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职业倦怠”的实用性战术(上)

宇多田·2016-05-30 12:21
职业倦怠不仅会让员工失去创造性思考的能力,还会给创业公司带来高成本风险。

编者按:本文作者Roli Saxena是创业企业Clever的客户总监,面对强大的工作压力,她也时常挣扎在崩溃的边缘。为了方便阅读,此文已分成(上) (下)两篇。

Roli Saxena去年加入了教育创业公司Clever。但在一家成长型企业中,有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一人身兼多职。Roli发现,她开始在公司中“饰演”越来越多的角色。到今天,她既要负责所有的销售工作,又要与合作伙伴们打交道,甚至还要参与网站的运营管理。而作为一个曾经在LinkedIn从基层一步步爬到北美最大销售部门总监位子的精英,她也曾面对远远超出承受范围的工作压力。然而,即使是经验再丰富且能多任务同时操作的高管,也会有自己的“崩溃临界点”。一些领域内的顶尖管理者也都承认过这一点。

“我偶尔会进入这样一种自我反馈状态:如果我不能把手头上的重点工作或优先任务处理好,将会出现或者不会出现什么状况?你知道,这种感觉真的让人心力交瘁。”她表示,“但我知道,无论你本身多么优秀或富有经验,这都是不可避免的。你能做的就是尽力去消除这种状态,并营造一个能调控它的环境。”

如今,在这个不得不保持高效运作与竞争力的创业公司里,她每天需要面对40多个不同部门的员工向自己汇报工作。因此,她对于“在重压下陷入极度倦怠”有一套娴熟的处理方法。在这篇文章里,她将与读者分享,在自己职业生涯最艰难时刻怎样优化安排任务、识别工作重点以及如何保持生命力的独家“战术”。

识别“倦怠”信号

在倦怠感还没有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之前,你得迅速意识到这种情绪并将其拆分成两个问题:1、是什么因素引发的;2、这是一种你即将进入崩溃状态的信号,还是已经陷入崩溃的信号。

第一点其实很难及时发现。“每个人都知道这么一种说法——‘千刀万剐而死’,是的,这可能与‘职业倦怠’的形成过程很像。”Saxena举了个例子,“通常这种情绪是由很多你觉得可以搞定的小事情持续累积而产生的,它们最终集结成一大捆稻草压死了你。”在大多数情况下,你需要追根溯源找出原因,并吸取教训。

事实证明,如果你准备好寻找以下这些进入倦怠期的常见信号,刚才说的第二点就非常容易识别:

1、“不只有很多事情要做,而是你承诺要去做的事情远远超出你能拿出的时间。其实在做出你承诺的同时,你就知道自己承受不了,但这时脑子里会出现这样的声音:‘我会想方设法做到,无论怎样我都要做到。’”

2、“在这种情绪笼罩下,我不会说笑,也会对别人的玩笑话置若罔闻,”Saxena坦白,“同事在讲一件趣事儿时,我真的笑不出来,也给不出什么反应,我相信很多人都能知道这种感觉。”

“不同的人其倦怠的表现方式也很不一样,但我认为对于所有人来说,倦怠就是人们‘大脑死机’的一些状态,”她表示。也就是说,属于你个性的一部分开始萎缩,语言表达的范围也开始缩小,你的世界观也在变得狭隘。“职业倦怠对创业公司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它会消灭我们的观察力与客观判断力”。

职业倦怠不仅仅是老想着“我真的太累了”,而是意味着失去了创造性思考的能力。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个更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倦怠原因:科技行业本身就缺乏包容的环境。这不仅仅涉及到性别、种族甚至经济条件等背景,你的个性、工作风格以及对工作内容驾轻就熟的程度也很关键。尽管每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各不相同,但科技公司,特别是初创企业,往往要求一种特定的风格。

可以想象一下,对于内向型人才来说,他们不得不在工作中挣扎发出自己的声音;也许你是一个夜猫子,但工作时间就是专门为早起的人安排的;也许你的工作内容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以及持久的注意力,但是办公室里的同事总是在公放流行音乐,甚至大声讲电话。

绝大多数机构都没有能力创造出一种包容员工多样化风格的环境”她认为,“这对于一部分不得不适应主流文化的人群来说就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从根本上来说,他们必须要在工作时变成一个不在工作状态的自己,这样真的很心累。”

