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圈:挽回这个时代对音乐人应有的尊重

新音乐产业观察·2016-02-22 14:52
如果“幕后圈”只是幕后音乐人版的微信,那几乎可以断言没有前途。纯音乐社交,连国外都做不起来,何况国内乎?

导读:Music Key是新音乐产业观察独家策划的一个与梦想有关的栏目,我们试图去挖掘音乐创业和创新背后的故事。这是Music Key的第三个故事,关于一个叫“幕后圈”的APP。

文 | 陈贤江(新音乐产业观察创办人)

我的梦想总是被被人实现,这次是“幕后圈”。

我跟“幕后圈”的创始人李泳彬也是这么说的,他的“幕后圈”跟我曾经的想法非常相近,都是通过互联网手段来嫁接供需双方。而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对“幕后圈”这个APP产生好奇并进而想去了解它背后故事的原因,虽然我跟“幕后圈”的团队也就聊过两次,不过,可能因为理念相近,所以沟通起来没什么障碍。

作为制作人,李泳彬肯定比我更清楚幕后工作者的“痛点”,而“幕后圈”的故事也正是从“痛点”开始的。

痛点

2015年年初,朋友圈里疯传一篇叫《我为什么离开音乐圈?》的文章,从那篇文章中,我知道了李泳彬和他的“幕后圈”。

“幕后圈”的初创团队,除了李泳彬,还有一位歌手,谭佑铭。我跟谭佑铭曾经有一面之缘,当时他还叫谭杰希,准备发行自己的首张个人音乐专辑《赖校生》,通过一位共同朋友的前线,我们在一个咖啡馆里见了一面,期间他聊了一些自己在行业里的“痛点”。

其实没有什么秘密,音乐行业里的“痛点”无非就那些:制作人缺活儿,创作者缺收入,歌手缺资源,版权缺规范,唱片缺销量……在音乐人朋友们的抱怨里,这就是个特别“缺”的行业。

3258588973

(创业初期的“幕后圈”)

李泳彬把上述种种都写到了《我为什么离开音乐圈?》这篇文章里,并因此向行业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和音乐人一道,携手挽回这个时代对我们应有的尊重!为我们大家争取更多不一样的机会!

这个决心主要还是因为有那些“痛点”。虽然我跟音乐圈子关系不深,但每次碰到音乐人朋友,总免不了要听他们抱怨,十年如一日,“痛点”一直就那么痛着,而且每次痛的都是那个点,抱怨出来的话都不带变样的,这甚至成为我不太爱跟这个圈子来往的原因之一,太爱抱怨。

问题是,除了抱怨,他们还能怎样?还不是继续做音乐?你觉得恨?却离不开!

所以,“幕后圈”就有了存在的理由。互联网产品是为解决用户需求,现在需求和问题就在这里,看“幕后圈”怎么解决了。而且,李泳彬归根到底还是离不开音乐圈,不然他也不会倒腾“幕后圈”,他跟谭佑铭完全可以去搞个“美食圈”啥的,毕竟他俩都是广东人,会吃。

风口

这两年有一个词在创业圈特别流行,风口。

“站在台风口,猪都能飞上天”。这可能是创业者们最梦寐以求的一种状态了。每天那么多创业项目上上下下,你凭什么比别人飞得高?除了能力,还得有“风”。

所谓“风口”,我的理解就是“势”,“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句话由时代说出来总是对的。在我看来,“幕后圈”也站在风口上,虽然风小了点,台风达不到,风力顶多三四级吧,但也是风。

2273248647

(幕后圈1.0)

这风就是移动互联网浪潮和所谓“音乐正版化”。现在是移动互联网,真理都没那么真,但是,跟电影、视频等相比,音乐可能是娱乐领域受移动互联网影响最小的一个。所谓“小”,一是生活方式变化影响小,二是商业规模小。猫眼和格瓦拉等移动端的票务平台已经开始改变产业结构了,网络视频已经“想怎么看就怎么看”了,音乐行业仍然还是那个鬼样。

但也不是没有积极变化,也有一些有趣的音乐移动应用在试图创造机会,比如POGO看演出、野马现场、I’M独立音乐、挖哇、emo等都是有趣的应用,而个人始终认为借助合适的模式,移动互联网有可能像滴滴影响出租车行业那样去颠覆音乐行业——正因为是鬼样,所以更有颠覆的空间啊!

我不知道“幕后圈”是不是合适,但对于李泳彬来说,这肯定是一个机会。既然大家都触到了“痛点”,都看到了需求,为什么不去试试呢?

