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而论:这是一个中式茶馆崛起的时代?

DT财经·2017-10-31 15:40
隐匿在身边的消费升级。

编者注:本文转载自“DT数据侠”(ID:DTdatahero),作者:刘苏楠,36氪经授权转载。

曾几何时,茶馆文化一度风靡中华大地。南方的阿嬷阿公常常在茶楼叫一壶热茶就能聊一上午,北方人们则会嗑着瓜子喝着大碗茶,再顺便听一段相声。

如今,这种市井的茶馆生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讲究茶香茶道,注重消费体验的中式茶馆。数据侠刘苏楠从大众点评的数据入手,分析了中式茶馆在这一轮消费升级中的表现。

中式茶馆——隐匿在身边的消费升级

前阵子去灵隐寺边上的茶馆跟朋友小叙,中式家具,竹帘,蒲草垫,女老板在一旁练习书法。我们一行六人,依次点了四道茶:狮峰龙井,烟熏小种,凤凰单枞以及九零年老白茶。谈笑间,茶香愈饮愈浓,这悠闲雅致的氛围更让聚会渐入佳境。

平常见惯了快餐式的咖啡、奶茶,其实我个人更喜欢这种返璞归真式的中国风茶馆,不说文化底蕴,这种优雅的生活方式就让人有一种天然的归属感。最后结账的时候发现:原来价格也非常的美丽呀(不贵)!

(图片说明:传统的广式茶馆中,一些阿妈阿公常常在茶馆品茶唠嗑,散发着浓郁的市井气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中国,茶馆也曾经风靡市井。在有着喝早茶文化的广东地区,以及有着相声文化的北京、天津,茶馆生意一度相当火爆。印象中,中式茶馆是一个很市井,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场所。

杭州也有些比较热闹的茶馆,不过近几年兴起的茶馆却慢慢地走上了更讲究消费体验的“升级”道路:一个个的中式布局,变得不那么拥挤了,也更讲究起茶道来。我个人比较喜欢茶馆文化,也留意到这几年,身边的茶馆逐渐多了起来。

于是,我希望从数据出发,分析一下中式茶馆这个商业业态。

我选取了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成都这五座城市作为考察对象,用爬虫数据获取了大众点评上这五座城市的所有茶馆信息以及用户评论(所有数据截止至17年8月底)。

我主要会从两个角度来看待这些数据,首先是用户评论数,这体现了中式茶馆的舆论热度;其次是茶馆本身的数量,这体现了中式茶馆受资本的青睐程度。

(图片说明:茶馆评论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真正的改变是从2014年开始的。在14年下半年,五座城市的茶馆评论数都开始不同程度的上扬,而其中上海和杭州的中式茶馆评论数呈爆发式增长。虽然之后茶馆的评论数随着月份、年份的不同会有所起伏,但始终维持在一个相对14年之前高出数倍的水平之上。

因此,2014年可以称得上是中式茶馆崛起的元年。

观察力强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从2014年以后,各地的茶馆评论数随月份似乎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波动,这一特征在上海的茶馆身上特别明显。

下面我截取了五座城市从2014年起的这部分图像,从评论数的角度来探索中式茶馆的经营之道。

上图是2014年至今上海的茶馆评论数随时间的变化图,四个评论高峰分别发生在2016年1月、2016年7月、2017年3月以及2017年7月。

从这些高峰可以推测出春、夏两季一般是茶馆消费的高峰。虽然茶馆的舆论热度随月份起起伏伏,但曲线的基调始终是上扬的,上海中式茶馆未来的前景还是不错的。

杭州的茶馆评论数虽然在这五座城市里也处于领先地位,但从评论数体现出来的舆论热度就没有上海的这么明显了。从上图可以看出,在2016年6月之后,茶馆的评论数出现较为严重的下跌,后劲不足,到今年8月才勉强回到15年的高峰水平。

上图分别是广州、南京以及成都的茶馆舆论热度展示。

将这三座城市放在一起比较是因为它们仨有较多的共同点:首先是茶馆的评论数较低,成都与南京的月最高值仅在500条评论左右,而广州的茶馆评论数还没有突破250。处于第一梯队的上海茶馆,早在2014年初就已经达到了250条数据的月累计量,从这个角度看:上海的中式茶馆比广州至少领先3年。

第二个相同点是在2016年年中都出现了类似的大幅度下降,阻碍了茶馆舆论热度的正常发展,其中又以广州与南京这两座城市为最,跌幅达到了30%左右。

广州和成都的数据还是挺让人惊讶的,因为这两座城市都有着深厚的茶韵,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应该是茶叶消费市场的主力,但从大众点评的数据来看,这两座城市茶馆的表现力并不强,均被上海秒杀,被杭州吊打。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不完全因素在,比如从我的个人在广州的感受来看,大叔大妈是广州茶馆消费的主力,当然不能指望他们能在网上贡献出自己的评论;而在年轻人占消费主力的上海,在互联网接受度高的杭州,人们或许会更倾向于在网上晒出自己的评论。

