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对话“趣店背后大赢家”曹毅朱天宇:中国提供了金融创业最好的竞技场,此轮新金融企业赴美上市只是开始

洪鹄·2017-10-18 22:21
罗敏背后的男人们。

采访/文 洪鹄

趣店上市,大赢家除了创始人罗敏,还有背后的投资机构——尤其是持续押注的蓝驰创投和源码资本。

其中,蓝驰创投作为趣店第一家投资人,于2014年3月独家投资趣店(时名趣分期)200万美金,并于一个月后追加了一倍金额。同年8月和12月,其实刚刚成立的源码资本以2000万美元领投趣店B、C两轮融资,蓝驰则持续加码。直至2015年8月,蚂蚁金服入局,趣店完成2亿美元融资,此轮源码、蓝驰继续跟进。

据36氪了解,蓝驰创投对趣店的最早一笔投资回报已逾千倍。

近期,源码资本创始合伙人曹毅和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天宇参加了36氪举办的WISEx新金融行业峰会,正是他们在各自机构主导了对趣店这支“中国金融科技第一股”的投资。36氪请他们就以下问题做了回答:

-罗敏身上的什么特质决定了趣店的成功?

-在监管和巨头的双重压力下,金融创新创业如今机会何在?

-大数据对于新金融行业的意义?

-进入下半场的金融创新对创业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以下为对话。 


罗敏憋着非常大的一股劲,创业趣店前他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36氪:罗敏曾经多次创业,之前也有失败经验。他的什么特质让你们决定投他?

朱天宇:我们在罗敏关于趣分期只有一个想法时就决定投他了。其实我跟他2009年就认识,中间频繁交流,他基本每隔3个月都来找我聊一次,这个交往过程中我也一直在观察,他早年做学生时就创业、到后来管过几百人的BD团队、掌握上亿的市场预算,这个过程中他的思考能力和带团队的能力都在不断提升,这是我看重他的一个变化。他每一次跟我分析新的方向,思考的缜密程度和对市场风险的识别和把握都在改进。

另一方面,2013年前后,我们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做了一些梳理,行业正处于资金过剩、资产稀缺的状态,当时就整个市场而言消费信贷的资产都是比较少的,罗敏在这个时候决定做趣分期正是一个对的市场时期。

那么,第一,我本身认可这个机会;第二,他对这个市场的认知、对风险的把控、以及这件事和他自身能力的极度匹配加在一起是一个很好的组合。这样考虑,我们2014年3月投他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了。

曹毅:源码资本是2014年8月投的趣店“A+”轮。当时趣店还只做了半年,前期数据量并不大,罗敏见了不少投资人,但总体不太顺利,眼看马上就到开学季。源码资本当时也才刚成立不久,我们从一开始就把科技金融行业放在最高优先级,花最多的时间去研究这个领域的创业者。

在那个阶段我们主要看两种主题:一种是为传统金融机构导流的“流量型”企业,另一种是去做实际金融业务“闭环型”企业。后者里看了很多家,趣店是当时做“闭环型”小贷业务赛道里跑在最前面的。

对罗敏个人,我认为他对机会的渴求度非常强。他之前经历过很多蹉跎,可谓“九败一胜”,自己创业数次,跟着别人创业数次,憋着非常大的一股劲。带着几杆枪,一直在寻找方向,当时我觉得他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监管、巨头、技术变革之下,金融创业决非进入“冰河期”

36氪:近些年政策对于金融行业创新创业的监管越来越严,另一方面互联网巨头的存在也在挤压初创公司的发展空间。金融创新的“冰河时代”到了吗?

朱天宇:金融行业近年是遇到了挑战,但我觉得创业本身还是要去寻找效率改进的空间,无论用技术的手段还是运营的手段。中国的金融体系里,此前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低效以及摩擦非常多,这里面存在大量的变革机会。这是第一,找到效率提升的手段。第二,我认为是要找到场景需求,这不是纯金融的(能力),需要和场景业务深度链接。所以我一向非常敬佩金融行业的创业者,你要懂金融、懂行业、懂场景、懂政策。

曹毅:在任何“互联网+”的行业,比如互联网金融、视频、电商、新闻资讯行业等,都需要时间去“认知”。这类创业和创新,都是基于市场需求、用户需求,从而形成了真正的、正向的价值创造。