正版化趋势也在促使幕后工作者越来越关注个人权益。尤其是版权越来越值钱之后,创作者们也愈发感受到了分配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来自于传统行业遗留下来的作品买断制等不合理的操作,以前两三千卖一首歌觉得,嘿,挣到了,等版权价格翻了几番才知道,靠,亏大了!

而且,音乐行业可能是娱乐圈里最乱最没谱的,有唱片公司,有音乐个体户,有自己在家接活儿的,有淘宝或5sing上几十块就能给你搞定词曲编的。互联网冲散了传统唱片业的产业链,却没有办法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去重构,于是这行业里每个人都感到无可适从,尤其是底层的幕后工作者。

也许,他们真的需要有个“幕后圈”。

迭代

我曾经以为“幕后圈”就是一个幕后音乐人版的微信。

那是幕后圈1.0,上面列了各种各样的音乐人,主流的,独立的,大众的,小众的,有名的,没名的,我好奇注册了一下,却因为不是音乐人,不符合要求不能用,只能作罢。

如果“幕后圈”只是幕后音乐人版的微信,那几乎可以断言没有前途。纯音乐社交,连国外都做不起来,何况国内乎?

到幕后圈2.0的时候,终于看出一点端倪了,终究还是要解决需求的,对于幕后工作者来说,深层次的需求肯定不是社交。是什么?无非就是:有活儿、有名、有钱。

“有活儿”就不解释了,“有名”并不是指出名,而是说让别人知道我做了什么。举个栗子,《最炫民族风》火吧?但你知道它的词曲编制作都是谁吗?“有钱”也不仅仅就是有钱,更多是“劳有所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版权合理分配。

这一切在幕后圈2.0上约莫是这么实现的:前台推荐音乐人,让音乐人有活儿,后台音乐人认领作品,让他们有名,有活儿又有名之后,就自然有钱了。(劳务+版权分配)

不过,以上只是理论上如此而已,实际运营又是另外一回事。无论1.0还是2.0,幕后圈都没在圈内大力推广,就是因为发现每一版都存在大BUG,不是技术上的,是理念上的。尤其是2.0,团队花了很大功夫去研发版权管理系统,到头来却发现,现实略骨感。中国的版权问题非常复杂,并不是一个系统就能解决的。不巧又碰上关键的研发成员生病,3.0也就变得难产了。

变通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来自《周易·系辞下》。

这里的“穷”不是贫穷的意思,而是事情发展到了一个极端,该变了。

幕后圈PRO(iOS版本:V 3.0.0)就是这样的一个产物,经由2.0的实践,以及各方脑暴,团队终于决定,变。

新的思路其实也没有多新,只是更直接的解决需求。就是说,如果我想做一首歌,我可以更简单、快速地从幕后圈上找到相应的配套解决方案,并迅速完成付费,而项目的参与者都能获得明确的劳务和版税权益。“幕后圈”初步提供的解决方案包括大咖、民谣、电音、韩流、唱将、神曲等,基本囊括了市场上的基本需求。

“痛点”仍然还是那些,但幕后圈PRO已经跟我们所熟知的滴滴、饿了么很像了,都是点点手指就能解决需求——移动互联网时代,不能一个大拇指单手操作的服务都是耍流氓。只不过,做一首歌要比坐一次车复杂很多。整个过程中,供需双方还可能要面谈。而且,考虑到盈利压力,幕后圈PRO会先着眼于高阶需求,然后从上往下普及。

“如果每年有1000首歌的需求,我们就可以活得不错了。”李泳彬说。

从1.0到PRO,幕后圈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技术上,也体现在团队上。李泳彬说,做音乐的产品必须有情怀,不然肯定坚持不下来。幕后圈发展至今,团队已经换了一拨人了,留下来的和新加入的都很爱音乐。当然,“爱音乐”并不能当饭吃,“幕后圈”免不了还要继续迭代和变通。不过,运营已经开始了,幕后圈和梁欢合作的纪录片电影《一首歌曲的诞生》正在紧锣密鼓的制作中,借由这部影片,我们将第一次从头到尾了解一首歌曲的制作过程,然后我们对于“痛点”可能会看得更清楚。

10.pic_hd

(梁欢与幕后圈合作的项目已经在京东众筹成功,影片正在紧锣密鼓制作中)

5881069491

(2015年,纪录片《一首歌的诞生》片场,北京TTL录音棚)

无论如何,对我来说,看着别人在实现自己的梦想,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情,我常常想,换做是自己来做,会做成什么样?可能那风得更大一点才行。

新音乐产业观察(微信号:takoff )独家稿件,如果您一定要转载请署名并注明出处!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不久的将来,独立的音乐服务都难逃被收购的命运,情况越来越清楚了,音乐的未来将掌握在谷歌、苹果和亚马逊这样的巨头手中。

2016-02-22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