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公司的一点忠告:自己炒作起来的指标,自己可别信了

小川·2017-06-22 11:31
如果一家公司在增长数字上长时间自我欺骗,必然就会惨淡收场。

编者按:许多公司为粉饰自己的发展水平进行刻意炒作,这虽不是什么大逆不道之事,但有时候玩的把戏太low, 不免让人耻笑了去。正如Niko Bonatsos在“Don’t believe your own hype”一文中说到的那样,抛弃虚荣的指标,利人利己,何乐不为?

硅谷的许多言论其实是受社会集体虚荣性指标的影响。人们高谈一些听起来似乎合理而又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或许这显得我们聪明绝顶,且富有洞察力。但实际上,倘若您能稍微作个调查,便会发现大量愚蠢至极的论据。

质疑这些“聪明”的论据总会让人忍俊不禁。投资者应该长期关注荒谬言论背后的根本原因,创始人还应确保某个模糊不清的论点不会出现在下次会议上。

“我们积累了一百多年的经验…”

若有公司称:“我们有长达一百多年的经验。”那么,这不禁让人琢磨:这是要投资哪家博物馆,还是投资哪个非营利性大学呢?又或者是否是这个团队思维敏捷,现代化十足,从而能飞速发展呢?

实际上,“二十年经验”可能是一年经验的二十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没有时间从以往的经历中学到任何东西。与其玩弄乘法把戏让人印象深刻,倒不如将实际所学内容与VC结合起来。

“app下载量达500万…”

很多投资者和创始人经常将指标混淆。在移动app推广早期,人们会问及开发者有多少下载量。“你有500万的下载量?好厉害!那肯定是个非常成功的app!”

实际上,这500万次下载中,实际使用率只有10%。投资者花了两年时间才意识到重点在吸引和留住的用户,而不在下载量。下载量和用户之间存在着差异,就好比意向客户和已经与公司开展合作的客户之间存在的巨大区别。

“我们仅用100万做营销…”

许多面向消费者的在线公司会在营销方面花费大量资金。其中一个把戏就是声称:“我们只花了100万美元在Facebook上收购新客户,我们的收入每季度增长了50%。”

乍一听还不错,但是你得问问他们在营销支出里都计了哪些内容。公司可能会给予折扣吸引客户,折扣金额达到100万美元,但并不计入总支出。通常情况下,公司内部甚至都没考虑到这一点,如果一家公司在增长数字上长时间自我欺骗和陶醉,那等待他的便是惨淡收场的结局。

该当如何?

若不混淆基本指标,那么在预测未来如何展开时便有很大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风投公司希望创始人拥有完全的控制能力,并且能以非常高的准确率预测下个季度的走向。这意味着摒弃所有华而不实的言论,让投资者全面而真实地看待公司、客户和未来。除了投资者受益外,公司摒弃虚荣性指标能对业务有更深层次了解,从长远来看,更易于记录发展历程和保持成功的航向。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十天包卖”服务将会助推交易规模的增长,而快速增长的交易规模又将支撑其在贷款、保险、售后、新车置换等环节的进展,这使得人人车有机会打造一个以汽车交易为核心的全链条服务。

2017-06-22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