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学技能,有多少人做的是无效努力?

领英LinkedIn·2020-03-03 12:22
有些人明明努力了这么久,为什么始终停留在原地?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 晋良,36氪经授权发布。

疫情期间掀起了一股在线学习的热潮。

还有人说,啃了很久的大部头终于也啃完了。

你看,我们多努力。

翻看读者留言,发现我们的用户很少问“我为什么不想努力呢”,问得最多的,是明明努力了这么久,怎么始终停留在原地?

有一件事情,是我们在拼命上网课、读书、听直播时一定要记住的:成长不是简单的努力和收获的因果循环。

只有过了某个临界点,才能迎来高速成长期。

而大多数时候,我们甚至没有等到那个临界点。

那么,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应该做些什么?

第一阶段:意识到自己该做什么

上周我的老东家派了一名新人来跟我对接,邀请我参加他们举办的一次线上群分享,我很干脆就同意了。

可结果关于分享的细则,具体在哪个群分享?流程是什么?我应该在几点就参与互动?那位新人直到开讲两小时前都没联系告知我,最后还是我主动问的她。

我之所以有意见,是因为最开始我也是从她这个岗位做起来的,当初我也是新手,也没经验,就是靠着用心,主动做好服务以达成跟分享嘉宾的良性沟通。

如果做此事对能力要求高,那谁也不会故意刁难,可这态度问题就让人很生气了。

我也相信那位新人之所以这么佛系,不是故意,而是她没意识到自己需要做这些事情。

在生活中有两种人最为常见:

  • 自以为是的人

  • 做事不用心的人

这两种人有个共通之处,就是缺乏对于自我的审视,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

只有意识到自己需要用心主动做一些事情,才是成长的开始。

第二阶段:肯吃苦,踏实积累能力

万事开头难,此话不假。

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励志要啃完单词书,几个月过去却还止步在第一页的“abandon”上。

其实可以用飞轮效应来解释:

一开始你必须用很大的力气,静止的飞轮才能转起来。

但飞轮越来越快,达到某一临界点后,其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会轻松许多。

在新手阶段,你就是受挫、出丑、挨批的。

在这个阶段,要做到专注。只有不忽视基本功,才能在某一个垂直领域建立起自己的桥头堡。

我一个做新媒体的朋友,一开始擅长写文,小有成就后又换成了做社群运营。等短视频风口来了,又去跟风做了视频。

然后某内容平台红利崛起,他又回来搞原创。如此折腾浪费了大量时间不说,在哪个领域都没做到顶尖。

追风口这件事本没错,但需要掌控好时机。

只有让自己先具备一定能力,保证在寒冬来临时饿不着肚子,才能有底气多多尝试新的挑战。

第三阶段:重新定义赛道

很不幸,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你或许就要看到天花板了。

作家Tomas Pueyo曾在文章中,揭示了成长瓶颈的本质,

以下面这张图为例:

蓝色是普通人的位置,而当我们经历了前两个阶段,通过提升技能,就可以进入绿色精英圈。

然而,想要继续往上走,会极其难。

一方面是因为天赋与资源的限制,另一方面,绿色圈子里的竞争者,能力与态度都不比我们差。

更何况,如今随着科技发展,很多行业都面临着新兴科技的狙击。

在《广度致胜》这本书中,就有一个例子:

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七岁开始训练国际象棋,13岁就从世锦赛脱颖而出,15岁就赢得了世锦赛冠军,22岁就击败了当时的世界冠军。

但就是这样的一位高手,却在1997年输给了由IBM研发的超级计算机“深蓝”。

竞争与外界变化的压力会让我们陷入瓶颈。

你老和顶级高手去比,比得过人家吗?有几分胜算呢?

是时候重新定义赛道了——这是我们普通人“围魏救赵”、突出重围的最好办法。

如何重新定义赛道?做写代码的里最会讲故事的那个!

简单说,就是犯不着跟高手硬刚。

如果你跑步慢得像蜗牛,对手却是刘翔,就别在这一件事情上死磕。学学乒乓不好吗?

斯科特·亚当斯(Scott Adams)曾提出过一个名为“技能叠加”的概念:

一个人试图在一件事情上做到最好,并不是通往成功的最聪明的道路。相反,你应该努力掌握一套技能,然后进行技能叠加。

作家Tomas Pueyo就用自身经历证明了这点。

他本人其实特别害怕演讲,但依然能够在TED演讲中大放异彩。

窍门在于,他把讲故事、设计和心理学能力叠加到了一起,同时又使用了工程思维来解构这个问题。

这种结合能力其实非常罕见,因为传统工程师不太了解设计或心理学。有些设计师了解心理学,但不懂工程思维。

所以,若想让自己获得持续性成长,就不能一根筋似的,一味地在单个细分领域死磕。而是要整合自身资源,做差异化竞争。

就像我自己在最开始做运营时,单论运营能力其实并没有多出色。

但我做过销售,掌握了一套熟练的跟进、沟通能力。再加上在车企受到的专业服务培训,让我具备了特别细致的服务能力。

所以在跟我负责维护的讲师沟通时,把他们服务得特别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很舒服很开心。

就凭这一点,我得以弯道超车,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从普通运营小白做到了培训讲师的职位。

这也是很多人得以突破成长临界点,进入高速成长期的打法。

想落实技能叠加,你需要这三点

第一,什么样的技能适合叠加?

最适合叠加的,是那些在你已经熟悉的领域里,别人不大熟悉的技能。

比如,对程序员来说,如果你的审美卓越(相信我这一点太稀缺了),甚至设计技艺不凡,那么在代码能力差不多的情况下,你在产品方面的竞争力就甩出其他人几条街。

会写小说的人很常见,但会写小说又懂物理学的人很难得,后者才能写出《三体》这样的巨著。

但技能叠加的效果也有保质期,一旦身边人也开始叠加技能,那么你之前所具备的优势就会失效。

现在扎堆学python的人越来越多,最早一批开始学习却进步有限的人就会面临压力。

只有坚持尝试,建立持续领先的叠加优势,才能让我们在成长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普通人如何找到这样的技能?

踏实积累,就算难以做到单项技能的前1%,也要做到前10%,这才是叠加技能的前提。

有了扎实的单项技能,再向外拓展。拓展的方向可以来自于爱好、特长,或者跟原有技能有交集的领域。

比如我,最擅长的就是跟人打交道,在跟不同人沟通的过程里,又接触到了不一样的行业和领域,渐渐对运营和写作萌生兴趣,这些便都成了我努力培养的叠加技能。

第三,聚焦与叠加,那个方式更好?

这两种方式并没有好坏之分。

有些时候,如果一个人能聚集坚持住,真的就能有一番大作为,成为细分领域里的王者。但毕竟,这样的人是少数。

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有个PlanB、C、D,并巧妙叠加,或许才是更进一步的最好选择。

最终怎么选,其实取决于你是谁,或者,你想成为谁。

现在的你,处在成长的哪个阶段了?

参考来源:

1.https://36kr.com/p/525787636氪神译局

2.《广度致胜》远读重洋 孙思远解读

+1
1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提及的项目

查看项目库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