当这些模型出现一段时间后,监管开始介入。监管的介入其实是开始加速行业的规范,也加速了行业的优胜劣汰。当时源码资本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合作了一个课程,帮助企业更好的理解金融监管。于此同时,我们也积极协助被投企业加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我们的被投企业中,有7、8家都是互联网金融协会的会员或者理事单位。我们还积极促进新金融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对接,包括资金层面、股权层面的合作,促进新金融企业从P2P到P2F的转化等。所以总体来说,新金融创业起步于价值创造,可以看到今天整个行业已经形成越来越成熟、规范、细分、高效的格局。

巨头方面,在今天的“泛信息产业”下,无论BAT还是其他小巨头,他们对任何领域的创业企业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对于新进入的创业者来说,首先要承认它们是过去10-15年留下来的领先者,创业者必须找到合适的角度,快速地融入到他们搭建的生态中去,利用这个生态去逐步壮大。

在金融领域,巨头们已提供很好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实际上为创业公司提供很好的起点。另外它们也留出了产业链合作的方式,创业者和巨头合作是平台性、生态性的互惠良性合作。巨头提供的产品非常多,这些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液流经很多器官,有主动脉、心脑血管,也有四肢末梢、毛细血管。巨头会更多的去做主动脉,所以仍然有各个领域的应用会落到创业公司的肩上,让他们去把握机会。去创造“随时”“随地”触达每一个人的“普惠金融”产品服务。

朱天宇:在中国,巨头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的工作,中国的移动支付已经遥遥领先美国市场了。当我们基础设施有这么大一个优势时,我们无论是ToC还是ToB角度,在效率的改进上,理应都有更多创新机会可以去做。这是中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中国,巨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竞技场,接下来靠大家自己去寻找具体的机会。我刚才提到,机会围绕在效率改进上,这是可以真正提供价值的地方,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36氪:另一个重要力量是技术。AI和大数据的应用对金融创业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

朱天宇:没有大数据何谈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哪些场景能率先跑出来,一定就是大数据率先富集的那些行业,其中最典型之一就是金融。

另外金融相关的科技也在不断发展,无论是算法还是类似区块链这样的智能合约。大家最近被ICO的新闻吓怕了,但区块链本身代表了用科技重塑信用,这个能力是非常难得的——区块链甚至有可能成为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这里面可能产生的技术创新会非常有意思。互联网是一个松散的结构,大家的信任需要用其他方式来约定,如果用区块链、用技术的手段来约定,是不是能够再进一步提升效率?这让我们很期待。无论是数据、人工智能、还是区块链这样的新技术,都给金融创新提供了充足的弹药,我都非常地看好。

曹毅:任何商业的新机会都是被某个技术,或者几项技术共同驱动的。只有有了底层技术的推动,才给了商业以变革机会,他们就像新型“武器”。原有技术解决原来的问题,新技术则能解决“优化存量”、“激活增量”的问题。问题被解决之后,价值会进一步放大。金融行业非常典型的体现了,多个技术、多项基础设施,共同作用于一个领域的特点。

比如说移动互联网技术,它就让金融做到了“随时”和“随地”。大数据、人工智能能够让金融做到“普惠”,做出适合每一个个体的金融产品,真正做到让金融服务达到很高的渗透率——这点我认为,在金融领域是非常难的,但是突破了,则会创造巨大的价值。

中国原先金融体系的渗透率较低,家庭、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负债率都很低,他们没有得到很好的金融服务。同时,金融创新可以让每一个人在不同场景有适合那个人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的服务,这一点让资源配置的能力再进一步扩张。

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AI来赋能或者乘以金融,本质上就是让资源可以更便捷有效的时空转化,让金融的价值呈倍的爆发。所以说,当以后要给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选择,针对不同的人去做不同的“风险定价”时,就意味着未来谁的金融技术武器更先进,谁就能打“洲际导弹”。我认为科技促进金融创新的序幕才刚刚拉开,这也会成为未来企业与企业竞争的重要要素,也可以让金融的价值极大的发挥出来。


金融创业进入下半场

36氪:在今天的大环境下,金融创业者有什么样的特质才能胜出?

