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春天已来,「创赢计划」火热报名中

36氪品牌·2020-03-24 10:24
长远来看,工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多年来却走得并不平坦。

如果说前20年是互联网改造C端消费领域的时代,那么在人口红利渐退的背景之下,今后将是互联网深入改造B端工业领域的时期,不少头部互联网企业均在近两年来把战略目标放在满足B端需求上。

长远来看,工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多年来却走得并不平坦。早在2012年“工业互联网”的概念便已被业界提出,但由于工业产业链的复杂、企业需求场景的多样、工艺工序的多元,导致长期以来工业互联网在落地推进上遇到了相当难度。


“黑天鹅”引爆工业互联网

某个企业特定场景的工业数字化,往往看上去简单明晰,但事实上却“牵一发而动全身”。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某个场景需求最终会涉及企业内外部多个环节的变革与重构,而不同企业的数字化场景需求却又“千人千面”,高度离散复杂。以OT和IT数据共通来说,某个环节的数据共通往往涉及到外部供应链、内部生产研发流程、企业运营管理等多个层面的整体适配,对于企业本身而言成本巨大。

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工业领域中,某个简单需求的背后可能会涉及到多个层面的技术应用,单一企业也很难整合也难以找到匹配的方案供应商,数字化在供需层面依旧存在极大的信息不对称。以某大型锂电池正极材料制造商VR/MR库位指示系统需求为例,该公司采用高库架人工存取产品,其产品品类单一,包装规格、颜色单一,在操作人员存取货品时极易发生失误,希望通过VR/MR库位指示系统帮助工作人员快速精准地定位相应库位,但在这个指示系统搭建中,不仅涉及到VR/MR相关技术,还牵扯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能耗管理、物联网等多个技术领域,仅靠单一企业难以解决。

不难看出,工业互联网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命题,但近年来随着基础技术及政策环境的成熟,工业互联网正在驶入快车道。此次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将加速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富士康、长安汽车、海尔等企业都通过数字化系统推出了“关灯工厂”、“无人工厂”数字化智能制造模式。以江苏金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在2月14日复工后的一周时间内,该公司就获1000万的线上订单,实现95%的远程运维和服务,背后是施耐德电气EcoStruxure机器顾问等数字化工具的支持。此外,EcoStruxure 机器顾问助力金旺智能2018年业务量同比增长了约40%左右,整体服务效率却提升了35%,成本降低了30%以上。

2019年“工业互联网”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在研究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重点工作时强调,要加快包含工业互联网在内的“新基建”建设进度。有专家预计,未来三年工业互联网有望实现14.4%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到2022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级规模(9146.5亿元)。

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预测,图片来源:赛迪顾问 2020.03


谁是工业数字化的关键人?

在探讨中国工业数字化转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全球范围内的工业数字化是如何进行的,其中有两种模式最值得关注: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

早在2006年,欧洲便开启了工业数字化转型之路,2011年“工业4.0”概念首次由德国学者提出,欧洲模式便成为了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工业4.0重点关注吸引中小企业化身为“智能生产”设备的供应者,并通过市场的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共享、专业分工。总体来说,工业4.0更加注重工厂、生产、物流的智能化,通过集合中小企业的力量进行“自下而上”的数字化转型。

而美国自2011年启动“先进制造业”计划,期望在金融危机冲击背景下将“去工业化”转型为“再工业化”,重要标志是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的成立推进,策略上更加注重高新科技的创新引导,希望通过互联网激活传统工业。总体来说,美国工业互联网更注重政府政策、行业联盟主导的高新技术渗透改造,呈现“自上而下”的数字化转型模式。

相比于德国及美国工业环境,中国一方面具有庞大的规模及完善且复杂的产业链条,另一方面也存在创新能力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效低下、核心技术及设备对外依存度高等多种现实问题,这也意味着中国工业数字化需要独特的解决方案。

中国中小型企业占比高达约98%,工业数字化中的细节问题纷繁复杂,显然无法仅靠大型企业自身的创新驱动来解决,而中小企业不仅数量庞大,形态也更加灵活、领域更加垂直,甚至在许多专业技术领域并不输于大型企业,如何激活并赋能中小企业将成为中国工业数字化的重要课题。

