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观点 | 无人战队在前线 ①:方舱医院内,无人车能做什么?

超级观点·2020-02-25 18:45
病毒可能会附着在无人车表面,但车辆不会生病。

口述 | 特约观察员 朱磊

AI正成为一股新的战疫力量。无人配送车、配送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物流机器人、防疫机器人已陆续进入战场,这是《超级观点》推出的“无人化”系列报道的第1篇,我们会报道这些科技力量如何助力战疫,也会持续关注窗口期结束后无人产业的沉浮。

我为什么一定要去武汉?

白犀牛的主要业务方向是专注于末端物流即时配送的无人驾驶,末端物流即时配送是指像外卖或每日优鲜、叮咚买菜这类需要半小时、一小时达的配送模式。春节前后爆发的疫情全国形势很严峻,在这期间白犀牛的无人车一直在北京市海淀区环保园进行无人车生鲜的配送。我们想,有没有机会在抗疫一线也做一些物流配送的事情?大家也知道,湖北很多人都没有复工,物流也是受影响的。我们跟湖北的防控指挥部沟通后,发现医院有相应需求,那我们就决定去医院进行支持。

大概一周的时间,我们就把这个事情确定下来了。公司员工听到消息的时候还蛮震惊的。我感觉同事们会有一些兴奋,也有恐惧。

我们的车目前还是在中关村环保园(自动驾驶示范区)测试和试运营,正常计划今年内在示范区内实现常态化运营,2021年开始大规模复制。我说出要去武汉的时候,一些同事心里没底,第一次到那么危险的地方干这么重要的事情,我们能不能行?但我们对自己的技术有自信。

我们的团队一直在北京运营,也是第一次到外地部署无人车。无人车每到一个新地方都要对它进行一些场景构建,俗称建地图,还要训练数据,这是一个难点。疫情持续时间未可知,无人车在前线当然越早起作用越好,要是车到那里后需要调个两三个月,那就没价值了。我跟技术合伙人、CTO夏添在自动驾驶行业做得时间很长,有这个判断,觉得我们的产品和技术到那里能够很快地跑起来,做点到点的配送。

但目前自动驾驶技术还没有成熟到什么地方都能走,一定有它走不了的地方,那怎么办?我们不能到武汉再去研发,那就是闹笑话。走之前必须把去到那儿的技术准备全部搞定。我们想的是用自动驾驶和远程遥控结合的方式,相当于无人车就有了双保险。室外大部分场景下能自动驾驶的地方自动驾驶,到了室内等不适合自动驾驶的地方就远程遥控,来保证无人车顺利完成此次支援任务。

这是最考验产品和技术稳定性的地方,所以车运作起来的每个环节我们都最少准备了3份方案,以确保这个车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都能动得起来,最次也是从危险区可以自己跑出来。因为我们的车很沉,不是推能推得动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点,它跟我们平时运营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真的是完全交给场景去使用了,出了问题没有任何维修的余地。我为什么一定要来武汉?就是考虑到最坏的情况——如果无人车在危险区出现问题,必须要人进去维护的话,那个人就是我。我有这个责任。

在光谷方舱医院,第一个任务来了

从开始有去武汉的想法到2月13号之前,我一直都不恐惧,觉得没问题。但那天官方感染人数一下爆增了1万多,而且武汉那几天一直增长,我也有一点忐忑和犹豫,但当时很多事都已经准备好了,车辆、跟政府的对接、各种资源,人选也定了——我和两名工程师,去的人越少越好。这时候有点骑虎难下了。

但是,2016年开始到现在持续做了近5年无人车,我始终想怎么能够让无人车真正在社会中实现价值?这次疫情,我觉得到了无人车证明自己的时机了。

我也想了很久,去了之后是不是真的能起到作用?要怎么做?后来我想通了,这次疫情当中不只需要医护人员去一线支援,也需要各行各业的志愿者。这次控制疫情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治,二是防。治疗病患,防止传染。 白犀牛的无人车可以通过无人驾驶避免人与人之间的近距离接触,从而达到防的作用。

2月17号我们团队三人从北京出发,一路自驾到武汉。平常这1200多公里要开16-18个小时,现在路上非常空旷,不到13个小时就开到了。

越临近武汉,我们三个越紧张。到了武汉看见一片空城,才晚上6、7点,像半夜2、3点一样。那一刻我非常忐忑。

在北京虽然也戴口罩,但防护措施跟在武汉完全不一样。在武汉每天出门都要穿着防护服,除了在宾馆,我们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每天得擦N遍酒精,浑身上下都擦,一天要洗N遍手,回宾馆每个人得有十几个步骤。前一两天完全不适应。我也是第一次穿防护服,第一次戴防护眼罩,第一次24小时戴口罩,真的非常不舒服,我的护目镜上全都是哈气,也是第一次感觉离病毒那么近。

