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果壳来说,做视频意味着什么?

荔闽·2015-01-27 10:50
果壳开始做视频了,起步艰难,理想很大...

p3

去年年底,我们发现一向走硬知识路线的果壳,开始做视频了。在优酷上连着推出了两个视频栏目:果壳独立运作的科学Bang Bang Bang以及与壹酷文化合作共同推出了“脑洞大开”。其中科学 Bang Bang Bang 的栏目是个人的脱口秀;而脑洞大开则更加贴近时下火热的网络剧的形式。

为什么要开始做视频?

这是我心中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我抛给果壳TV负责人徐来的第一个问题。

内容输出的方式已经改变,徐来这么告诉36氪,果壳网过去做内容,以文字或者图片为主,而这种知识传递的形式让认知成本过高,同时又没有很好地保护版权。过去的四年里,抄袭是果壳在内容上的运营之殇,选择视频作为内容输出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为IP抄袭设置了门槛。

而在另一方面,果壳的内容性质也决定了视频引入的必要。科学信息的传递需要信任感,必须将言论、观点、科学信息和个人形象结合起来,公众才会接受和信服。在这一点上,视频比文字、图片的效用强大的多。

逻辑上走通了,但现实依旧骨感。虽然果壳从2013年底就筹备自己的视频团队,但直到2014年底才对外推出视频栏目。目前果壳视频的核心团队只有3人,自己独立负责的《科学 Bang Bang Bang》 是双周更,而脑洞大开果壳做的也仅仅是剧本创作部分的参与。

先说说果壳自己做的《科学 Bang Bang Bang》,主要的形式是一场科学脱口秀(结合一个科学知识点展开),现在出演的都是果壳自己人:拇姬和瘦驼。播放量上看,这种尝试还算不错,每集都有50万+,但评论就不那么乐观。部分用户觉得这种形式太过无聊,还有一部分则觉得“那些没用不搞笑、又无聊、又做作的行为”完全可以不要,看来在科学性和娱乐性的平衡上,果壳似乎还没有找到一个解决方式。

  • 既然想做,那如今艰难地推进是为那般呢?

这个落点就在果壳所生产的内容。目前果壳网主要以科普知识为主,从身边的生活开始切入一定深度的科学知识。内容的科学性限制了可操作性,这就好比一个特型演员,演戏路子必然受到限制。

不过对于果壳来说,处境似乎更加难受。徐来告诉36氪,目前最为困难的是人。和一般的视频制作相比,无论是编剧到演员,都需要有专业的背景知识。那么,在职业演员和职业编剧这一个行当中,能够拥有极客精神的又有多少呢?

除了人,在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上果壳也面临一定的困难。比起喧嚣热闹的网络剧,果壳的内容从一开始就带有“冷”的性质。在这方面,果壳有意识地做了几个尝试,例如紧贴时下热点,在《星际穿越》大火之后推出《人掉进黑洞会怎样?》;插入小剧场,多场景切入让用户快速进入和保持持续参与。但从最终效果来说,视频的“冷”属性依旧比较明显。不过,在果壳眼中,“知识做的冷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

  • “冷之外,还有热。”

科学 Bang Bang Bang 外,果壳与壹酷文化合作项目似乎引起了更大的关注。“脑洞大开”可以说是果壳的一次 “热” 尝试,探索的是影视剧中的科学知识,早期主要以情景剧(引出话题、推进剧情) + 萌妹纸总结(知识点讲解)两个模块为主,在第5集之后,又出现了“话外音” (小知识点的推进)的形式。这种更贴近目前流行的网络剧的形式,优酷上单集的播放量都在几十万,视频后的讨论也是十分热烈。

与现在的网络剧的快消内容不同,“脑洞大开”这一个节目在果壳和壹酷的眼里知识属性远大于娱乐性,采用网络剧的形式是希望一种更好的传播效果。双方的分工是由壹酷文化做“有趣、生动”,果壳做专业知识的把控和审核。不过,“脑洞大开”依然是一个具有实验性质的产品形态,无论是对于果壳还是壹酷文化。壹酷文化的负责人说他们正在调试产品的最终形态,未来希望在形态上和内容上都做出差异。

果壳到现在已经4岁了,当时的文艺青年也要转行做企业家了。除了做视频之外,果壳在去年连着推出了好几款新的产品,包括小蛋空气净化器,备孕 App“研究生”,两性交流 App“知性”、一个美容的 App,另外还有引发很大争议的“十五言”。

在这些尝试中,可以看到了果壳目前做产品的背后逻辑:扩大已有的用户群体,将硬核用户变现。果壳开始做视频了,意味着果壳的内容将触及更广泛的用户,而之后就将对原先积累品牌进行消费。

最后回到那个问题:果壳里的用户会接受这样的商业转型么?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