曹毅:不同时间段对于金融创业者的要求不同,今天我们定义的阶段是 “复赛”阶段。对于新金融各种细分跑道的创业者,现阶段的要求显然更高。不仅需要“长板”更长,还需要各方面都相对全面。他们的能够去弥补自己短板的“时间窗口”也并不多。

从早期投资的角度来看,现在的新金融创业者们要具备三方面能力,包括:业务架构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包括行业资源、资金,以及牌照;还需要有“找位置”的能力,能够找到合适的发展空间。

几年前,包括我们投趣店的时候,可以说创业者是有相对好的时间窗口期,有时间给你去成长,但今天环境则更加残酷,新进入的创业者必须非常全面了。 

朱天宇:我补充一点,金融行业有它的政治属性,或者叫非市场化的属性,所以这个行业需要创业者对行业的生命周期和宏观调控周期都有觉察、有觉知。前几年金融行业的初赛选手拼的是规模和速度,但接下来拼的是对整个市场的把握、对资源的利用、对效率提升的思考深度、以及和大资本的相处方式,这几点是决定金融创业下半场创业者能否胜出的关键。中国市场在目前还没有完全展开的一点,就是前面我们说到的如何更好地利用金融科技提升效率,这方面对创业者来说有很大的机会。

36氪:这一次趣店的上市,包括接下来可能的一系列互联网金融公司上市潮,对行业会不会有比较大的提振作用?

朱天宇:我们觉得上市只是一个开始。作为早期投资者,我们看得比较远,更多的是看行业周期以及其中所产生的价值。这一波互金公司的上市,恰恰代表了三五年前就开始的、以互联网及其他科技工具为手段来提升金融行业的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扩大服务人群的这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周期远远不止三五年,而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这一波的上市让我们看到互联网和其他新工具以及新的人才如何更快地帮助中国的金融行业提升效率、改进服务质量,对整个行业来讲是足够振奋的事情,让大家看到示范效应,真正找到效率改进和价值创造的巨大空间。 

36氪:蓝驰和源码在金融领域都做了很深的布局,除了趣店,还投了包括用钱宝、瓜子二手车、随手记、中谷小金等大批项目。这些项目之间有没有联动?

朱天宇:金融创业是分阶段、分周期的。在上一个周期里,我们主要的布局围绕着资产、包括消费信贷这类通用资产的挖掘和定价;接下来我们对金融项目的偏好会更加场景化,比如车是一个场景,这是一个经济体量极大的行业,里面有着强烈的金融需求,所以我们布局了瓜子二手车,这是从ToC的角度看。与车相关的我们还投了车和家、德师傅、润雅。

从ToB的角度来说,中国的金融行业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正在调整,会出现很多平台和工具的机会,但是也会分行业、分场景,这是我们接下来要逐步布局的;例如车以外的其他场景我们投了淘当铺、南燕保险、易直供等等,还有绿湾这样的金融科技相关企业。

曹毅:在大的思路方面,我和天宇有相似之处。源码资本在新金融领域主要看好三类细分跑道的企业,第一类是2C的消费金融企业。比如趣店集团、用钱宝这类在线小额信贷企业,以及融时代、会分期、借钱快等,他们主要服务尚未被银行信用卡服务覆盖/服务好的人群。

第二类是2B的服务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企业。比如服务不同行业“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的公司。在这个领域,源码资本投资了磁金融、以太资本等。同时我们也看好S2B或B2B交易平台衍生出来的机会,例如快消品、药品、服装布料、农机农资等领域,这类领域的特点是金融业务渗透速度很快,在三个月到半年时间金融渗透率就能够达到10%-20%。这类代表企业包括易久批、百布、农分期、懒投资等。上述两点都是服务“普惠”的群体,这类群体在原有金融体系下,需求没有被很好的满足。

第三类是帮助传统金融机构(银行、证券、信托、资管)、新金融机构等提供先进基础设施、工具或“武器”的公司,例如阿博茨科技、资产360等。在这个领域,我们也关注区块链这类公司,因为区块链是“技术”,也是一项基础设施,可以帮助那些创造持久真实价值的金融公司提供好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从而支撑他们发服务他们的客户。这三个方向我们在2014-2015年集中投资了20多家公司。

创业是体力、脑力、心力的决胜

36氪:最后我们请两位向对方提一个最好奇的问题。

曹毅:天宇是我非常敬佩的早期投资人,我和天宇合作非常多,合作的每一个项目都发展不错,不但有趣店,还包括美丽说、唱吧、车和家等。我的问题是,早期投资能抓住一两个没有问题,但如果想持续的抓住机会,整个行业都认为这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你做了八年早期投资,是否有积累一些相对共性的方法论,你的秘诀是什么?

