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cket,及它应有的所有可能

新用户920400·2013-07-31 11:49
Pocket的创始人Nate Weiner曾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Read It Later/Pocket为何免费>文章来回答Pocket在免费后如何盈利的问题。如今一年多过去了,Pocket也即将迎来自己的六周年,一切是否正如计划的那样?

几个月前Google Reader宣布将要关闭服务时,曾引发一轮关于互联网免费服务可靠性的大讨论。其结果就是全世界的免费互联网受益者们不约而同的开始为自己热爱的产品担忧起来,担心它们是否会在某天面临同样的困境,担心自己多年的数据与不可测量的情感投入是否会在一夕间归零。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Pocket身上,事实上,早在一年以前在Pocket宣布免费后,来自用户的疑问就不曾停息过。为此,Pocket的创始人Nate Weiner曾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Read It Later/Pocket为何免费"文章来回答这些问题。如今一年多过去了,Pocket也即将迎来自己的六周年,一切是否正如计划的那样?

Pocket与它的盈利模式

Pocket诞生于2007年8月,与许多后来大红大紫的产品相似,Pocket(准确讲是Read It Later)最初也只是创始人Nate Weiner众多业余项目之一,去年四月份Read It Later正式改名为Pocket。而如今,根据官方最新的博客显示,Pocket已经拥有超过900万的用户,每天有超过130万条内容被保存到Pocket。正如Nate所期待的那样,Pocket从他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并且正逐渐像一个真正的公司那样发展。

简单来说,Pocket是一个可以让用户把内容(文字、图片甚至视频)一键保存下来,用于其他时间完成阅读的工具。用户可以在浏览器与其他设备间轻松完成这项工作,而所需要的仅是一个注册账号及Pocket应用(网页浏览器的话需要插件)。正是这款应用入选了Google评选的2012 Google Play十大应用,在国内也被豌豆荚评为2012年度最佳应用。

那么Pocket能带来什么呢?Nate在那篇解释Pocket为何免费的博客中曾展示了一张图(图1),并指出Pocket的发展方向应更类似于第三种产品,即价值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也就是说对用户而言,随着使用Pocket时间的增加,你从Pocket中获得的价值也会逐渐增加——Pocket可以重塑你的碎片时间,只需要你一键保存下感兴趣的内容以待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这在如今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尤其重要,一天依然是24小时,但我们从各个渠道所需面对的信息却比过去多得多,你可能在你的碎片时间里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视频,或者在社交媒体上发现了一篇值得细读的文章,但现实的时间约束迫使你必须对内容进行消费。Pocket恰巧解决了这个困境,而且,显而易见的,Pocket会在你每天的使用过程中逐渐成为你无意识的内容库。

图1

另一方面,对内容提供商而言,这种价值也正逐渐展现出来。在几个月前的一篇官方博客中,Pocket团队展示了几幅流量对比图(图2)。在如今社交媒介发达的时代,一篇文章(或者视频)可以在微博上短期内迅速扩散,但很快就会淹没在巨大的信息洪流中。而通过下图比较可以看出,Pocket自然无法在助推内容传播上起到很大作用,但却可以在时间线上延长了文章(或视频)的生命周期。这对那些以输出内容为主的行业是极大的利好消息,用户对内容更久的关注意味着更容易达成消费,而Nate也曾表示如何与电商连接起来也是他们未来将会考虑的事情。

图2

Pocket因此找到了自己未来的盈利点——与内容提供商合作。为此,Pocket也针对出版商推出了相应的工具,出版商可以自定义“脚注”(媒体账号或者订阅按钮等),对于那些需要付费订阅的内容,Pocket也允许设定付费墙。而合作商只需要在网站或应用内简单地加上一个保存到Pocket的按钮——正如它们已经拥有的分享到Twitter/Facebook按钮。

Pocket的困境

对于Pocket及它的“小伙伴们”(好吧,更准确地说是竞争对手们——Instapaper、Readability等)而言,虽然目前来看已经拥有可观的用户量,但是所有人都明白,在这些用户之外还有更多并不了解“稍后阅读”这一概念的人群。所以Mark Armstrong——Pocket聘请的编辑总监——在面对“Pocket与Instapaper有何不同”的问题时表示他们会更关注那些没有了解和拥抱“稍后阅读”的人群。在Pocket团队看来,如今的Pocket仍然对普通用户而言有一些阻力——至少他们要下载插件、APP,还要学习理解如何使用。而团队正致力于减弱这些阻力,他们相信,一旦用户明白如何使用Pocket便会更加热爱它。而对于Pocket而言,在他们渴望挖掘更大的价值以前,需要先尽可能的让自己为人所熟知。一如现今每篇文章、每个视频都几乎清一色地配有分享到微博的按钮一样,Pocket也希望自己会成为那样的“标配”。

