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段故事说起,一个投资人眼中真实的“90后”是什么样?

36氪的朋友们·2015-12-01 16:09
“90后”创业者到底是怎样一个群体?

编者按: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思维特征和流行文化,这篇文章以三段‘90后“的创业故事引入,为我们描绘出“90后”创业者的画像,并抛出了对未来的三个预测。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AngelPlus洪泰帮(AngelPlus001),作者宋楠,洪泰基金投资经理。

前言

我们一生之中,总要遇见很多人:劳动者与资本家、恶棍与赌徒、皮条客与政治家、警察与明星、一条腿的乞讨者与四肢发达的运动员。有人站在剧场中告诉你秋天在哪一天到来,有人在你门口的街道捡拾落叶与口香糖。一小撮人借助大众媒介,登上头条或成为畅销书书腰名言的主人公,绝大部分人默默无闻,成为各自的出生证明、身份证、以及火化单上的主人公,最终变成E.P.汤普森所说的“后代子孙不屑一顾”的一个家伙。

一个悲观的说法是,我们每个人并不掌握自身命运,存在本身被叙述存在的方式所左右。自人类发明历史以来,这个事实一直在我们之中发生作用,一直到上个周四。

就在上个周四。一位足够知名的老企业家,和一个出生在1990年边上的创业者碰到了一起。他们本来该进行一场展示关爱、传承以及些许质疑精神的友好对话,但当我们的老企业家发现对面的年轻人染了一头蓝发,以及刚刚策划了一场轰动全城的低俗宣传时,公开的对话被勒令终止了。

如何理解老企业家的愤怒?在各种维度上比较,过去一直到今天我们赖以信仰的表述方式,甚至历史观,看上去正在发生变化。

过去的经验不断教导我们,成为一个楷模,然后成为一个成功者。所有的奇迹建筑在一小撮伟人身上。奥普拉•温弗瑞在1985年夏末的几周时间成为美国偶像,她击败了那时候了不起的菲尔•当纳,前者进入教科书,后者被人遗忘。除了伟人,我们偶尔也需要其貌不扬的混蛋,他们出现在社会新闻以及与凶杀刑事相关的新闻纸里,成为主流新闻的脚注,并负责遗臭那么几年吧。

但在今天刊载新闻的电子屏幕上,这帮混蛋成群出现,不是在社会版和刑事头条,他们站在讲台上和话筒前,向被主流价值观教育长大的人们答疑解惑。他们一不小心成为了成功者,尽管看起来,每个人都显得行为可疑、投机取巧以及不那么稳固——这样的评价层出不穷,就像是1906年的媒体对造飞机的莱特兄弟的最早评价《是飞人还是骗子?》。今天的“骗子们”点燃的不仅是我们的老企业家的愤怒。

“骗子们”总是突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最新给他们贴的标签是“90后”,上一个标签是“80后”。“80后”是一群躁动的文艺青年,“90后”则大都有一场企业家的梦想。这样的谈论看上去高浓缩了时代精神,但实在令人怀疑,对每一个时代的年轻人如此归类,是否恰当?

比如“90后”。一个需要提出的看法是,“90后”一定不是作为一个集体出现的。一个卖情趣用品和一个开发约炮软件的年轻人或许还多少聊得来,但他们中间加入一个在地铁口销售土豆和芹菜的家伙,无论如何是不太明智的分类。谨慎的历史学家在解释“群体”时,往往会格外慎重。对于大众媒介来说,把一个既无行动纲领,也无统一利益标的的一帮人,规划到一个名词里,更多的时候视为了表达嘲讽或批判。正如在我们历史教科书中,出现“人”的次数少得可怜,大多数时候,我们被定义为“人民”。

或许对于年轻人来说,正确的问题是:该如何去谈论成功与失败,谈论人在二十岁遇到的爱情、阴谋与史诗时刻,以及不断去游说比你更老二十岁的人,这些并不是你们的专利。不要把问题的答案寄望给大众媒介,今天我们遭遇的叙述错位,或许首先就来自于大众媒介本身的失灵与消解。

作为前言,今天话有点多。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一篇谈论“90后”的文章,来自洪泰基金投资经理宋楠。他将从三个故事开始讲起,而我们想提给大家的问题是:在过去每个时代的年轻人,是如何被时代所描述的?

