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升价值链之巅,制造业跨境并购暴增200%背后的原因

晨哨并购·2017-01-03 23:30
中国亟需恢复对实体经济的信心,坚持对制造业的投资,使其从低技术含量、低溢价的劳动密集型经济转型到高技术、高收益的技术密集型经济。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晨哨并购”(ID:MW-Group),作者 藤国,36氪经授权发布。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大,其出路在于践行供给侧改革,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而跨境并购成为当前全球企业在全球价值链调整的最前沿方式,并在2016年末受到七部委的重视。就在一批实体企业在呼喊艰难之际,先知先觉的一批企业已通过海外并购成功跃升全球产业链高端,晨哨君监测发现,2016中资制造业领域跨境并购交易同比数暴增2倍、金额增62%。那么这些先知先行者,展示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结尾附全年中资十大制造业跨境并购交易排名;更多专题文章请翻阅本期微信专题)

2016年,在中资跨境并购风风火火的同时,中国实体经济却陷入前所未有的滞涨危机。传统产业领导人纷纷站出来呼吁中国拯救越来越艰难的实体经济。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大批靠经济杠杆发财的“野蛮人”是对实体经济的犯罪;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说金融和房地产挤压实体经济;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则表示,强大的实体经济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

中国亟需恢复对实体经济的信心,坚持对制造业的投资,使其从低技术含量、低溢价的劳动密集型经济转型到高技术、高收益的技术密集型经济。而事实上,国家也早已注意到了这个迟早会出现的经济拐点,“中国制造2025”、“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等文件纷纷将目标直指制造业的升级。而跨境投资并购在制造业升级和价值链提升上的作用也受到特别关注,2016年12月6日,中央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我国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指导意见》,要求结合我国产业优势的海外投资布局,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根据晨哨研究部监测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资跨境并购中制造业的并购交易宗数是2015年的近2倍,交易金额则较2015年上升62%。跨境并购无疑是加速中国实体经济转型、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手段。下面就让我们对2016年制造业领域的中资跨境并购进行一个回顾。

制造业领域跨境并购需求旺盛

2016年制造业领域的中资跨境并购较2015年又有大幅增加。根据晨哨研究部监测的数据,2016年内,制造业领域的中资跨境并购交易共152宗,其中披露金额的共101宗,较2015年近乎翻番;披露总金额约578.35亿美元,同比2015年上升约62%。另根据晨哨中国大买手所收集的情报显示,中国制造业领域海外并购的目的中,出于技术升级的占到62%。从投资国别上看,美国、德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依然是中资寻求领先技术的优先目的地。

2016中资制造业跨境并购国家统计(晨哨分析部统计)

从原因分析,2016年制造业跨境并购的火爆除了中国制造业本身寻求技术升级的内因外,全球经济不稳定和通缩压力加上全球制造业正所处的兼并整合的形势则构成了外因。由于制造业许多领域都已出现技术瓶颈,要再进一步提升技术工艺就需要更庞大的投资,一些中小企业难逃被淘汰或被兼并的命运。此外,没有一家公司能忽视中国市场的体量,使得国外公司更愿意被中资收购。近期福建宏芯投资基金以6.76亿欧元对德国半导体企业爱思强的收购就是以上内外因所致的典型案例。

同时,中国制造业也无时无刻不在追赶发达国家的脚步。对那些已被中国掌握技术的领域,国外企业选择将这一领域的业务剥离,转而专攻高技术含量的高利润业务。这些剥离下来的业务则成为中国企业进行品牌全球化、拓宽市场的有效手段。典型的例子如海尔54亿美元收购GE的家电业务;美的以近5亿美元收购东芝的白色家电业务的80.1%股权;乐视斥20亿美元收购美国电视厂商Vizio。

从跨境并购看中国制造业之需

中国制造业升级有哪几个主要方向?观察并购标的所在的细分行业便可一目了然。

2016年半导体芯片领域的并购在交易总数与总披露金额方面继续蝉联首位,并遥遥领先其他细分行业,其交易总数达到35宗,较2015年翻番。作为电子智能设备以及未来实现物联网的核心部件,半导体芯片多年来一直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获取产品超高溢价的来源。尽管近年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实力已显著增强,但总体水平仍与国外有较大差距。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在2014年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并制定三阶段目标后,各地方也纷纷成立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紫光集团、中芯国际等中国半导体企业在国家的强力支持下纷纷在海外进行大笔收购。