朱天宇:我想一个原因是我比较懒,不希望投太多项目,因此逼自己去做深度思考,用更长的时间尺度去看行业周期,这中间一定有起伏、但什么是确定会往上涨的?探寻这个答案的过程很痛苦,需要很多思考,但会收获巨大。另一个,我花非常多的时间和创业者相处,就像和罗敏,动手投之前已经交流了5年,对他有足够深入的理解,才能更快决策。简单来讲就是这两个。

曹毅:深度思考是“自上而下”的,首先有个大的逻辑,然后找里面哪些东西在变化,这是非常主动的、大家都想寻求的状态。但我的感觉,早期投资要“看得清”、尤其是“看得到”,有些东西需要“自下而上”去发现。比如说举例共享单车,大家之前都在思考出行行业,分析里面的机会,分析可能的技术变革,都很难想到自行车吧,它就是一个街头的、深入生活的需求。用逻辑去想,很难想到。这个天宇怎么看?

朱天宇:这确实是早期投资人面临的问题。对这件事,我想第一点是保持足够旺盛的好奇心,对于市场发生的事有足够的敏感,包括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东西、为什么有人使用、作为一个用户去体验市场需求。但即使如此,仍然不可能把所有的机会抓在手里,所以早期投资的时候可以专心覆盖并做好自己足够擅长的领域就很不错了。另外我认为早期投资还是要靠团队的力量,一个团队里每个人有足够专注的方向,这个机构才能成为成功的机构。

然后我想问曹毅,你在2014年创立源码,开始可以说既是一个投资人,也是一个创业者,这让你对创业者的认知产生了哪些变化?

曹毅: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创始人情感上感性的变化,会更有“慈悲之心”,感觉他们不易。创业确实非常艰难,承受的压力是多方面的,并且没有一刻是可以停息的,哪怕睡觉的时候也可能睡不好,做梦也会梦到白天的问题怎么解决。全方位的艰难:事情、人、对手、自己。所以从情感上,会更加能够且愿意去理解创业者,给他们更多的包容。

第二是理性层面上,对创始人、好的创业者理解维度增加了,并且在逐步逼近、层层剥开,就像我们对于行业的理解一样。我认为创业者是在三个纬度上得分:体力、脑力、心力。

 “体力”是因为创业是Relentlessly持续不断的,问题层出不穷,需要有体力去支撑。过去我认为体力是一种天赋和态度,比如体力带来的勤奋,但是现在我认为,体力是一种结果,是高度自律,适度舍弃,维持规律的生活,从而得到的一种稳定愉悦的身体状态。这种稳定的身体状态、稳定的体力能够带给你稳定的表现,这是一个结果,需要很多的努力才能达到。

“脑力”部分的感受是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者要在巨头、多强林立的状态下去找位置、卡时间窗、找到路径,立足了之后又要想怎么求发展?早期投资也是一样,要找到立足点就不容易。我们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非常同质化,也没有太好的科技带来变局的机会,目标也几乎一致。那么在相对同质化的模式和生产工具下,怎么取得你想要的结果?就看策略、打法、阶段性聚焦、时间分配、内部组织搭建等等。所以需要思考问题时不仅仅是单一项目或者一个领域,需要更加全局、多维度去思考,因此“聪明”还是有效的。但是聪明不只是计算力,需要好的算法去总结方法论,同时还要去输入好的数据,看到不同角度,听到不同的声音,得到好的信息。“数据+算法+算力”,能够让创业者在“脑力”这部分得分较高。

第三也是最难的,是“心力”。它其实是整个体力和脑力的稳定器,也是力量来源。你的内心是否足够的安定、放松,能够坚持该坚持的事情能,够包容原来不能包容的事情,能够去痛苦的打开自己原来的边界。这些都需要创业者不断地去修炼的心态和付出努力。过去我会比较关注“脑力”,现在我会更加关注创业者内心的强大程度。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问题可能出现在企业对自身业务边界的划定上。

2017-10-18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