往下看。

我眼里“90后”的正确打开方式

谈论之前,让我们先看3个“90后”创业者的故事:

1、X君的故事

X君是一段传奇。他是某高科技创业公司的CEO,去年年底融资时,几乎敲不开什么机构的门,后来是因为口才好,临时顶替才上了一些平台的路演,几番周折,终于拿到了天使投资,不算多,但是X君仍然非常感恩,小团队在一起,日以继夜的为了梦想奋斗。

国内投资人有个特点,凡是美国流行的,都想在中国试一试,俗称“C2C”,不知道算不算投资人的劣根性。前段时间流行的“Magic模式”,现在看来就是一地鸡毛。X君也是这么幸运,跟他业务几乎相同的一个美国公司,在他融完天使之后,在美国融了一大笔钱。瞬间,X君就变成了香饽饽,投资机构蜂拥而至,短短半年时间,先后完成了三轮融资,X君也因此从一文不名到身家数亿,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时代先锋”。

其实好戏这才开始:拿了钱之后,“亿万富翁”(虽然是纸面富贵)展露出了“英雄本色”,在公司里搞封建统治。搞发布会,搞“我为自己带盐”,上新闻,上电视,唯独没想清楚自己当年要做的“改变世界”的事儿该怎么继续。所有的合伙人也因为他的排挤和无所作为陆续离开了公司。

更有意思的是,自信心爆棚的X君还在后续融资时允许自己的前两轮投资人退出,导致了公司运营资金不足。融完钱没多久,公司就陷入了运营困难,后续投资人由于他业务上没有进度,也找不到新的接盘侠,X君在火了一把之后,究竟是清算公司,再度一无所有;或者卖房子卖地去赌明天?

2、Y君的故事

Y君从小就顶着天才的光环,小发明小创造层出不穷,艺术文化样样在行,长得也还周正,从来都是人群中的焦点,就算到了国内最高学府“宇宙大学”也不例外。学校活动、社团活动、学术活动,样样都不落下,一直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

“尖子”就是要样样领先,创业这事Y君也没闲着。由于Y君本身就是学校里的活跃分子,名气不小,几个著名天使投资人几乎都是还没听明白到底要干什么就已经给了钱,Y君就这样,实现了“20分钟拿到投资”的神话。

是的,好戏也是从这里开始的:Y君不仅自己不了解商业,家里也跟做生意不沾边,完全没有商业思维熏陶的他根本搞不清楚公司该怎么做,现金流该怎么控制。到手的钱先租了大办公室,高级公寓,找了一帮小跟班发工资,甚至给自己女朋友也开了工资。结果想象中的产品开发难度很大,开发进度一再延期,产品还没拿出样品,钱也花的差不多了。

Y君的创业其实仍在继续,他天天盘算着,下个“秒投”我的人在哪里呢?我还可以做别的呀!

3、Z君的故事

Z君就是“其他人眼中的90后”的代表,潮牌,铆钉,耳钉,染发……浑身上下根本找不到“靠谱”的气息。从小打架斗殴,大学都没上就去“搞艺术”。后来艺术没搞成,去了互联网公司,发现自己那点圈内的知识也还用得上,在几个知名互联网公司混得不错。

行事剑走偏锋,甚至偏激的Z君岂是甘居人下之辈,趁着这股全民创业的风潮也下海创业了。投资聊得并不顺利,“高逼格”的投资人碰上“接地气”的创业者,两个人说的想的,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说起来还是Z君拂袖而去的次数更多一些。后来终于觅得一“知音”,算是侥幸拿到了天使投资。

属于Z君的好戏其实还未上演:多年“行走江湖”的经验让Z君深知人心的不易,创业的艰难。一边控制成本,尽量能让公司活得更久。一边跟员工打成一片,高举“公司是大家的,我们是牛逼的”两大旗帜。员工几乎都是自愿放弃所有双休日在工作,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在一家牛逼的公司里做了一件牛逼的事情,最终自己也会牛逼。Z君觉得90后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我要牛逼”。

           