在交易宗数上排名第二的是机械设备领域,这个领域的关键词是“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中国的工业制造发展迅速,但与集成电路产业一样,技术积累远不如德国、日本这些国家。在高端制造领域,如精密仪器、精密机械与高级材料工业上,如果说德国在从工业3.0向4.0过渡,中国也许还停留在2.0到2.5之间。2016年最大的机械设备领域收购案当属美的45亿欧元收购德国国宝级机器人制造商库卡,这宗交易反映了当下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寻求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的强烈愿望。

2016制造业跨境并购第三大领域无疑是汽车制造领域(含整车与零部件),事实上从交易金额来说,汽车制造以92亿美元的披露交易额排名第二。汽车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制造能力的重要指标。尽管中国汽车市场早已被外资品牌攻陷,但本土品牌正不断缩小与它们的差距,并逐步重新夺回阵地。而新能源、车联网与无人驾驶的发展趋势给了本土品牌“弯道超车”的机会。典型的案例就是均胜电子在2016年分别以9.2亿美元与1.8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汽车安全系统公司KSS(百利得)与德国汽车电子公司TS道恩。

2016中资制造业跨境并购细分行业统计(晨哨分析部统计)

自主创新与跨境并购并行

总的来说,起步过晚是中国制造业在许多领域尚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的一大主因,但如果总是靠出口用劳动力堆积的低技术含量产品的收入去支付进口高技术产品的费用,中国的生活水平永远不会提高,这就是当前实体经济亟待转型升级的原因。以收购的方式获取对方多年的技术积累是一条追赶对方的捷径,相当于重新让中国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技术起跑线上。因此,跨境并购作为能缩小与国外技术差距的方式,国家政府是毫不犹豫地支持企业去这样做的。

然而,在中资大举海外并购的同时,外国政府也开始忌惮起来。除了一贯保持警惕的美国CFIUS之外,另一个中资热衷收购的目的地——德国也开始出现了强烈的抵触。他们担心掌握了技术后的中国用低成本劳动力和规模经济吞噬了它们的高利润。以上月被美国总统奥巴马叫停的爱思强(Aixtron)案为例。爱思强是的技术强项在于MOCVD设备,而世界另一家具备同样技术的大厂是美国的Veeco。美国监管机构CFIUS表面上以此技术涉及军用将其否决,但短期上更忌惮的还是爱思强落入中国买方后不仅会使美国企业失去了中国市场,还失去了技术竞争的优势。同样出于技术保护的目的,日本日亚公司同样有自己的MOCVD设备,但仅供自用,不对之商业化。

除了爱思强一案,2016年还有多宗中资海外并购因涉敏感技术而被监管否决。近期这类交易的交割风险直线上升。因此,自身的研发和创新能力依旧是未来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即使并购能获得技术,但技术永远是会进步的,来到了同一起跑线之后,还得继续跑,否则买来的技术又会被淘汰。如果中资成功收购爱思强,新的研发资金将继续注入这家公司,帮助它保持全球领先,收购的价值这才开始真正体现。

最后,举一个中国自主研发突破海外技术垄断的“平民”例子。笔者尚记得大学时,一支三星或苹果的MP3能卖到一两千人民币,直到有一天笔者的一位室友带来了一支价格仅200元的国产MP3,使用效果不输国外品牌。不久,国外品牌的MP3便开始集体降价,如今一个苹果的MP3价格也不过500元以内。这就是中国自主研发MP3芯片成功所带来的结果。一块MP3芯片尚且如此,其他领域的国际技术封锁还等待着中国一一去突破。

总而言之,中国企业在坚持创新研发的路上,也可以通过跨境并购的方式填补技术空白或占据技术高地。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今天,促进中国制造业领域发展的产业资本也在陆续增多,制造业升级比互联网企业更需要坚定长久的输血。在产融有机结合的方式下,相信中国制造业强势立足全球指日可待。

2016中资制造业跨境并购十大交易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VC更希望投资哪类公司呢?

2017-01-03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