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是否值得信任?

长石资本·2017-03-31 20:40
直觉就是当面临一个问题的时候,打开记忆的闸门,搜索记忆当中的一个答案。它无非是识别的过程,不是神秘的力量。

编者按:本文来自“长石资本LongCapital”,作者 朱睿。本文是长江商学院教授朱睿于2017年3月10日在长石年会的演讲:

我是学心理学的,读博士那五年是对我思想影响最大的五年,这五年教给我的是一套思维方法:如何寻找一个问题,如何提出假设,如何设计试验测试假设,最终证明假设。整个过程是非常理性的思维过程,但近两年来的一些经历,让我对人的直觉开始感兴趣并进行了一些研究,所以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说到直觉,其实有很多相关书籍,最著名的一本书是2005年的《Blink》(眨眼之间)。它介绍如何在两秒钟的时间内,进行快速的判断。这是一本非常畅销的书,在国内也广为人知。书里讲了很多直觉的成功案例,但大部分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示给读者。从某种意义上讲,缺乏科研的严谨性。之后,我发现学术界也早就开始在对直觉这一话题有不少探讨。

在今天的分享里, 我会主要给大家介绍两位学者,代表对立的观点。首先介绍的是Gary  Klein,他早期拿到了匹兹堡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之后有很丰富的工作经验,包括学校和企业,一直关注只直觉的影响力,著有“直觉的力量”一书。

他提出自然决策理论(NDM-Natural Decision Making),用于研究人们如何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做出判断。这里现实环境指:时间紧迫、环境变化无常、事关紧要。面对这样的情况人们如何做决策?他的核心观点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专家往往可以通过直觉、凭借经验,做出更好的判断。

在这里,我用两个例子来说明专家是如何运用直觉做出判断的。第一个例子是象棋领域。对于象棋大师,他们往往可以在六秒钟之内判断出最好的决策。六秒钟,对于一个中等的选手甚至还没有想好要走哪一步。但要要达到这个层次,需要记住五万到十万个棋局。换句话说,你要有足够的经验积累,才能做到六秒钟判别出最好决策的功能。第二个例子是灭火队长,面对险情,他们通常是根据经验迅速做出一个决策,然后在头脑中进行模拟,如果预期效果好,那就执行;否则,修改或更换另外一个决策,依次循环,直到找到满意方案。这两个例子都说明,面对复杂的情况,直觉,尤其是专家的直觉是值得信任的。

此刻,我想转一下话锋,给大家介绍另外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学者,他对直觉的可信度提出了很大的质疑。这位学者就是Daniel Kahneman,他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他的著作有两本书,第一本叫《不确定因素下的判断》,第二本书是《思考·快与慢》。

他的理论核心:对专家的直觉非常怀疑,或者说他不相信专家的直觉。为什么这么说?大多数人做决策时,包括专家,都喜欢用简单的决策方式。我们很容易受到这种便捷认知的影响,导致我们判断出现失误,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不知道我们知道什么,专家更是如此,专家不知道他的专业边界在哪里。这是非常可怕的,专家更容易自信。

Daniel Kahneman提出人的行为和认知有我们头脑中的两个系统支配。系统1(快思考),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不怎么费力的,情绪化的,冲动性;系统2 (慢思考),是有意识运行的,是需要投入努力。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大部分的行为受系统1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大部分行为是非理性的,是很容易收到环境,偏见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的。

在这里我给大家给大家举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想象一下下面这个人:

“琳达,31岁,单身,一位直率又聪明的女士,主修哲学,在学生时代,她就对歧视问题和社会公正问题较为关心,还参加了反核示威游行。”

看完这个描述,你觉得下面两种情况哪种可能性更大?第一个是琳达是银行出纳,第二个是琳达是银行出纳,同时她还积极参与女权运动。是不是你觉得第二种可能性更大?再想一下,或许你可以看出正确的答案是第一个,因为第一个的概率包括第二个。但由于我们系统1善于联想,不善于用统计的方式思考,于是我们觉得第二个更有道理。

另外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试验(文章是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的,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一篇文章),一个法庭法官,每天接的案子非常多。基本上每个案子花平均八到十分钟来做决定。实验做了非常有意思的统计。横坐标代表一天的时间,第一个虚线部分是早晨加餐的时间,第二个虚线部分是午餐的时间。从图上大家可以看到:刚刚开始上班的时候,法官情绪非常的好,可以有60%的案子被批准保释。到了第一次加餐时间,保释批准比例就到了零了。加餐结束,曲线又上去了。然后到中午午餐时间,曲线又下降。吃过午餐,保释批准比例又上去了。这个结果还是很令人震惊的。对于如此重要的决定,法官的判断却受到情绪,心情如此大的影响。

这些例子,加上Daniel Kahneman的一些实验,都代表了另一派观点:直觉的力量不可信任,即便是专家的直觉。 

故事本来到此就可以结束了。我之所以讲这两个值得我尊敬的学者,是因为他们没有停留在这里。他们看到不同的结论之后,两人聚在了一起,他们讲,我们能不能一起来研究一下直觉到底什么时候有用,什么时候是不好的。这个合作从开始简短的电话交流,到后来的五六年时间,他们合作发表了一篇文章《Conditions for Intuitive Expertise: A Failure to Disagree》(American Psychologist,2009) 。里面内容非常丰富,对我启发很大。

文章的核心是这两排学者对直觉其实有不同的定义。自然决策理论里面提到的直觉是基于经验和技能的直觉(像象棋大师、救火队长等); 而行为经济学上的直觉指的的基于简化决策,偏见诱导出的直觉。由此可见,基于经验的直觉是值得信任的,而行为经济学里定义的直觉会误导我们。那如何区分?基于高技能的直觉本质上就是一种识别(Simon 1992),如下所述:

换句话说,直觉就是当面临一个问题的时候,打开记忆的闸门,搜索记忆当中的一个答案。它无非是识别的过程,不是神秘的力量。

如何可以培养这种高技能的直觉,有两个条件是必须的:

1)环境必须足够的规律。

2)作为个体,你要有充足的机会识别这样的线索,充足的机会去学习。

如果这两个条件不具备的话,直觉往往沦为行为经济学上的直觉,是不可信的。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行业、职业,这样有规律的环境和充分学习的机会实际上是很难满足的。我们对于政府政策预期的结果,包括对于股票的评估,在这些领域对直觉都要打个很大的问号。1992年的时候,Shanteae详细列举出了一些职业,看直觉对其是否可靠:

直觉不可靠的职业包括股票交易员、精神病专家、法官、人才选拔、情报分析等。例如人才选拔,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面试的局限性,而采用另一套人才选拔方式了。

最后基于我目前的认知,给大家做个总结:

1)直觉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神奇,直觉是一种识别;

2)专家的直觉需要小心谨慎对待,专家更容易过度自信;

3)判断直觉是否值得信赖,要考虑环境是否足够规律,是否有足够的学习机会;

4)遇到一个重大问题时,当你意识到直觉在起作用的时候,学会调动系统二——慢思考,这样可以制约你的直觉。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对大家有所启发,谢谢各位。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