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对待当下,当下就如何回应你

笔记侠·2020-03-18 11:32
越专注,越优秀。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Notesman),36氪经授权发布。

笔记君说:

为什么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路径?为何工作换来换去依然踩不准自己的节奏?为什么明明很努力结果却总是不如人意?为什么……

在问为什么之前,先问问自己:在寻找的路上、在换工作的道中、在努力的途中,专注过吗?如果没有,停止不断地追问“为什么”,先培养的你的专注力。

接下来,就和笔记君一起走进今天的文章,感受专注的力量吧。

以下,尽情享用~

年轻时多做几份工作,丰富自己的经历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这种丰富如果缺少一种主旋律,那你走的每一步都是孤立存在,无法与下一步连接。如此这般,将无法建造一条通往成功的路径。

而一个人的成功,必须是在原有的路径上进行步步强化,并非频频切换路径。

很多人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但却总是嫌弃自己的羊肠小道,羡慕惦记别人的阳光大道。

懂得“纳什均衡”的人肯定知道这样一个道理:

不要总想冲进最有吸引力的市场,而是找到自己的根据地,精耕细作。

关键是,如何找到自己的根据地呢?我的答案是:培养你的专注力。因为这个世界最难得的就是专注力,它是让你摆脱平庸的终极法宝。

一、成功者的共同特质:专注于自己的领域

股神巴菲特曾说:“每个人终其一生,只需要专注做好一件事就可以了。”而他,的确也是这么做的。

巴菲特官方传记《滚雪球》的作者爱丽丝·施罗德说:“巴菲特无论做事情还是与人交谈,都相当专注。他从早上来上班的路上到晚上睡觉之前都在思考投资。”

她在书中写道:“他除了关注商业活动外,几乎对其他一切如艺术、文学、科学、旅行、建筑等全都充耳不闻—因此他能够专心致志追寻自己的激情。”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现在华为是世界上最大的电信网络设备提供商,华为的成功的之道是什么?”

任正非回答说:“如果一个人对事情很专注,那他一定会成功,而我选择的是电信行业。虽然这个行业很难,但是如果我们中途放弃,那就真的一无所有了。”

二、我们为何不能专注?

《深度工作》一书的作者卡尔·纽波特指出:

大多数人60%以上的工作花费在肤浅的事物上,根本不会创造什么价值,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但是,回想一下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似乎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打断,总是不能专注于某件事直至完成,或者完成某个关键部分。

我们知道深深知道应该把时间精力花费在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上,可是,我们的注意力就是不受控制,就是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抛锚,到底是为什么呢?

明尼苏达大学商业学教授勒鲁瓦在2009年发表了一篇有趣的论文,提到一种注意力残留效应。

当你从任务a转到任务b时,你的注意力会存在很多任务a的残留,并没有及时转移。残留量越大,下一项任务完成的就越糟。

任务之间的来回切换会严重影响你本就不强的专注力。而我们日常的工作状态几乎就是这样,注意力被迫切分。

身处注意力高度分散的当下,难道我们只能坐以待毙,继续低效无为下去吗?当然不。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并坚持下去,我们的专注力是完全可以培养的。

三、如何培养的自己的专注力?

培养专注力,不可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应该从深度工作着手,强化自己的认知能力,找到工作关键点,最后对无效工作进行断舍离。

1.深度工作

依然是《深度工作》一书的作者卡尔·纽波特提出,只有通过深度工作,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职业活动,才能不断强化你的认知能力。

用公式表示,就是:高质量输出=时间×专注度

① 两招,搞定深度工作

想要提高专注度,想要进行深度工作,就要做到以下2点:

第一,远离干扰。

前面提到“注意力残留效应”,简直是你注意力和时间的“杀手”。这些杀手的制造者包括手机、社交媒体、邮件和突如而来的电话。你一定要避免在多个任务间来回切换,否则会浪费大量的注意力资源。

如何避免干扰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浮浅工作进行批量处理,留出整块时间给深度工作。例如:

不要及时去回复每一封邮件,而是设置一个自动答复,告诉对方你将在几点统一回复邮件。

关于手机,你要管住自己的手,不要动不动就去划两下,可把它设置成勿打扰模式,在规定时间内再去翻看。

第二,清空干扰。

远离干扰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很多时候干扰是无法避免的,如老板突然布置的工作、临时召开的会议等流程外的突发事件都会让你猝不及防。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快速清空注意力残留,切换状态?

