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四大科技巨头“GAFA”的收购策略分析

boxi·2017-12-26 11:24
从GAFA的收购可以看出它们的战略方向。

编者按:企业越做越大就越容易失去活力。而通过并购来壮大自己并吸收新鲜血液是常见的对策之一。但是应该收购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时候需要收购?又应该如何进行收购呢?各家公司的做法都不一样。数字化顾问Clark Boyd通过收集整理Google、苹果、Facebook、Amazon这四大技术巨头近年来的收购案,分析了他们各自的收购策略。

技术产业罕有一潭死水的情况。不过大型企业适应变化之慢倒是臭名远扬。

Facebook、Amazon这样的平台企业可以做出指数性商业增长的同时,他们想要维持当初使得自己如此成功的优势也越来越难。

商业史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看似“太大而不能倒”的公司,很多最终的结束还是轰然倒塌。

GAFA充分认识到了这个,也做好了充分准备,把自己手上的部分财富用来收购,去吸收新的创新额人才,或者就为了在竞争对手变得太大之前先吃掉对方。

此外,如果审慎明智而为的话,收购对于控股集团的短期和长期股价都会有着健康的影响力。

从下图可以看出并购显然是GAFA在过去5年执行的一条重要的战略原则。

这张图表显示出2015和2016年的总收购数有所下降,而Yahoo!和Twitter几乎完全停止了收购活动。

无论如何,2017年已经出现了一些有趣的新趋势。

在过去10年唯一收购数量超过200的技术公司Google,已经通过新收购朝着硬件和数据科学迈出了若干有趣的步伐。

而Amazon因为几桩对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引人注目的收购而登上了新闻头条。

与此同时,苹果和Facebook则利用手上充裕的现金储备来支撑各自在竞争市场的差异化战略。

以下我们就来深入看一看GAFA最近做出的那些最有趣的收购。

Google

Google的重组,也就是把一批自谋生计的规模较小的业务独立出来,统一收归Alphabet旗下,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折射出维系敏捷创新的深层次渴望来说都是开创性的。紧随这次重组的,则是Alphabet收购数量的复兴:

过去20年,收购已经成为Google增长计划的奠基石,以至于该公司很多我们熟知的服务都是收购然后融合进其搜索产品套件里面的。以下其中最成功的部分产品:

  • YouTube:2006年以16.5亿美元收购

  • Android:2006年以5000万美元收购

  • DoubleClick:2007年以31亿美元收购(在跟微软打赢了竞标战后)

这些新产品被说成是保护Google主要的盈利工具AdWords的一道护城河,避免了被越来越多的Google搜索竞品的颠覆,并且改善了用户体验。

下面这张图提供了一张全面的视图,上面把所有那些有价值的收购的收购时间、最终合并进的Google产品都列出来了:

不过这份版图最近已经有所变化,其赌注更是空前之高。

Alphabet的股价还在不断攀升,但是在许多阵线都面临着Amazon、Facebook、苹果、微软以及可能会被吸收进这些竞争对手的创新性初创企业的不断的激烈竞争。

其结果是,Alphabet现在的收购策略可以用创始人Larry Page著名的“牙刷测试”来归纳。

大体上,如果Alphabet要收购一家公司的话,其产品或者服务客户每天都需要使用1或2次,而且它还必须能改善大家的生活。

现在,在雄心勃勃的长期项目与出于短期财务回报目的而进行的收购之间正在形成一种平衡。

跟Salesforce达成的新的合作关系可以看成是这一更加实用主义路线的一个迹象。Alphabet正在扩张搜索广告以外的业务,这并不完全是出于选择,Alphabet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合作,什么时候该收购。

Alphabet仍然会进行“登月计划”式的收购,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其近期收购涉及的分支行业来觉察出该公司的首要战略。

Google现在自称是一家AI优先的公司,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大量人才,不过这个专业目前人力资源却十分匮乏。这种人才可以通过收购买过来;然而,事情并不仅仅是交易那么简单。对英国初创企业DeepMind的收购是涉足该领域的一次出色的尝试,而且看起来未来将会收割这笔收购的红利,但是除了少数几家公司以外,很难可以用这种方式留住人才。

所以这就是Google今年对极其流行的数据科学社区Kaggle的收购如此吸引人的原因。Kaggle是一项热门的预测性分析和机器学习竞赛的主办方,面向其50000会员开放。

取得成功的参赛选手往往得到技术公司提供的工作职位作为奖励,很多数据科学家把Kaggle视为展示其技能的橱窗。因此,收购Kaggle似乎是Google的一笔精明的生意,因为它正在努力提高自己可支配的AI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今年Alphabet还以11亿美元收购了HTC的几个智能手机部门。

