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罗辑思维的方式做一款面向大学生的产品,学问 Live 的知识经验分享要怎么做?

郭雨萌·2016-11-07 19:36
针对校园里的总有的那一批“不安分的大学生”。

罗辑思维火了,引来很多“想成为 XX 领域罗辑思维”的公司,因为他们相信,这是一个为知识和内容付费的好时代。学问 Live 认为,这个逻辑在大学生领域也同样奏效,所以将产品定位于一个面向 18-30 岁用户群的知识经验分享的内容平台,并在不久前拿到了来自口袋兼职的 500 万人民币天使轮战略融资。

学问 Live 的创始人兼 CEO 杨弘浩告诉 36 氪,他的前一个身份,是大学生成长平台“比逗 Share”的联合创始人。比逗 Share 是有一个众筹餐厅连锁品牌,从面向校园和学生的自媒体起步,比逗餐厅已经在北京、广州、天津等地开设了 12 家众筹餐厅,另外还帮助大大小小的实体项目(比如唱片、理发店、健身房)做过众筹,用杨弘浩的话来说,这是一个“成长并帮助他人成长”的地方。

2 年多的时间,比逗 Share 成功在 2000 多个大学生中间发起众筹,平均每人众筹资金 4000 元左右,当比逗开始打算在全国范围铺开的时候,他们把用户从线下引导到了线上,这也是学问 Live 早期的种子用户,加上学问自己的订阅号、服务号,目前大约有粉丝 20 万。

 “罗辑思维是我们的借鉴对象,”杨弘浩表示,“只不过他们是通用知识的的集合,而我们有垂直领域。”他介绍,学问 Live 主要承载三方面的内容:教育求职、技能学习、体验猎奇+情感,最初的传播方式以微信群内的语音直播为主,因为产品还在开发期,预计年底时会推出 App 版,目前还是以 H5 为主。

之所以选取这三个内容方向,杨弘浩表示,根据自己近几年在大学生领域的积累,他发现校园内有一大批“不安分”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对知识和经验有非常强烈渴望,对成长很向往却又极度焦虑。而且,这种焦虑随着年级不同有强的差异性,比如大一新生都很头疼是否要加入学生会或者校外组织,大三学生都会考虑选择就业、出国还是考研,他们有“集体式”的需求,也偏爱直播的方式。

在内容方面,学问 Live 主要采取和第三方机构合作的方式,他认为,对于刚起步的公司来说,和第三方机构合作可以有效控制成本,而且最重要的原因,是对这些这些公司来说,做营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尤其是以年轻人为主要用户群的公司,“五年前他们还在做品牌,现在都想做内容了。”杨弘浩说。而学问 Live 有他们想 target 的人群,于是自然成为内容合作方和承接方。

比如学问 Live 和国际义工公司 easin 的合作,因为 easin 的主要参与人群都是大学生,和自己平台上的用户有很大的契合度,于是学问 Live 就针对 easin 的特点做了一次分享,通过语音、文字、线上社群活动等方式帮助他们聚集目标人群。杨弘浩介绍,学问 Live 现在共有 10 个左右的深度定制合作方,全部由合作方提供内容,学问做产品化。

但是未来,学问 Live 将把音频、视频、直播等内容呈现形式都放在一个 App 内完成,方便大学生在零碎的时间内获取知识。但是他同时认为,这些知识并不是课程,针对目前一些有课程体系的职业前教育公司,杨弘浩认为,其实课程是一种很偷懒的方式。因为短期来看课程体系是留住了学生,但是他们并没有避免难点,那就是大学生接受的是“社群式的知识讨论”,而学问 Live 未来还会把用户引导到线下,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地学习。

如果不做课程,学问 Live 如何解决针对大学生用户的产品变现问题呢?(尤其在大学生的购买力较弱的情况下)杨弘浩表示,从操作比逗 share 的经验来看,大学生的消费能力要辩证地看待,一方面,他们对价格极度敏感、甚至品牌意识都比较薄弱,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他们也缺乏经验,容易冲动消费,所以关键是找到一个能够点燃他们的消费场景。

更重要的是,因为获得了口袋兼职的天使融资,学问 Live 也将获得口袋兼职的 1000 万左右的用户群,但是具体的商业模式还在进一步探讨中。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在过千亿美元的印度物流市场,Rivigo希望借助物联网技术挑战传统3PL。

2016-11-07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