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泛互联网出海,一场Copy from China的主战场转移

36氪的朋友们·2017-05-04 11:16
中国充沛而经济的互联网产能+全球化思维+海外本地化运营+海外相对(中国)低成本高产出的流量+海外市场机遇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梧桐会”(ID:wutongclub),作者光照资本合伙人陈楚峤;36氪经授权发布。

2017年,美团王兴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下半场”概念,大意是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已经很高了,吃了二十几年的人口红利基本消失殆尽,互联网公司的发展不得不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纵深和创新。

王兴提出“下半场“的三个方向:上天、入地、全球化。

上天:指的是高科技,以科技拓展边界。

关注底层科技,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技术。(梧桐会近期会有深入报导)

入地:指深入产业链,做C端的连接已到瓶颈,需要在产业层面做更多连接。

(梧桐会在4月25日,已有原创报导《千乘资本熊伟:产业互联网将成中国经济最大蓝海,BAT或将颠峰不再》

全球化:王兴提的“全球化”与“国际化”不同,国际不是天然的边界,应该学习日本的全球化--日本的广告公司、媒体、银行兵团作战,有做分发的、获取用户的、电商的、O2O等。

王兴关于“下半场”的分化,意味着中国互联网公司在主战场的转移,向以上三个方向征战,有启发意义,但未必包治百病。

近期中国互联网出海的逻辑是:中国充沛而经济的互联网产能+全球化思维+海外本地化运营+海外相对(中国)低成本高产出的流量+海外市场机遇。

驱动创新的梧桐会,今天特邀光照资本合伙人陈楚峤,重点谈谈他对“出海”的看法。


中国互联网出海浪潮



1、从“出局”到“出海”


国内互联网环境现状:

1)流量成本贵,且都被大厂垄断,新产品或纯互联网创业机会很小;

2)渠道由于拥有用户,在产业里过于强势,与渠道绑定不如说被“绑架”;

3)国内主要消费力还在70后80后一代,缺少为内容和服务付费的习惯,而85后的互联网原住民在付费上还有一定的培育过程。

4)互联网创业竞争从红海到血海,山寨盛行,同质化恶性竞争严重,模式创新难度极大。

当国内市场被互联网巨头瓜分后,拥有野心的团队将视野拓展到海外,开疆辟土。


2、从C2C到CFC


1)C2C: Copy to China

美国有雅虎,中国对应的是新浪、搜狐

美国有谷歌,中国对应的是百度、搜狗

美国有亚马逊、ebay,中国对应的是淘宝、天猫。

早年中国通过参考美国做仿照性创新,在PC互联网的15年、移动互联网的5年飞速发展,中国积累了资本、人才、供应链等优势,以及依靠几乎全球同步的智能手机+4G普及,让中国超越欧美日韩诞生了全球最大的移动互联网人群,创投机制成熟以及创业精神崛起,推动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创新、运营、开拓能力开始与美国企业同步。

2016年google play榜单,排名前100的应用,大概一半是美国人做的,一半是中国人做的。

因为,中国人勤奋、接地气、运营能力强,对一些运营要求比较高的产品,中国人优势更明显。

2)CFC: Copy from China

可以说,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化进程中,中国企业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成功企业,必将成为后来者的效仿目标。

而中国公司最拿手的,就是复制,以及适应本土化的微创新。

当前的一波出海热潮,最普遍的模式类似于创业,先建立一个demo,然后做规模化复制,只不过,创业需要摸索模式,而出海公司们只需要将中国的成功经验——无论是经过验证的的商业模式,还是"中国式"的丛林竞争手段——搬到其他的市场,然后做好本地化就可以了。

3、从被迫出海到蜂拥出海?

2014年猎豹赴美上市,将中国移动出海推到了崭新的里程碑高度,吹响了大航海时代高速发展的号角。数据显示,2016年底中国已有超过100个APP进入全球TOP 1000,与此对应的是,这个数据一年前还不足30。

无论是BAT巨头,还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新兴创业者,都在海外市场寻求机遇和风口,希望将中国国内过去5年来的移动互联网市场高速发展经验,复制到全球市场。

从方向和形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全球并购扩张型、欧美成熟市场变现型、新兴市场创新突破型三类。分别以BAT巨头、猎豹、茄子快传(海外SHAREit)为典型代表。

出海创业窗口期收窄

“选择比拼命更重要”,但站错了风向,只能是落在沟里。

对于大多数中国移动互联网出海企业来说,首要目标就是将目前的产品和运营经验搬至海外,通过“降维竞争”迅速打开海外市场,因此拥有大量人口与消费能力的新兴市场是当前的最好选择.

海外市场评估要素:

1、人口红利;

2、GDP水平;

3、互联网基础。

海外区域特点:

1、北美拉美收入水平、人群素质较好;

2、中东有超过5000万高净值人群;

3、东南亚仅印尼市场较好;

4、印度要有极大耐心开拓;

5、非洲欧洲开拓难度较大。


出海创业的的几个大坑



1、变现坑

靠堆用户数融资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投资人不再单纯看概念或用户数量,而是看创收能力。

在商业模式上,倾向离钱近的项目。创业者们也已经把项目重心从圈用户调整到变现上;

在目标人群上,倾向赚有钱人钱的项目,也就是上述说的海外区域GDP发展情况,高净值人群占比量,抓住最值钱那部分用户,是评价项目的重要标准。


2、产品坑

工具类,格局已定,新来者只能在夹缝中寻找生存机会。

电商类,风口来临,电商能力成为重要筛选标准。

内容/社区类,高度依赖本地化运营,门槛较高。


3、本地化坑

本地企业和行业巨头竞争,差异化、本土化是创业企业出海落地要把握的主要策略。

建设团队,中国人负责产品、技术,本地人负责运营的组合,创始人在海外一定有工作和生活过的经历,尽早积累跨国管理经验。


4、政策坑

在中国有名言,“听老婆的话跟党走”,在国外也是要密切留意当地政策变化。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逃离北上广又回来了,这次我们全程记录。

2017-05-04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