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领英最佳代言人之前:我作为作家失败的五年

神译局·2017-10-20 16:43
本文作者陶迅(Jeffrey Towson)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投资管理教授兼PE投资人、顾问。

编者按:本文作者陶迅(Jeffrey Towson)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投资管理教授兼PE投资人、顾问。陶迅教授目前在领英拥有170万粉丝,是领英中国拥有最多粉丝的三大商业作家之一。陶迅教授是亚马逊畅销书作者,著有《The One Hour China Contrarian Book》和《What Would Ben Graham Do Now?》等。

上周,我高兴地得知自己被评为领英2016年最佳代言人(Top Voices)。而且还是在金融和经济领域。这尤其让我感到欣慰,因为我在这个写作领域已经苦苦挣扎了五年多。

回望过去五年,我想说,那真是经历各种挫折和失败的五年。不断地尝试,实际上却一事无成。这还不是知道该做什么而做不好的问题。大部分时间,我根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最后,我还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也摸爬滚打取得了一些成绩。我想,过去多年以失败为主的作家生涯,或许可以给你提供一些借鉴:

关于我走过的路和收获的经验:

2010年,我找了一个代理,开始了作家生涯,这在当时还是有些帮助的。

2010年,我不再为沙特阿尔瓦立德王子(Prince Alwaleed )工作,我知道自己想当作家(想说点什么)。其实那时候我并不知道其中有什么缘由,对如何当作家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概念。但是,我就是觉得自己想说点什么。现在想起来,我甚至不确定当时究竟想说什么。

当时,开始作家生涯最普遍的做法就是找一个书商代理,签一份出书协议。所以,我在一个星期六走进了香港的一家书店,选了十到十五本金融领域的书。我快速浏览了这些书的前言部分,将各位作者的致谢名字都写了下来。我发现,我钟爱的作家很多都感谢了一个叫做Herb Schaffner的人。我还发现,这个人最近刚从纽约的出版岗位离职。我回到家,给他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后来,我们联系上了。他最后成了我的代理,帮我与培生集团旗下的《金融时报》签了出书协议。

现在回想起来,在出版界有一位代理朋友确实帮助很大。虽然现在我不会再推荐签出书协议这些传统的出版方式,但是在职业生涯刚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位熟知该行业的顾问是非常棒的一件事。对我而言,这让我真正行动起来,真正迈出第一步,虽然是错误方向的第一步。

用传统的方式出了一本书,却发现作家生涯毫无进展。

我最后通过纽约的培生集团出了一本书。和许多第一次出书的作者一样,我对这次经历感到失望。我倒没有不平,因为我觉得培生集团对我不错。我失望,是因为我原以为有了编辑,自己会成为更好的作家;有了出版商,自己会拥有更多的读者。但是,这两点都没有实现。

所以,可能只是我最初的期待就不切实际。付出甚多努力,出了一本书,可我感到自己仍然困在原地,没有向前迈出一步。

接下来,开始写博客、给媒体写稿、接受电台采访,却仍在原地打转。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给《商业内刊》、《南华早报》、《哈佛商业评论》和《国民》(阿布扎比)等许多杂志报刊写稿,多次做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并在自己的小小个人网站上发表很多文章。在这一阶段,我还与许多公关公司和作家服务公司联络过。

基本上,这些努力全都打了水漂。当今这个时代,有太多的内容可供选择,每个人都在挣扎求生,而许多重要出版平台却在不断缩水。也就是说,我们提供的内容大大增加了,而通往读者的路径却大大减少了。

最终,彻底转身,与人合作独立出版了一本书,获得了成为作家后的第一次“小成功”。

一阵挫折之后,我最终抛掉整套写作方法,将从出版界获得的大部分建议弃之脑后。我放弃了单兵作战写作的想法,放弃了与出版社和著名出版物合作的想法,放弃了出一本300页的大厚书的想法,因为这些似乎都不再有用了(除非你已经是名人)。

我转向自己驾轻就熟的领域——运作管理咨询项目。我知道如何领导研究团队和写作团队。我知道如何向企业销售最终产品(归根结底就是一份文件)。我决定在写作中复制这个过程。经过一段时间,我的这种新模式基本形成:

  • 建立“内容生产团队”。我不再一个人写作,而是像运作咨询项目一样,首先建立了一个研究和写作团队, 其中包括很多工商管理硕士项目学生、图书编辑和评论员。我还与麦肯锡的华强森 (Jonathan Woetzel)合作,他可是中国业务的“活字典”(他的学识之广几乎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

  • 独立出版篇幅短但价值高的图书。我不再考虑售价25美元的“鸿篇巨制”,而是专注于售价5美元的图书。我们力求在最短的篇幅内传递最大的价值(就像咨询文件)。最终,我们将内容团队(包括三十多位中国思想家)的专业经验浓缩在一本一小时内可以读完的书里。我们将它命名为《中国一小时》(One Hour China)。