后疫情时代,工业数字化转型无疑会加速推进,但与此同时,目前在一线生产制造场景中,依旧大量存在着供需不对称的状态,数字化道路上的“最后一公里”始终难以打通。除了政府政策的宏观引导之外,还需要一个平台进行中小企业的激活及赋能,解决供需双方的需求对接难题。

也就是说,中国工业互联网适宜通过“头部生态圈拉动中小长尾”的模式进行推进,一方面通过头部企业构建平台进行跨学科、跨企业进行协调,另一方面需要赋能及激活中小企业,使其成为工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角色。


怎么打通“最后一公里”?

在中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落地执行上,存在两大难题:如何构建生态平台,以及如何激活中小企业积极性。这也是工业数字化转型“最后一公里”的重要问题所在。

相比于消费领域容易实现“跨维颠覆”,工业领域则天然是一个高壁垒产业,需要长期深耕其中,方有能量进行多方跨学科资源整合,事实上,目前能有这类技术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的企业也屈指可数。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常常出现缺资金、缺场景、缺合作伙伴的“三缺”难题,导致中小企业即使有数字化的需求或技术,但也不敢贸然执行推进,此外,中小型方案提供商缺乏生态底层支持及全局产业视野,更不敢“单打独斗”投入方案开发。

深耕中国工业领域33年的施耐德电气,多年来一直是全球效能管理及自动化领域数字化转型引领者,正在尝试牵头突破这两大难题。3月18日,施耐德电气携AWS、联想集团、清华全球产业研究院等合作方共同发布“绿色智能制造创赢计划”,以集结生态圈之力赋能激活中小企业,推进中国工业数字化转型。

在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庞邢健看来,工业数字化转型目前的关键挑战并不在于IT技术,而在于应用场景。近年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通用技术在不断演进,但这类通用技术如何在工业实际场景中使用、IT如何与OT融合贯通,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绿色智能制造创赢计划”首先解决的就是IT与OT的融合问题。

基于施耐德电气的需求调研收集,本次“绿色智能制造创赢计划”已经提前确定了若干真实需求场景,如智能码垛教学建模、基于VR/MR技术的库位指示系统开发、企业级能源成本分析及运营优化系统开发、LVT地板生产线设备OEE提升等,解决需求层面的场景难题,通过施耐德电气既有的EcoStruxure架构和平台,不仅能够降低创新开发门槛,还能实现对众多第三方客户的兼容共享。自EcoStruxure推出至今,在2万余名开发人员的支持下,已部署站点超过 50 万个,拥有 65万家服务提供商和合作伙伴,让3000个应用程序和200多万台设备资产实现了互联互通。

此外,中小企业在本次计划中还可以得到AWS、联想集团、清华全球产业研究院等多方合作伙伴赋能。“创赢计划”也意在通过全链路生态圈的方式,成为中小企业一站式全价值链的支撑平台。其中,AWS云创计划将为符合条件的报名企业提供最高15万元云服务抵扣额度;联想集团将提供iLeapCloud 联想工业互联网平台最高120天的免费使用权限;清华全球产业研究院提供专家辅导支持及结构化知识赋能。

除了前端市场需求、行业经验技术、专业知识培训的赋能之外,参与“绿色智能制造创赢计划”的优质企业不仅能得到后期方案的市场推广支持,同时还有机会获得施耐德电气的资金支持及合作机会。

如今“绿色智能制造创赢计划”已经正式进入报名阶段,5月15日报名结束后将最终确定10强加速企业入驻加速营,参与多品牌联合课程认证,并有行业专家全程助力帮助企业完成创新挑战,整体活动将持续至11月份。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活动背后由施耐德电气组建的“绿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也并非一个封闭体系,未来将不断吸纳更多的合作伙伴、推进更多系列合作,来推进整个绿色智能制造生态不断发展。

现在可通过点击下方活动链接进行线上报名,并获取更多活动详情。

活动链接:https://sub6.oddthink.net/schneiderelectric/?ADTAG=a28b%E2%80%8B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