无人车在18号由拖车运抵武汉,我们先去了武汉同济光谷医院,跟医院的物流、后勤,包括医生沟通。

无人车是一个新兴事物,大家知道无人车能动,从A点到B点,但怎么能让车和医院的流程结合起来,是比较复杂的。

一开始,我们接到的需求就是运送垃圾。因为其他物资要从清洁区送到危险区都是在地下转运,地下的话我们车就没信号了,无法实现远程控制,所以做不了这个事情。后来,医院提议这个车可以在方舱医院派上更大用场。19号我们就到武汉光谷方舱医院,那里之前是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大概能容纳850个患者,再加上医护人员总人数近1500人。

当时方舱医院刚开始启用三天,车刚在医院调试完毕,正好碰上院方准备往方舱里面运送中药,中药有几百袋,非常沉,我们的第一份工作就开始了——负责把中药从清洁区运送到方舱内部。我们的车载货量2立方米左右,单次运输大概可以顶10-15个人的运送量,车辆一次可以装上百包中药,我们从方舱外面的大屏幕看到无人车在方舱内送药的画面真的非常感动。

工作人员将中药放入无人车

病毒可能会附着在无人车表面,但车辆不会生病

方舱医院内收治确诊病人的地方被定义为污染区,门口有警察把守,污染区距离外围安全区之间还有一块很长的真空地带,算是隔离区。

每个进入污染区的人,都必须全套装备,双层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防护服有缝的地方都得拿胶带封上。出来的时候,要全身消毒之后,把装备全部都脱掉,再换上另外一套防护服才能出来,这个流程非常非常复杂。而且为了安全,杜绝任何不相关的人,包括运输的人员进到污染区。

目前方舱内共有850名确诊患者,加上医护人员大概有1500人,每天有很多运送物品的需求,东西非常非常多,我们的无人车就来承担起这部分运送工作。

技术人员指导安全区安保人员把家属送来的物品装进无人车

由于此次病毒的传染性很强,医院非常慎重,对无人车进出感染进入感染区制定了完善的消毒流程,确保无人车在安全高效的送达物品的同时也保证人员的安全。

病毒可能会附着在无人车表面,但车辆不会生病。通过完善的消毒手段可以把车辆表面存留的病毒杀死。车辆从污染区返回安全区途中要进行三次彻底消毒,院方制定有专门的流程——离开污染区前进行整个车身的彻底消毒,临近中间地带之前,再进行一次彻底消毒,离开中间地带临近安全区前,再消一次毒。有医院工作人员来帮忙进行消毒,以保证车辆能够在安全区和危险区之间穿行。

因为无人车运送物品已经成为光谷方舱医院的常态化流程,每天对无人车的需求都很频繁。通过无人车在安全区和危险区之间构建起这样一个桥梁,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

医院安全区的一名保安是志愿者,他的爷爷奶奶在这次疫情中过世了,所以他想来做志愿者帮助更多的人。他希望阻断病毒,面对危险去帮助这些人,但现在我们的无人车可以挡在他前面,替他去面对危险,让他能够在安全的区域工作。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无人车参与这次疫情的意义。

志愿者保安将无人车当做自己的抗疫“战友”,他的爷爷奶奶因感染新冠离世。

疫情的焦点是武汉,武汉最危险最困难的地方是医院,我就带着无人车来做这个事情。

我们车辆24小时都在那儿,配合医院需求可以随时上岗。

(截止到2月25日)现在已经连续地运营6天了,基本上达到了日常运营的状态,一直到方舱医院结束使用,都会有我们的无人车每天例行去协助运送。我们无人车是充电模式,充满能跑六到八小时左右。目前能够保证车辆送货频率。

我做了5年无人车,我知道这个技术能干什么,只是它现在还没有规模化。没有规模化的原因有很多,法律法规只是之一,单车成本也是问题,还有事物发展本身的规律。

疫情会很快过去,之后无人车该怎么研发还是怎么研发,政策和资本上我觉得不会有太大影响。无人车产业要爆发只有一点可能,就是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无人车如何能真正证明自己的价值?我觉得是现在所有无人车企业都在努力做的事情,包括白犀牛在内。

无人车毕竟是个硬件产品,有它的发展周期。一个极为需要安全的产品,它要循序渐进。就像造汽车,它的速度也是逐渐上升的,最开始汽车跑个10公里就不错了,现在一跑200公里时速、400公里时速都是有可能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什么现在大家说机器人可以用了,首先是因为它的速度、安全风险比较低。

我判断接下来2-3年,相对低速的、时速20、30以下的这些无人车做应用的场景是有机会规模化的。然后再一步一步向上迭代,最终无人车OK不OK,还得看它是不是足够安全。

带着观点看商业。

36氪现发起“特约观察员入驻”计划,邀请各赛道的创业者、大公司业务线带头人等一线的商业领军者们,在这里分享你的创业体悟、干货、方法论,你的行业洞察、趋势判断,期待能听到来自最前沿的你的声音。

欢迎与我们联系,微信:cuiyandong66;邮箱:guanchayuan@36kr.com。

+1
2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按照规则进行游戏,是我们在 EOS 上可以做到的最好的事情。

2020-02-25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