其实,上海的茶馆评论数据这么多,离不开这两年茶馆数量在这座城市的快速扩张。如果以该茶馆获得的第一条评论作为其正式进入市场的标识,下面的动图展示了从2013年至今上海的茶馆数量变化。

(图片说明:中式茶馆的数量在上海随时间不断扩张的动态图)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上海的中式茶馆在2014年的激增,以及茶馆聚集程度的变化。动画中颜色越深的地方表示该区域聚集的茶馆数量越多。

在2013年年底,上海核心区域还只有零星几块茶馆较为密集的区域,而在2014年底,延安中路到徐家汇路肇嘉浜路一带就聚集了大量的茶馆,而从后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一带确实成为了茶馆最为密集的区域。

苏州河沿岸凭借其特有的城市风光,也催生出了大量茶馆,特别是快入黄浦江一段更是资本的抢夺地。另外一块变化较为明显的是浦东板块,浦电路、杨高中路以及世纪公园周围是浦东地区的茶馆竞争最为激烈的地段。

中式茶馆的地域差异 :广州最时尚,成都最悠哉

各地的中式茶馆肯定在一定程度融合了各地的风土人情,那有些什么具体的区别呢?或许这个问题能从这数万条点评中找到线索。我接下来统计了各地茶馆的评论内容,分别对五座城市的评论进行词频分析。

(图片说明:大众点评对上海中式茶馆的评论词云)

首先来看上海。上海人的中式茶馆文化透露这彰显这座城市丝丝小资气息。除了与“茶馆”相似的近义词,上海人在饮茶的时候还喜欢点一些茶点配着,环境最好“幽静”、“雅致”,“优雅”;有时候会需要“包房”或“包厢”,更注重“私密性”,可能有些还需要“预约”。

(图片说明:大众点评对杭州中式茶馆的评论词云)

杭州人呢,喜欢和同学同事一起团购,到西湖边环境好,比较清净的室外茶馆喝白茶。他们很喜欢日式的装修风格,并且喜欢吃鸡翅、冰激淋、开心果还有水果。

(图片说明:大众点评对广州中式茶馆的评论词云)

广州人呢,也喜欢团购,去公园或者环境好的地方去喝乌龙茶。广州茶馆的服务员貌似都很漂亮,当然吸引顾客的还是广州的茶馆中有很多西餐,像牛扒、芝士还有沙拉。广州的茶馆一般都比较时尚,讲究舒适。

(图片说明:大众点评对南京中式茶馆的评论词云)

南京人喝茶的花样比较多,边喝边吃还能听相声。吃的很有地方特色,比如扬州狮子头,菜品很多也很好吃。如果你想约我在新街口,那我们就去找家茶馆吧,打牌聊天,超级惬意。

(图片说明:大众点评对成都中式茶馆的评论词云)

成都人喝茶就是喝茶,没有吃东西的习惯,就是单纯地和朋友去公园里的茶馆喝茶,聊聊天。成都人喝茶很讲究,喜欢用盖碗泡毛峰和红茶,就这样悠哉悠哉地,摆摆龙门阵,一下午就过去了。

通过简单的词云就能发现很多各地的风俗习惯,比如说:杭州和广州人去茶馆喝茶,一般都会希望茶馆能提供很多不同种类的食物,更极端点,就像在广州,喝茶吃饭两不误!而在成都,茶客们还是偏向于简简单单喝茶,热热闹闹聊天。在风格喜好上,杭州的茶馆走的是日式风,而广州的茶馆更时尚,从提供的食物来看也更偏向于西餐。

杭州:下一个中式茶馆崛起之星?

回到最初的逻辑,从两个角度来观察五座城市的中式茶馆评论数据:首先是评论的数量表示人们对于茶馆的喜爱程度,这是舆论热度;其次是茶馆的数量表示资本对于茶馆的追逐程度,这是资本热度。下图就是根据这两个概念绘制的五城中式茶馆舆论热度vs资本热度图。

从舆论热度来看,上海和杭州分别属于第一和第二梯队,而成都、广州以及南京的茶馆似乎并不是非常受欢迎,属于第三梯队。

这三个梯队间的距离都拉得非常大。从资本热度来看,上海和成都的茶馆无疑是最受资本宠爱的,属于第一梯队,而杭州和广州相近,属于第二梯队,南京属于第三。同样,这三个梯队间的距离也非常大。

将两者对比不难看出,在现阶段,杭州中式茶馆的评论数量非常好看,表明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中式茶馆进行消费,而现阶段,杭州的中式茶馆数量并没有饱和,其中潜力巨大。

所谓消费升级,说到底就是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了改变,或许是前些年的咖啡和奶茶喝得有些不太健康,现在喝茶又逐渐得变得潮流起来了。

(本文感谢鹅厂广方大牛opdeng半年来给我的鼓励)。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将DR与AR进行结合,将会进一步模糊现实世界与经过调整后世界之间的界限,给用户带来一个全新的体验。

2017-10-31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