我有一个办法,叫做“30秒圣地”。这是我在一个修行课上学到的,本来是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可尝试几次后,感觉对收回注意力极其有效。

具体做法就是:进入一项深度工作前,在脑中想象一个画面,可以是风景、动画或者你心目中的偶像,一定要美妙绝伦,神圣无比。

具体选择什么画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定,完全因人而异,关键是要调动你想象中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感受,30秒即可。

30秒过后,从想象中回到现实,就能发现自己气神焕发,精力充沛。

② 深度工作小贴士

第一,准备一本笔记本,线性计划你一天的工作,记录你一天深度工作的时间。

第二,当出现新的工作任务时,花几分钟修改一天余下的时间安排。

第三,即使大脑休息时,用有意义的事来代替漫无目的地刷手机,因为大脑其实并不需要“休息”,只需要“变换”。

第四,去理解干扰来自什么地方,观察它、认识它,不要逃避,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干扰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来自你的内心。

第五,睡不着的时候不要赖在床上,起来做点什么,一直到你累了。

第六,过度整理也是一种干扰和浪费。

2.找到工作关键点

能够持续进行深度工作后,你就要抓紧时间找到自己工作的关键点。

① 事情越复杂,处理越简单

不过,当关注的对象太过分散和琐碎时,人的大脑确实会自然而然进入“江湖”状态,梳理不清最关键的是什么。

要知道,注意力如同一台内存有限的微式电脑,每添加一个事项,就如同添加了一个变量,消耗的计算能力也会呈指数级增长;当变量太多且相互干扰时,“宕机”就不期而遇了。

所以,越是处理复杂的事情,越是要采取一种简洁的思维。很简单,你只需要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做这件事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第二,实现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是什么?

第三,哪些手段只是让实现目标的过程看起来更完美?

第四,我有没有陷入手段的迷惑,使它变成了目标的化身?

当你能够想清楚这些问题后,就能死磕那些关键点,而不会沦陷于旁枝末节之中。

② 胜败,往往在于关键点的较量

然而,死磕关键点的真相不止于此。它的背后,是化繁为简,是少即是多的人生智慧。

在林林总总的投资概念中,巴菲特遵循一种简单的方法:“价值投资”;在与希拉里的宣传大战中,处于劣势的特朗普,没有像对手那样“大众宣传”,而是聚焦真空地带,如海地移民居住地、黑人聚集地、以及希拉里反对者居多的区域,进行点对点的精准宣传。

中国台湾作家何飞鹏在《自慢》一书中告诉我们:职场上,你不必面面俱到,但要像日本大厨那样具有“自慢”料理,也就是让对手退避三舍的拿手绝活,即可独步江湖。

大前研一在《专业主义》一书中讲到:“未来没有边域的世界中,从始至终沉浸于一个领域的专才会是最终的赢家。”

在当下的互联网市场中,你也能够观察到一种现象:那些核心地带的创新都会被头部公司迅速“吃掉”,而聚焦在边缘地带的垂直领域才能有生存空间。

这些似乎都在诠释一套简单的实像:

胜败的逻辑,也许从来不是总体上强弱的对比,而是关键点的实力较量。

在这点上,要避免过分追求细节,更要避免“什么都想抓”的黑洞。因为过分追求细节,很可能会让你本末倒置;而“什么都想抓”,往往什么都抓不到。

3.对无效知识断舍离

在现今时代,信息过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些过载的信息却每每影响我们的工作、生活,不断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不知不觉之中诸多无效知识蹭蹭蹭地钻进我们本就感觉疲惫的大脑。

如果我们不想办法处理这些无效知识,它终将侵蚀、霸占我们的大脑,耽误我们的正事,甚至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不尽的麻烦。