她记得在LinkedIn的时候,每次会议上总是固定的一部分人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另外一些员工则一直保持沉默。你必须承认这些沉默的员工其实已经在很努力地工作,处事也足够机灵,但就是不具备公共演讲的能力。如果他们在这方面的压力越大,团体参与度就会越低。

 “这个问题在创业公司表现得尤其明显,因为各种事情的进度太快,紧迫感太强,员工们与自己独特的技能或优势很容易被丢弃或者埋没。”

最近,她决定改变一开会就像演一场哑剧的状态,“让我听听你的意见”“你在这方面的观点对我们的运营非常重要”,这是Saxena最近常说的话。她开始在每时每刻“攫取”员工们一个不经意的idea,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诱导他们将这些想法在公共场合中讲出来。她认为,这样可以确保员工在一个安全且舒服的状态下积极抵抗倦怠。

记住,“职业倦怠”会给公司带来高成本风险

Saxena认为,目前创业公司们之间的人才竞争异常激烈:“所有的科技公司都在抢同一拨人,包括Google、Microsoft以及Facebook等巨头也是如此,甚至愿意出两倍至三倍的薪水。一场‘抢人’的战争已经打响。”

当你公司在薪水方面毫无竞争力的时候,一些无形资产就成了“招牌”。比如,营造一个能让员工时刻保持理智,且从心理上产生安全感的工作环境。

 “难道仅仅在找到一个人才并成功留住他们后,工作就结束了吗?要让他们全身心参与到公司的运作中!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职业倦怠却是阻挠这些的最大敌人,”她表示,“很显然,你想让每个员工留在公司的时间都很长,因为雇佣新员工的成本显然比前者昂贵地多。但是大部分公司依然会把这件事搞砸,即使我们有机会把它做好。”

允许自己暂时甩掉自己手中的包袱

“一旦你进入了‘职业倦怠’期,请打消所有‘我不能现在休息’的念头,并向自己重复‘不,我真的可以停下来一会儿’。”她强调。

就是这样,一旦Saxena意识到了触发倦怠的诱因,她可以自信地向公司“索要”时间来为给自己减压,但是在工作早期,她从来都做不到这一点。

“我还记得当时这种抓狂的倦怠感,在我依然效命于LinkedIn的时候就出现了。那时我每天都要跟一箩筐邮件打交道。”她回忆,那时候她的团队在两年内从10人扩充到200人。“我记得自己眼睁睁地看着高级副总裁穿过大厅向我这边走来,却匆忙躲进了洗手间,脑子里在想‘真见鬼了,他两小时前发的邮件我还没看!如果他问我什么都不知道可怎么办?我真的要疯掉了!’”

在那时,她没有意识到自己进入了“倦怠”状态,只知道“必须避开跟他的讨论”。

“现在想起来觉得这种举动看起来很蠢,而且是错的,”她坦白,“我之后打电话给前公司的朋友聊这件事情,她只是问我‘你想没想过允许自己暂时跳出工作状态?为什么不离开一个星期?’”

Saxena当时的反应却是:“不!绝对不行!怎么可能?我们有太多的事要去处理,而且只有我能做!”

但朋友却冷静地建议她,在请假前,先把所有必须要做的工作列出来,并在每一条后面写下“该任务对公司的影响”以及“自己不在的情况下谁可以完成这些工作”。

“这竟然成了我做过的最满意的事情,”她表示,“我马上了解了有多少我正在做的事情对公司没有价值,有多少任务我不必立即完成,还有哪些任务我可以分配给下属去做。唯一最难完成的就是我正在负责的招聘工作,但这件事推迟两周又能怎样呢?没有人会因此完蛋。事实上,什么事最后都没有发生,我的紧迫感都是自己制造的。”

在科技行业,紧迫感常常来源于一个简单的事实——所有创业公司都有一种“如果我不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就会被K掉”的错觉。

但现实却是,如果你不得不离开一星期,你的公司会处理好一切,没什么大不了的。

因此,Saxena最终选择“消失”一周。“我回来后脑子好像更灵活了,想出了很多好点子;我的团队也很开心,因为我在离开时对他们委以重任。”

(下)篇,Saxena会着重提到合理安排工作任务的两种系统模型,可以有效减轻各类工作者的倦怠感。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Saxina分享了两个专业的“抗压”模型:“优先次序”矩阵与“交流模板”。

2016-05-3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