当然至少在目前看来,这非常困难,毕竟Pocket在传播上的劣势使得它完全无法与facebook/twitter/google+等相比,甚至在国外能否超越邮件的效果都是疑问。此外,对于一般的媒体网站,广告是其主要的收入渠道,而Pocket所要改变的用户阅读习惯正是媒体方不愿意看到的——Pocket正使得他们的读者减少在自己的网页上停留时间。也许正因为这些原因,目前在国外的许多主流媒体网站上并没有放置保存到Pocket的按钮,甚至包括那些曾经的合作商。相应的,这些网站更喜爱那些能帮助它们扩散链接的工具(如你所知,无非就是Facebook/Twitter等等)。

Pocket自然也针对这些问题寻求改进,如果仔细观察近期Pocket的升级及Blog内容,你会发现Pocket的重心一直在移动应用端的合作,似乎这些出版商目前在移动端并没有网页上那样的顾虑。而Pocket的应用升级也正尝试着改善分享操作的用户体验,并且,更为重要的,正在试探加入轻度社交的元素——用户可以上传头像,可以在发送给好友的内容下写下评论,可以接收到好友发送的文章的提醒。此外,鉴于Twitter与Youtube是Pocket的两大内容源(每月超过400万条twitter、100万Youtube视频被存在Pocket中),在最新的更新中增加了在Pocket应用内进行Twitter的转发/回复等功能。在社交这个环节上,团队表现的很谨慎,更多关注点对点的内容传递,而且并没有削弱作为阅读工具应有的体验。

Pocket的未来?

如今的Pocket已经告别了当初Weiner兄弟个人产品模样,它现在是一个拥有十多人的团队,然而他们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却从未减少。同类竞争对手依然拥有自己的拥泵,Instapaper也被卖给了投资Digg的Betaworks;而作为它们的主要内容源的Twitter/Youtube等也拥有自己的“收藏/稍后观看”服务;甚至包括亚马逊的’send to kindle’也极有可能瓜分其在长内容领域的市场。但是Pocket也不会因此停下自己探寻合作的步伐,某种程度上Pocket与其他相似但又有差别的工具软件(Evernote/Feedly等)可以成为良好的协作工具(事实上Pocket正在与一些应用融合)。

倘若作为独立的应用发展,Pocket可能会遇到其他相似产品一样的窘境。虽然目前它已指明了与内容提供商的合作方向,但即便在付费阅读情况较好的美国,至少在目前还没有可观的迹象。当然,Pocket掌握着一种与社交媒体所不同的数据,它可以回答针对这些以内容为主的信息会被什么样的用户在什么时间地点通过什么方法阅读。正如上文所述,Pocket的价值在那些重视内容的合作商那里会得到更多的认可,但彼此间却依然存在价值转换的问题(Pocket无法扩散其价值,反而减少了用户停留时间)。

正因如此,如果未来的某一天发现Pocket针对某些电商设计了更友好的交互请不要惊讶。也许用户可以很轻松地将购物信息放进Pocket,并可以享受优质的浏览体验,便捷的购物过程。也可能未来的某一天,你会发现Pocket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被动存放你感兴趣资讯的口袋,在掌握了你的阅读喜好后,很可能在你进行阅读的同时会发现脚注部分有其他相关的内容推荐。所以我并不认为目前Pocket的盈利模式会是其最终的归宿,当然,另一种可能会是,当它拥有足够的用户足够好的时候,被另一个巨头收购,这样的故事层出不穷。

总之,Pocket目前在经历一段缓慢的过渡期,在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公司之前,它还有太多的问题要打理,而这不仅仅是把产品设计的更美妙这么简单。几个月前Pocket也针对中国用户推出了中文版(好吧,其实只有说明是中文的),而在国内类似的产品有搜狐的随身看。也许未来会有机会像Evernote那样顺利开展中国市场业务,但至少目前,这个十几人的团队有更多重要的事情要做。

作者微博:@桥之暗面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用户用Sellbox绑定Dropbox或Google Drive后,选中文件并标上价格,再把生成的专有链接挂到其它地方,看到的人通过链接就能购买并下载文件了。这与此前报道过的Gumroad十分相似。

2013-07-31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