这么做是有道理的,鉴于该公司通过Pixel智能手机和Google Home重新恢复了进入硬件市场的努力。这么做是有风险,但也表明Google已经从不那么成功的对摩托罗拉移动120亿美元的收购学到了东西——那次收购至今仍是Google最贵的一笔收购。

下面的清单列举的是Alphabet从年初至今完成的收购,尽管数量较前几年有所减少,但却清晰地表明了CEO Sundar Pichai说过的要给Google带来的专注。

这家公司的重点是基于云的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硬件,当然,还有人才。我们预计Alphabet的收购还将延续这一趋势,再加上结成新的战略合作关系来防止竞争对手的入侵。

苹果

苹果手上的现金已经创造了新高,达到了2570亿美元,随着新的iPhone的推出,这个天文数字似乎还将继续扩大。

尽管如此,在并购方面苹果仍然保持相对小心翼翼。作为一家因开发出创新的有用产品而自豪的公司,他们收购竞争技术提供商的必要性似乎要少一点。众所周知,苹果一贯秉承封闭式的经营风格,只是在董事会的压力之下才把应用商店向第三方开放。

尽管乔布斯把收购说成是“创新失败”的迹象,现任CEO 库克却稍微松动了这一立场。2014年对Beats Electronics 30亿美元的收购属于反常,这是苹果唯一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收购。历史上,苹果的收购一般都是集中在能为苹果现有产品增加有形效益的创新型初创企业上。

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全世界最有钱的技术公司迄今为止总共完成了7桩收购,所有都是理论上会对苹果的智能手机和笔记本予以改进的公司。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识别这些收购当中的模式。显然,苹果希望在赚钱潜能很大,但目前仍处在萌芽期的计算机视觉和增强现实领域争抢份额。

法国计算机视觉初创企业Regaind就属于其中之一。作为一家小规模的初创企业,Regaind在被苹果收购之前拿到的VC融资还不到100万美元。而在另一头则是Lattice Data,是苹果在今年5月以2亿美元买下来的。

随之而来的还有一整支富有才华的工程师队伍(比方说,Lattice CTO Michael Cafarella就曾经参与开发了Hadoop),这些人能够帮助苹果挖掘手上掌握的数据的价值。

所有这些知识都可以直接用来给最终用户带来有形回报,可以进一步改进它的设备,也因此有助于销售更多的苹果产品。

然而,对于一些行业分析师来说,这么做还不够。一些人从苹果拒绝对有望填补其服务套件差距的知名品牌进行收购中嗅到了一丝傲慢。

据说随着苹果打算进入竞争激烈的流媒体直播市场,公司已经为2018年准备了一笔10亿美元的资金,打算扶持原创内容的创作。

坊间一直在猜测苹果可能会通过收购一家该领域的巨头来加速这一进程,但苹果已经回避了这些故事,似乎仍然热衷于只收购那些对满足其商业目的必要的收购。

今年早些时候花旗银行进行的一项调查把焦点放在了迪斯尼和Netflix身上,认为这两家最有可能成为苹果的潜在收购对象。

跟我们想的差不多,苹果一直都把手上的牌紧紧捂在胸前,在收购方面库克还是非常谨慎,只会把少量的钱选择性投入到一些较小的技术初创企业上,而不是像有些人吹嘘那样用全现金的方式收购Netflix而登上头版头条。

Facebook

Facebook已经展现出了自己花大价钱做出战略性的重要收购的意愿。尽管公司比苹果要嫩得多,但Facebook在其短暂的历史中做出的10亿美元以上的收购甚至比苹果还要多。

其中最大的一笔是对Whatsapp 190亿美元的收购,然后对VR技术公司Oculus的收购也达到了20亿美元,排名第三的是对影响力巨大的社交媒体平台Instagram的收购,价钱为10亿美元。

Facebook的收购策略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表面上看是这样。他们对Oculus的下注似乎有点大,因为这是在这项技术研发尚处早期阶段的时候做出的,不过把Instagram和Whatsapp收归旗下则巩固了其作为即时通信和社交媒体巨兽的地位。

然而,Facebook的收购比你眼前看到的还要多。相对于仅仅展示财政实力,这家社交网络的做法要更加微妙。

CEO扎克伯格充分意识到这些收购过程有可能会陷入跟竞争对手代价高昂的竞标战之中。短期的财务成本不算太大问题,但是把Oculus这样的技术拱手让给竞争对手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长期影响。

