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硅谷

荔闽·2015-08-13 19:36
过去人们是去硅谷淘金,现在是回到“新东方”。

Image title

Blueseed 是一艘停在美国公海的创业大船,汇集世界各地希望在硅谷“淘金”的梦想者。在这艘大船上有 2% 的创业者来自中国,往返于公海和美国本土之间寻求庇护与突破。徐小平是这艘大船的投资者之一,不过,现在他对于海外创业者的第一建议不是坚守在硅谷,而是回到“新东方”。

在徐老师的眼中,国内的创业环境是莎士比亚的那首诗的描述“ a summer’s day”,在今年 6 月底的36氪硅谷 Demo Day 上,他对国内创业环境用了3个“前所未有”:

  • 前所未有的创业资本投入
  • 前所未有的创业人才聚集
  • 前所未有的创业政策支持

同时,他和他的真格基金也在表现出最大的热情欢迎海外优质的人才。事实上,和徐老师的真格基金一样,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或者个人天使都选择了定期跑趟硅谷,除了在那里找找好项目投资之外,更多的是希望将优秀的人才带回国内。

投资人的热情“似火”,于是,在2014 年我们看到了大规模的“海归”,他们或是在大公司担任工程师,或是在金融机构担任分析师等其他职位,又或者是名校的优秀学子,他们如同浪潮一波波地归来,成为了国内资本界的“宠儿”。

不过,在归国大潮中,还有一波人,到现在仍然在硅谷,观望、犹豫和等待,可以说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被“困”在了硅谷

隔着一个太平洋,还有着将近16个小时的时差,对于国内,更多人的印象是停留在过去10多年在国内的生活经历,以及从媒体、朋友的描述中拼凑起来的对于国内的看法。在硅谷一个创业者的生日 Party,随意的 freetalk 里,创业者所提及和沈聊的信息似乎都略有滞后,在国内创业者最为火热的 O2O项目几乎很少被提及。上门按摩?这又是什么!刷单的 O2O 市场玩法,真的应该这么玩么!虽然,回国加入“创业”这件事情已经成为在硅谷的中国人会去考虑的重要的未来方向,但更多的人也处于一个在外看热闹的状态。

热闹看多了,自然会有动心的。

“看着媒体上创业公司们公布的一轮又一轮巨额融资,其实真的有点坐不住。” 这是一位工程师,已经有多位国内好友、以及 VC 或者通过熟人关系介绍的公司,希望他能够回国创立或者加入一家创业公司。“心动是肯定的。” 几乎所有人都在和我传递着这样的信息,于是在抛弃现在所有,彻底回国这个决定之外,很多人选择了“折中”,这里主要有两种:兼职创业和成为一名天使投资人。

“兼职创业”是多数人的选择。大公司的员工福利很好,周末不加班,工作时间弹性高,这提供一个灵活的环境服务于“创业”。于是,好哥们、好朋友就组合了在一起,拿着大公司的薪酬和福利,在自己捣鼓一些事情,或者是兼职着为国内的公司打工。

成为“天使投资人”也是一个选择,从资本的方式去参与国内轰轰烈烈的创业大潮。“相比创业来说,最为直接参与的方式就是投资,而且还快”。在参与几轮投资之后,这位投资人也开始准备创业的事情。

不管如何参与,离开“硅谷”依然是一个门槛,多数人即使在这个浪潮中,但依然在“机会”和“代价”之间徘徊,选择了留下。

第一个因素是“家庭”,一旦创业,不仅仅是把自己放在一条“只能向前冲”的道路,同时还有家庭。很多人在美国已经待了6-7年,老婆和孩子都已经在美国扎根,回国创业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两个问题就是—— 与家人异地异国和解决孩子上学问题,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勇气。

第二个因素是“未知”,谁也没有办法确定你的创业项目就一定会成功。“这么多人在这个市场上,为什么成功的会是我。” 一位在 Facebook 工作 2 年多的工程师一直在关注国内创业的动向,“国内已经厮杀成血海了,没有必要去当那个尸骨。”

第三个因素是“落地”,海归们被吐槽的一个问题就是“不接地气”,回国后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而且即使在国外 work 的模式,在国内还需要“本地化”适配。有创业者就倒在了这样一条路上,在国外兼职做产品的时候,一帆风顺,等拿到投资,正式回国,则因为股权、产品等等很多问题,最终“分道扬镳”。太多的“负面”先例在前,让很多踟蹰不行。

无论选择“留下”,还是“回国”,“硅谷”已经成为这些海外精英们的名片,但同时又成为了他们的“围城”。困在硅谷,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围困,还有心理、家庭、社会的围困。所有的人说:“这是前所未有的好时代,即使再坏,也是最好的时代。”那么,最好的时代下谁来解决这群被“围困”的人?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