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冰“炒冷饭”】不愿和陌生人说话,我们离共享经济还有多远?

36氪的朋友们·2015-10-16 16:40
缺乏陌生人社交土壤,共享经济在中国可能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编者按:本文作者韩冰,险峰华兴 VP,文章首发于其知乎专栏,授权 36 氪发布。“炒冷饭” 系列是韩冰今年写的一系列总结性文章,是对过去一年中看到的一些和交易相关的热点方向的思考,包括通常意义上的电商和 O2O。本篇是这系列第五篇,前四篇见此

分享经济从本质上说是个人物品的所有权向使用权方向上的转变,之所以在airbnb和uber之后火热起来,根本原因在于个人物品这个属性,以往所有权向使用权的转移在公有物品领域和商品领域已经相当成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方面几乎都涉及到了这种模式,不管是住酒店,还是乘公交,不管是看电影还是上网,都可以看成是我们在有偿使用某种资源或者物品,一些公共部门或者商业机构依靠出售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来获得收益。

从社会整体效率的角度来看,个人闲置物品的使用权转移是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资源使用效率,是一种更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是有生命力的,但是这种行为在以前无法形成规模,并不是商业模式本身的问题,而是效率的问题,个人和商业组织、政府组织相比,在物品管理、服务、信息传达等方面的专业化程度上相差很多,将分散的非标准化的个人闲散物品进行标准化需要投入的成本高于其本身的价值,所以从社会经济整体来看,效率是不高的,一个效率不高的商业模式不会成为主流。

但是在美国的这一波分享经济大潮中出现了很大比例的陌生人社交属性,这部分收益是很难量化的,因为这部分属性的存在,本来不经济的分享经济具备了存在基础。但这只是美国鼻祖们产生的理论基础,跟中国本土山寨的关系不大。

以短租市场为例,在美国,人均购买力远高于中国,房产内的各种家居用品的相对价值远低于中国,因为出租导致的风险对个人的影响有限。出租房屋获得的金钱收益只是一方面的考虑,能够通过出租认识新朋友,达到社交的目的,因为这部分目的,会模糊出租获得收益预期,也就不会完全以金钱收益为导向。

中国的人均购买力远低于美国,家庭中的电器家具装修的相对价值更高,加上中国没有个人信用体系,导致租客带来的风险(不管是人身安全还是财产安全)远高于美国,同时,因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房屋在中国更像一种投资产品,而不是可以轻易用来分享的物品,所以中国绝大多数用来出租的个人房产并不是自己日常居住的,这也就导致中国的房主和租客之间是没有社交场景,而且在中国传统社会当中,是没有陌生人社交的习惯的,中国系统性的接触陌生人社交是从陌陌开始的,所以在此时房主和租客会完全以经济收益的多少,也就是效率的高低做为判断标准,没有任何社交的成分。一旦进入到效率导向的分析模型,短租就会面临和经济型酒店的竞争,并且不具有明显的优势。

延伸到其他高单价个人物品的租用市场,也要考虑同样的逻辑,如果没有陌生人社交的附加属性,来将租用的实际收益预期模糊掉,就必然会进入完全效率导向的市场经济体系,至少在目前,个人物品的租用效率还无法超越商业组织。

因为中国陌生人社交的历史太短,熟悉陌生人社交,喜欢陌生人社交,懂陌生人社交的90后们目前还没有大比例的拥有高单价个人物品,所以共享经济在中国可能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虽然个人物品租赁市场在中国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但是商品租赁市场可能在中国有一定的机会,这也源于中国的高房价,我们在购买某个商品时,除了获取这个商品本身的成本,还需要考虑保有这个商品的成本,因为会占用一定的空间,如果保有一个物品的成本超过购买他的成本,就可能出现白给也不要的极端现象,也可能出现租金和出售价相当的情况,这在物质不丰富的年代是不可想象的。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好的视觉故事成就一个好的品牌,但问题是,你会讲吗?

2015-10-16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