因此注意到Facebook在跟Google 对Whatsapp和Oculus的争夺战中悉数获胜是很有趣的。

这其中的关键不是更大的商业利益。投资到了极致的时候,其他一些因素就会发挥作用。实际上,Google对Whatsapp的出价甚至比Facebook还要高。

扎克伯格曾经提到过拥有共同愿景以及当合作看起来是正确之选时迅速结束交易的重要性。

他还提到过跟有吸引力的出场企业创始人建立长期关系是“极其重要的”,这可以在收购时机合适的时候让Facebook处在有利的位置。

这是对资本主义最纯粹的过程得出的一项很有趣的洞察。几十亿美元的出价这些都不用多说了,那么其中的差异化因素就是收购方对有意收购企业今后的愿景规划了。

不过这些策略未必一直管用,Facebook最近的一次收购努力可以被视为是对其迄今最大的一次收购挫折的回应。

2014年,Facebook曾经对Snapchat提出过3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尽管2017年Snapchat还拒绝过Google 300亿美元的出价)但是被拒绝了,显然这家公司现在还在社交媒体领域寻找类似的机会。

的确,Facebook今年以相对低调的姿态收购了聊天应用tbh。作为一款免费的匿名聊天app,tbh在iOS同类应用上排行第一,尤其受到青少年的喜爱。

随着过去几年千禧一代慢慢转向Snapchat以及青少年开始接受一些新应用,Facebook正在努力摆脱其只是适合与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人群使用的社交网络形象。

Tbh的下载量已经超过了500万,有了它之后,Facebook可以吸引一部分的年轻用户回到Facebook的怀抱。再加上Instagram和Whatsapp,这些使得Facebook在社交媒体市场有着非常令人羡慕的地位,更重要的是Facebook在tbh变大学会拒绝报价之前先于Snapchat的法定继承人拿下了它的所有权。

作为Facebook今年确认的的仅有2笔收购之一(另外一家是AI公司,可以帮助改进Messenger的聊天机器人),我们可以猜测Facebook对并购有着非常有针对性的策略,今后也只会找那些能带来新技术或者新受众的公司。

Amazon

Amazon今年应该算是并购界的头条新闻。

在前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到,2012—2016期间,Amazon是技术巨头当中收购最少的一个。

不过今年电子商务巨头似乎在收购的公司数(目前为止9家)和收购金额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作为一家市值超过5000亿美元的公司,用来投资的钱不存在问题。

当然了,这句话你也可以用在GAFA四大巨头身上。Amazon的突出之处在于其野心膨胀的绝对规模上。

Amazon今年的收购包括了Souq.com(阿拉伯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Graphiq(AI驱动语义技术公司),当然了,还有全食超市。

Amazon对全食超市 140亿美元的收购令该公司做出的其他收购都变成了侏儒,并且对剩下的竞争对手发出了明确的清场宣言。

收购一家有着充足客户群的既有超市可以给Amazon带来非常宝贵的数据,Amazon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来交叉销售其他产品。

它还可以使用一家成功超市品牌的物流来支撑自己的另一个流行的百货品牌,也就是365。

这无疑会帮助Amazon形成更多的自有品牌产品,并且吸引更多的人注册成为Amazon Prime会员。

对全食超市的收购跟Amazon为客户的日常生活提供跟更丰富服务的雄心是完全一致的。日杂百货是其中少数大家经常要购买的日用品之一(这一点绝对是可以通过Larry Page的“牙刷测试”的),而全食超市将是通往这一新的大众市场的通道。

可以预计,Amazon会利用未来收购来支撑其非常赚钱的AWS云计算产品,同时也会进入更多的新领域,就像对全食超市的收购那样。

总的说来,Amazon已经建好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可以为扩张到这些新市场和产品打下完美的基础。其电子商务的核心服务是所有这一切活动的中心,每一笔收购智能用来进一步强化Amazon作为市场领导者的地位。而每一笔收购也会强化Amazon已经非常强大的火力,让人为它的竞争对手捏一把汗。

原文链接:https://medium.com/swlh/gafa-what-can-we-learn-from-their-acquisition-strategies-ac4523be70e5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

福利来啦

36氪来送福利啦!参与#无药可治系列#话题的评论,我们将结合评论内容和点赞量来综合衡量,评出最优秀的评论,赠送OPPO R11巴萨限量版手机一部。

2017年错过太多也已经无可挽回,但你没有理由再错过这部手机了,评论猛戳:被乐视套住的小股民该怎么办?乐视的出路在哪? 这是我们今天的话题,欢迎氪友们在36氪APP上互动讨论。

#无药可治系列#话题中,我们将选择一年来刷屏的热点,来与氪友们进行互动。本周一到周五,每日一推送,氪友们可在36氪APP科技频道参与话题讨论,也可在唠嗑儿栏目下的相关话题进行参与。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为了提早向学生灌输自己的品牌只是表象。

2017-12-26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