产业层次,青岛的创新正在遭遇各自的“窘境”,原始创新能力是焦点问题。刘曙光说:“在当前的青岛,以家电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主要进行设计性创新和功能性创新,追随市场、依赖市场;青岛最具原创能力的海洋产业虽然是新兴产业,但投入期长,下游产业布局不充分;普遍性的新兴产业竞争优势不足,没有研发优势,平台供给能力有限。”

两座城市科技创新实力的差距在数据中显示得淋漓尽致:2019年,深圳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700多家,总量超过1.7万家;目前,青岛高企总数接近3700家,在今年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深圳有20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青岛的获奖项目数量是11个。

回溯青岛的产业发展和创新路径,刘曙光分析道:“青岛早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并在全国取得了一定的地位;伴随着青岛产业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创新主要以产品创新和设计为主。而深圳的创新逐渐逼近于核心部件的研发,以原创为主。”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将30%的市本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强化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

活跃的资本对产业创新的支撑作用无可替代。2019年,青岛发起全球创投风投中心、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的建设,在资本运作上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光大理财公司落户,青岛成为全国第4个拥有银行理财公司的城市;青岛在中基协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达到261家,备案私募产品529只,实缴管理规模813亿元;新增上市公司9家,总数达到51家……

在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常璟看来,创投风投的发展,需要一个与之适应的产业环境。“这一点,可以参照硅谷和斯坦福。资本会往有项目、有种子的方向集聚。有了当地的产业支撑,就会有资本去主动寻找这样的发展机会。因此,我们需要推动当地有特色、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这些产业布局创投风投,吸引落地。” 常璟同时表示,对标深圳,青岛要进一步提升容错机制。“深圳创新发展得快,就是因为包容性强,打造创新之都,提升城市文化的包容度,进而提升整个城市的创新活力。”

奋起直追 创造“投资奇迹”

2019年,在这座城市上演的“投资奇迹”,是青岛清醒认识城市差距后的奋发作为。

要站在未来看今天。投资的集聚,意味着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当前的青岛不仅承担着国之重任的使命,还面临着产业动能加速转换、城市消费需求加速升级的内在需求。投资于青岛而言是驱动城市发展的关键力量。

作为第12个迈入“GDP万亿俱乐部”的城市,青岛的经济总量在几年前先后被成都、武汉、南京超越。梳理几座城市的发展脉络,青岛的投资规模一直处于落后位置,并且差距越拉越大。

另一组指标性数字则更加直观地反映了青岛和一线城市投资质量上的“悬殊”。2018年青岛每1亿元投资约拉动GDP增加0.18亿元,相当于上海的17%、深圳的33%;同时,青岛单位面积投资强度也有待提升,2018年全市单位面积投资强度为4639.8万元/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的40%、深圳的15%。

推动投资量质齐升,青岛把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和“一把手工程”。 2019年,克服内外部环境的重重阻力,青岛在投资这份答卷上画出了一条优美的上扬曲线:2月至12月,青岛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增速分别为:5.6%、6.3%、4.5%、5.4%、7.5%、8.6%、9.9%、15.3%、17.3%、21.3%、21.6%。

投资成为这座城市引领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企业家纷纷踏上这片热土,与这座城市共商发展之道。最终,青岛创造了超越深圳、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全省16城市第一位的“投资奇迹”。

资本的质量决定了城市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从投资结构来看,青岛炸泉眼、找矿脉,工业投资增长20.2%,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9.7%,民间投资增长20.9%;深圳工业投资增长11.5%,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0.7%,民间投资增长9.2%。

在这些反映产业发展活力指标的增速上,青岛拿出了比肩甚至超越深圳的成绩。乘势而上,青岛前进的步履不能停歇,无论眼下还是未来,只有在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基础设施投资、产业投资上取得更大进展,才能收获更加长远的发展。

当前进入疫情防控战斗状态的青岛,在全力打赢这场硬仗的同时,也从未中断招商的节奏。2月4日,青岛以一封题为《青岛:我们在线等您》的信件,向全球发出青岛在线招商的诚挚邀请,创新 “无接触”招商形式。

一场场“屏对屏”的项目“云”签约仪式在青岛开启。截至目前,已有10个区市、功能区共签约58个重点项目,其中外资项目6个,总投资15.09亿美元;内资项目52个,总投资725.4亿元,项目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高科技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

隔着屏幕,就敢砸下数十亿、上百亿的真金白银。“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这些数字是企业家们对青岛的坚定信心,是他们与这座城市携手发展的真切愿望。

这让人们有理由期待,未来,青岛的发展将更具韧性和活力。

本文封面来自:pexels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整个房地产业进入了地产“冰冻期”。

2020-02-17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