  • 与“推广团队”合作。我认为,当前图书领域只涉及两项活动:创造内容和推广内容(经销只是亚马逊的事)。关于创造内容,我知道如何组建一个团队来完成;关于推广内容,我则认为需要一个合作伙伴,因为这涉及一整套完全不同的技能。最终,麦肯锡的王磊智 (Glenn Leibowitz)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负责这本书的市场营销和推广。注意:磊智是领英2015年和2016年市场营销和社交媒体领域的最佳代言人。如果你还没关注他,赶紧放下这篇文章去关注他。特别真诚地说一句,他绝对是这方面的大师。

2014年初,我们独立出版了《中国一小时》这本书,迅速夺得亚马逊(中国)图书销售排行榜冠军。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这本书一直保持在前十至十五名的位置。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引起巨大轰动的畅销书,但至少肯定不再是失败了。有书评人将其恰如其分地称作“出版界的一场小轰动”。一年之后,我们接着推出了《中国消费者一小时》。

四年之后,我终于找到了一条初见成效的写作之路。我感到,自己终于在正确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

2015年,开始在领英上发表文章,这也对我的事业产生了一定的助力。

写一本书一般要花一年的时间,因此建立受众群体是条艰难之路。磊智一直让我在领英上写文章,我最终还是听了他的意见。一个小提示,我认为最好就是按照磊智说的去做(这样会节省时间)。2015年5月,我在领英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基本没人看。

但是,我还是坚持一周写一篇,从未间断。就像写书一样,我建立了一整套流程。

在领英上写了六个月之后,我的关注者终于从五百名增加到大约一万名。差不多突破一万人的时候,领英给我发了一封言辞恳切的通知信。当然,这不是什么爆炸性的成功。不过就像我们的《中国一小时》,我找到了确实管用的工作方式。

现在我的观点是,公开发表文章与社交网络结合起来,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传统出版方式。拥有自己的电子邮件经销网仍是最佳渠道,不过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文章也是次优选择。

2016年,我较早开始在领英上发布关于中国和亚洲的内容。这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让我最终“突出重围”(在一定程度上)。

最终证明,时机非常重要。我开始写中国的时候,并没有很多人用英语发表关于中国的内容。而在过去一年里,中国问题已经成为西方世界愈发热门的话题,现在更是经常出现在《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的头版,甚至第一次成为美国总统大选的辩论议题。

所以,我的写作时机与中国议题日益热门及领英向亚洲和中国拓展业务的时机刚好契合。同时,我开始用中英双语发表文章,这也方便我更好地面向中西方的受众。

我的结论就是,尽早抓住某一个特定话题,或是尽早进入某一特定出版媒体,非常、非常重要。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突然之间事业开始乘风起航。关注人数开始快速增长。文章开始被广泛阅读和转发(这点非常重要)。我的中国系列图书也从中获益。

2016年初,重新确定了自己在中国业务和国际业务之间的定位,这对我帮助很大。

2016年初,我重新研究了自己的写作方向,确定为“不断增长的中国消费者和竞争者如何影响全球市场”。这是一个长期性的经济趋势,影响很大。也就是说,我将自己放到了风口上。

除此之外,选择这个话题还减少了我将面临的竞争,这也是我的另一个目标。美国和欧洲的作家除非愿意搬到中国待上十年(像我的经历一样),否则很难就这个话题写出我的水平。同样,中国作家如果没有在西方生活过,也没法真正描述对西方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业务和国际业务之间找准定位,减少了我将面临的竞争。我的关注者超过了十万,我拥有了更多的受众,我的文章经常在领英和传统媒体平台上同时发布。

无论如何,我觉得自己作为作家的失败岁月终于结束了。从这一点看,领英最佳代言人的头衔实在令人惊喜。现在,我的关注者超过了三十八万。我拥有两本畅销书,还有两本正在进行中。此外,我终于找到了两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因此,我会牢牢抓住它们。我的方法相当简单:

  • 每周发表一篇文章,主要发在社交网络上。我认为领英资源极其丰富,是最最适合商业作家的平台。

  • 每年发布一本新书,通常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我钟爱篇幅短、成本低、价值高的图书。

  • 重复、重复、再重复。我终于找到了行之有效工作方式,时间是我最大的同盟军。一次向前一步,现在的我,从当年香港的那个书店已经走出很远

感谢您的阅读—陶迅(Jeff)写于北京

————

我的写作内容主要涵盖: “E时代下中国消费者对全球市场所带来的影响”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杀死这只米老鼠,Netflix 能做到吗?

2017-10-2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