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要学会辨别哪些属于无效知识,然后,立即对其进行清理。

我的朋友圈总是被几个学霸占领,小A就是其中一个,她总是不间断地参加各种线上培训课、领读营、写作班……每每还在朋友圈“炫耀”自己的成果,如:“今天又跟着老师读完了一本巨著《少有人走的路》,感觉内心满满的。”

她在线上的形象简直就是职场励志女神,可我了解到她正处在被公司淘汰的边缘。

小A的老板是我的朋友兼客户,从事软件行业。我们当时一起开发一个项目,整个过程老板对小A十分不满,她对业务不熟,细节考虑不足,跟踪时效太慢,最后老板不得已把小A换成其他人,才保证了项目的继续。

我有点不明白:小A花那么多时间在业余学习上,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学学本行业的知识,不想想如何把手头的工作做好?

本职工作都做不好,却一门心思为自己树立与现实中的自己完全不搭边的形象,又是何必呢?

要知道,那些不专注的努力,到头来只能感动自己。如果你正处在被淘汰的边缘,它也不可能把你拽回来。

言归正传,识别完无效工作之后,如何断舍离呢?

① 利用“三个一”打造实用性能力

李笑来曾说:“那些在职场上混日子的人最傻,因为你把时间廉价卖给别人,自己又一无所获。”

你当下工作所涉及的都是最实用的知识,在网络上也无处寻觅,你又何必舍近求远,本末倒置?可惜的是,很少有书籍和课程教你如何在工作中学习,大家只能格物致知。

在十几年的职场生涯中,我总结出一个方法,包括3个方面:一搜、一问、一学。

如果按此方法坚持2年,不说成为行业的翘首,但起码能算半个专家。

一搜:把你所在行业的相关信息每天搜索一遍,将有用的信息留存、整理。

也许你会说开什么玩笑?每天都去搜索?也太麻了……我给你一个工具“百度订阅”,你在“关键词”栏中输入你的行业的关键字,关键词位置最好选“新闻标题”,输入你的邮箱地址,确定每天的发送时间,验证码一敲。

以后每天这个时间,你都会收到百度的一封邮件,邮件内容就是关于你行业的全部新闻信息。当然,你一定要整理归纳,否则没有意义。

一问:每天找一个与你们公司、行业相关的问题去了解。

这种问题要与你的工作有关联,且必须是一个你不了解的具体问题,问题越聚焦越好。平时,你一定会收到其他部门抄送给你的邮件,这些邮件可能只是一个告知或者会议纪要,往往我们一看邮件内容和自己没关系,就会置之不理。

现在,你可以每天在这些邮件中找一个具体的问题,向同事了解清楚,并记录下来。一年下来,你至少可以掌握200多个核心问题的答案。

一学:每天30分钟找一本与你工作或行业相关的书籍、文章,进行重点学习,并记录下来。

我们在看一些专业书籍时,往往刚合上书,内容就全部忘光。这是因为知识与现有体系没有建立连接,你当然记不住了。

所以,你不能只是看,还要记录,日后还要经常回顾与整理,再与实际工作关联起来后,渐渐就能形成体系。

最后你要用“印象笔记”或“有道云笔记”来把“一搜、一问、一学”的内容全部整合起来,这样才能方便你日后的管理。

② 做好当下事,是平庸与卓越的分水岭

自从写了一些网文,认识了不少“90后”职场一族,发现他无一例外地被焦虑所笼罩。

他们的焦虑要么是对过去选择的后悔:“哎呀,如果我选择和某某一起创业就好了,人家已经拿到B轮风投了……”

要么就是对未来的迷茫:“我该选择运营,还是产品呢?我是继续在传统行业还是转行到互联网呢?”

但几乎没有人问:“如何才能把当下的工作做好?”

其实,针对当下的态度才是平庸与卓越的分水岭。过去的,已成定局,即使捶胸顿足也无济于事;未来的,变幻莫测,哪怕特意迎合也云雨无常。

既然如此,何不立足当下,以坚实的脚步在自己的路上前行?毕竟,这才是你真正拥有的。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提及的项目

查看项目库

下一篇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的相似。”

2020-03-18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