其实我很不喜欢“XX后“这样的标签,好像人真的能从出生年月的早晚分个三六九等一样,其实“90后”也跟其它60、70、80后一样,拥有一个个体所拥有的全部特征,平凡无奇者有之,逆反洒脱者亦有之。所以,要说明的一点是,接下来我们讨论的并不是“90后”的全部,而是“90后”群体中 “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这一撮儿人。

实在难以用一个词、一句话来概括一个群体。在我看来,“90后”拥有跟所有年代的年轻人一样的问题,对自己的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眼中的“90后”,是整个思维体系的重构:他们虽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是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他们很少表达崇拜,但是绝不吝惜表达鄙视;他们乐于对一切开放,拘束对于他们来说是个新名词;他们最懂得的是拒绝,他们很少表达赞赏。

他们看待事物的出发点就不一样,主流人群是以一件事对家国天下有什么好处,对大家有什么益处,有什么社会影响力这样自上而下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而“90后”是由“这件事有什么坏处,这件事有什么不同,这件事对我有什么用”这样自下而上的视角去看一件事。他们不以发现共同的美而兴奋,他们更喜欢发现独特的坏,这样才会觉得自己有存在感。“90后”的女生就算哭晕在厕所,也希望是在男厕所,这就是“90后”让人看不懂的核心:通过制造落差来凸显自我。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90后”并不是什么怪物,他们没有什么全新的需求,每个人都遵循马斯洛的金字塔模型。需求从来都不是创造的,只是在不同时代被不一样的满足。

放在“90后”创业者这个群体来看,他们在考虑产品的时候,首先可以确认的是他们不需要的东西:追求共性,追求认同,追求所谓的“真善美”,网络歌曲,主旋律…… 这些都是他们不喜欢的东西,也就不应该在产品中体现出来。然后,在所做的事情中,锁定他们一定会想要的一件事,这件事应该是这个人群对产品的核心期望,但是很难做得到。举个例子,“便宜的iphone”是人们对手机的核心期望;“随叫随到”是人们对所有服务类商业的核心期望;“约得到美女”是人们对社交产品的核心期望;“无噪音,覆盖范围大,不用换滤芯”是人们对空气净化器的核心期望,等等。

结合以上两点,现在已经能够看出“90后”创业者不喜欢的元素以及对不同产品的核心诉求,下一步就是,在产品中抛弃所有他们不喜欢的,在“他们最喜欢但是做不到”和“他们根本就不看”这两个维度中间寻求一个平衡点,通过不断的尝试、迭代,测试用户的真实需求和接受程度,去选择自己合适的产品方向。

他们在产品运营中使用的策略也是如此。哪怕你不知道你的用户到底喜欢什么,至少应该明白他们不喜欢什么,之后用引导他们人性中灰暗一面的方式去测试他们对不同产品方向的接受程度,会更快的达到预期。

“文艺复兴”这个词儿也说得比较俗了,但我还真找不出一个更好的词,来形容我所看到的这个时代。13世纪末,意大利人兜里有钱了,不满教会愚民式统治,开始提倡人的价值和尊严,后来拓展到全欧洲。从这样大的社会化背景来说,我们其实也正处在这样一个有趣的时间节点,饱暖了,开始想点别的。“90后”正赶上这个时间节点。

网络加速了整个世界的运转效率,让每一个想要自我实现的人都可以获取比曾经多得多的信息,而这又推动了人们成为更独特的个体。以自我觉醒为代表的“90后”甚至更往后的年轻人,会带来社会观念的变化,以及整个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大家可以看到的例子是,近几年的文化娱乐行业,新机构,新IP带来的冲击层出不穷,未来各种形式的作品肯定会更多,这是目前能够感知到的最明显的变化。

对于一个投资机构来说,我们是时候着眼于未来了。在我看来:

1、目前我们的文学艺术行业基本上是一潭死水,真正的诗人,作家,艺术巨匠,一定会在“90后”中爆发出现。

2、传统消费升级的过程中,也会诞生很多具有“看不懂”属性的品牌和商品。

3、追求自我本质上是追求选择自由的权力,在一切没有选择或者没多少选择的行业里,变革都将出现,并且一定会由“90后”所主导。

我们以三个故事开始,且以这三个预言结束。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