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的最大变数,已经出现!

Jaylyn🐶·2021-09-22 10:30
穷人翻身靠拆迁?

大家好,我是 观观 。 

在金融圈混了16年,我却独爱买房,还首创了一套科学买房体系,已经帮助众多朋友买到好房子。 

以下是今天的正文。 

“当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的时候”; 

“我,会是什么角色?”

这两天,我反复在看摩根士丹利的那篇《China's Regulatory Reset》;

每看一遍,我都在反复问自己上面那个问题。

《China's Regulatory Reset》这段时间在财经圈很火,准确一点的翻译是——重置经济底层逻辑。

五十多页的报告越往下读,越能感觉一种正站在历史关键转折点的“痛与快”。

比如摩根士丹利预测,国内最重要的“消费人口世代转换”将在2-3年内发生;

什么意思?举个例子:

21岁的我,觉得整个世界都是为我准备的,我十分愿意为情怀买单;

什么?乔丹经典款战靴,要3000元一双?

我不管,我喜欢,买买买!

甚至,我想每种颜色都来一款。

35岁的我,再遇到乔丹经典战靴,虽然我还是很喜欢;

但我会停下来想一想,3000元的篮球鞋,真的有必要吗?

没必要,我更愿意为孩子教育、妻子保养、或者学一门技能花钱;

甚至攒下来,计划为全家换一套内环的4房;

我还是爱乔丹,但我更愿意为长远目标花钱。

在2020年之前,无数的“21岁的我”,组成了国内消费市场的主力;

而从2020年之后,无数“35岁的我”会逐渐成为消费主力。

在上海,我观察到“消费人口世代转换”确实正在发生,具体是怎么回事?我们下面讲;

以上这种“底层逻辑”的变革,毫无疑问的会影响到我们的投资逻辑,

这意味着,以前的投资逻辑不再适用了。

我认为,《China's Regulatory Reset》值得深读,也值得分享。

只有提前洞悉变化,才能在未来“如鱼得水”。

所以,这是一篇写给“鱼”的,讲“水”的文章。

1

全村的希望

一直以来,“出口、投资、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但“三驾马车”并不是齐头并进:三十年前“外贸”牵头、二十年前“投资”领先;

而最近十年,“消费”明显跑在了前面。

同样是摩根士丹利,今年一月底的时候,发布了《消费2030:“服务”至上》的报告。

核心观点是:

到2030年,中国家庭人均收入将翻一番;

届时,中国的消费格局将发生巨大变革。

这场变革带来的结果是,服务为GDP创造的价值将超过商品。

怎么理解这句话?我来举例:

我今年的收入是20万,买小零食、剃须刀、鞋帽服装、数码产品等等消费是5万元,这是我一整年购买商品的花费。

而九年后,也就是2030年,不出意外的话,我的收入会是40万元,我一整年的购买商品的花费会是6万元左右。

我的收入翻倍了,但我的生活花费只出现了20%的增长,摩根士丹利认为:这不正常。

因为个人收入的增长,背后一定是社会经济的增长;

而社会经济的增长,离不开“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

好的,“三驾马车”中:

“出口”是老大哥,它的黄金年代已过,用工成本的上升,以及产业升级、国际形势等等,让老大哥风光不再。

“投资”呢?“基建、房地产、制造业”3位二哥,还给力吗?他们有些累了。

3位二哥这几年的表现,越来越仰赖于民间投资,以及信贷宽松;

越往前走负担越重,患上系统性金融风险,甚至猝死的概率越来越高,可不敢再连夜加班,继续集体开小灶了。

“消费”怎么样?目前看来,三哥是全村的希望。

2

冲!换挡加速

“消费”的换挡加速,带来的是“下一个十年的红利产业”。

三哥最近十年表现不错。从2010年之后,消费对于GDP增长的贡献,是逐步上升的,从最低贡献率40%不到,增长到2017年的58.8%。

大家都能体会到,淘宝、京东拼多多,甚至抖音,知乎等等,到处都在卖卖卖,买买买。

由此诞生的“消费主义”盛行,确实也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但这只是个弟弟。

我们面临的真正问题是——商品消费的增长,是有天花板的。

举例来讲,一台剃须刀的正常使用寿命是三年,那么年薪20万的我,在接下来的9年,一共会消费3台剃须刀,这是天花板。

如何让我消费更多的剃须刀?一共有三种可能:

第一,改造我的消费观,让我以原价,接受“男人,每月都需要一台新的剃须刀”的观念。

第二,压低产品质量,让我只能以原价,买到质量只有原先五分之一的剃须刀。

第三,改造我的生理结构,让我的胡须,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生长。

以上三种可能,都是刻舟求剑一样的出路,很不靠谱。

好在,三哥有一个换挡加速的天赋——从商品类消费,切换到服务类消费。

什么叫“服务类消费”?

举个例子,用100元,购买一支钢笔是商品类消费;

而用100元,购买一次Tony老师的洗剪吹,就是服务类消费。

所以,回到01节的那个问题,摩根士丹利的报告认为:

9年后的2030年,年薪40万的我,在商品类消费上花费是6万元;

但在洗剪吹、入户保洁、健康咨询、购房咨询等等的服务类消费上,花费起码是7万元。

这样算下来,接下来的9年间,我收入增长的100%;

实际来自于消费市场规模增长的116%,带来的社会经济的持续高增长,逻辑自洽了。

3

大概率的可能性

这个自洽逻辑的理论基础,来自于现状:

中国的商品类消费市场规模,受益于网购的蓬勃发展,目前是3.49万亿美元,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但如果把服务类消费统计在内,美国消费市场总量,还是大于中国。

那么如果以上两节的逻辑实现,未来九年的服务类消费“井喷”;

那么中国的消费市场规模,将在未来翻倍,达到12.7万亿美元,超过美国;

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

那么,这个逻辑实现的概率有多大?要看“收入、人口特性、技术、政策、文化”五方面的条件。

其中,收入、技术、政策、文化,四个方面几乎不可控,现在能窥见的,只有人口特性。

也就是全篇开头提到的“消费人口世代转换”

为什么无数“35岁的我”,会取代无数“21岁的我”,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

因为——那根本就是同一批人,来看一组数据:

80后出生人口:22238万人

90后出生人口:21066万人

00后出生人口:16330万人

10后出生人口:16306万人

很直观,00后出生人口的断崖式下跌,造成了消费市场年龄层的青黄不接;

简单来说,现在作为消费主力的80、90后,在未来九年仍旧是消费主力;

不同的是,现在20-40岁出头的中青年,变成了未来30-50岁出头的中青年。

还记得开头提到的那个例子吗?“21岁的我”和“35岁的我”人没变,但是我的消费意愿变了。

这一推断,实际在《China's Regulatory Reset》中也有确认,摩根士丹利认为:

到2030年,中国家庭人均收入将翻一番,而购买力将由35-44岁和55岁以上年龄段(1960年代出生的婴儿潮一代及其子女)主导。

此外,到了2030年,消费重点将从现在的“年轻消费者”转向为“家庭需求和退休消费”。

而上海的七普数据,以及今年以来的放宽落户政策,更能印证这一点:

2020年上海市0-14岁人口比重为9.8%;

15-59岁人口比重为66.8%;

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23.4%。

其中15-59岁人口比重最大,没有细分,但从0-14岁与60岁以上的比重就能看出;

实际上15-59岁这一档,是一个纺锤形,重心在25-50岁。

年轻人正在变少,消费市场规模需要扩大,现在的80、90后还有十年重任,保重保重。

4

我应该做什么?

以上,当洞悉了历史车轮的,一个可能的前进方向,我应该做什么?

这是一个开放式问题,我愿意分享我的思考:

两手准备,三个动作:审视、行动、留存。

我会重新审视,我现在从事的职业,或事业,是否存在与时代红利产生交集的可能,坐上电梯?

如果可以,持续深耕;不能,则思考如何在立足本行业的基础上,与服务类消费行业产生交集。

我会从现在开始行动,保持敏锐,主动搜集与服务类消费市场有关的政策风向,以及原始数据

如果两到三年内,市场出现预料之中的变化,则加速与服务类消费行业产生交集;

如果没有,则继续观察,这将是一个持续7年的持续监测。

我会从现在开始,着手将可能出现的时代红利留存在手中;

留存和沉淀的“容器”有两个——股市与楼市;

股市方面,开始布局自己的服务类消费证券组合,并持续优化,为可能出现的黑马,做足理论基础,行业研判,以及资金方面的储备。

楼市方面,开始研判可能出现的巨头企业的落位方向,梳理从大区到板块,从优惠到政策,为可能出现的财富新贵,提前埋下不动产的种子。

最后,分享两句行为准则:

考虑激励,进行权衡;

不要执着于沉没成本;

愿用自己的比较优势;

在边际上进行决策。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资深作者

366899adff走查测试一下走查测试一下走查测试一下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