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收紧与资本退烧后,互联网金融将走向何方? | WISE2017新商业大会

郝方舟·2017-12-14 20:08
一句话总结2017年金融市场:资本助推+监管扑灭=风口短周期。

2017年12月12日-13日第五届WISE大会——“WISE2017新商业大会”如期而至。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商业时代已经来临。我们认为:新商业是从“基业长青”到“基业长新”,从“大而不倒”到“新而不倒”的商业文明的进化。

在此次WISE新风向大会上,36氪未来公司部金融组复盘了2017年金融行业的大事件和融资情况,并展望了未来金融领域的机会与走向

今年有8家互金企业上市。最火的现金贷最高年化达到400%,不过这种“赚钱方式”被监管禁止了。ICO中最夸张的代币一年涨了1500倍,后来也被监管清场了。比特币被叫停后涨破10万人民币。

从资本层面看,去年融资项目数下降,但钱压在了优质资产上;而今年,融资事件和金额都下降了,新成立金融创业公司的数量甚至低于2012年,但融资数量超过了2012年,说明还是创业的好时候。

再看细分赛道,今年金融第一风口,现金贷的潜在市场巨大。对现金贷的争议主要围绕多头借贷和高利率。由于行业竞争激烈(资金成本低不过银行,流量高不过腾讯、阿里),衡量利润时没把风险计入到成本中等原因,高利润难持续,风险暴露时将淘汰掉大量创业公司。同时,政策规定的利率上限也决定了能服务用户的下限。

一句话总结2017年金融市场:资本助推+监管扑灭=风口短周期。

这背后也反映了两个现象,一是长期存在的资产荒,民间大量资本不知投到哪里;二是现在的互金行业已经进入强监管状态,基本和传统金融机构一样有了非常严格的监管框架。

C端信贷已成红海,创业者的机会在于切入垂直场景,做用户的生命周期管理。总结成两句话,就是抓中端人和盯新场景。抓中端人可以拆解成给C端管钱(尤其是中产用户)和帮B端借钱(供应链金融和ABS云平台);新场景则是新的消费方式带来的机会,比如共享经济和租赁。

那么,在监管收紧与资本退烧后,互金将走向何方?

36氪金融资深分析师卢晓明与真融宝董事长吴雅楠、向上金服创始人兼CEO袁成龙、小赢科技副总裁高鼎、氪信金融副总裁高强进行了深度对话,以下为36氪编辑整理后的嘉宾观点:

卢晓明:多头借贷的问题,可能需要业内有效的征信机制,或者说信息共享机制。这样的机制应该怎么样去做?由谁来做最有效?

吴雅楠:解决征信和多头借贷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解决数据的来源、数据的透明性以及数据的共享。数据的有效、统一和标准化需要行业共同发力。建立行业共享机制,可以从自律协会开始。行业则需要从数据出发,训练出风控模型,让利率匹配对应风险的人群。

现在刚好到了一个行业拐点,到了为这个行业、为未来个人征信体系提供价值共享的时候,透过泡沫的挤压和强监管,把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挤压出来。

袁成龙:现金贷行业这两年高速增长的背后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就有金融安全。当市场出现很多家提供商,而这些机构又不知道客户后面是否有其他借贷的时候,就可能产生多头借贷,所以在金融行业里,做个人征信非常重要。

在中国,个人征信还处于初期阶段。对个人征信的建立,央行提出了三条原则:公正性的原则,一定要公正地对待你的客户;独立性的原则,个人征信不能有倾向性;个人信息保护原则,不让个人信息泄露会泛滥。

再看全球市场:美国市场是自由竞争,征信企业发展得很好;法国完全是政府主导,企业发展得也不错;德国和日本则是由一些行业协会或者官方机构组成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组织共同参与,征信业务发展也很不错。

而中国,既有民营公司想从事个人征信业务,也有行业协会在做,还有官方组织参与个人征信建设,不管是黑名单的共享和个人征信的评分,对行业征信的发展都是有益的,比如说央行在上海筹建“信联”等等。

由于发展阶段不同,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发展形势是比较严峻,但我认为未来的趋势是好的,现在行业中有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监管态势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个人征信业务关注客户风险的控制,这就要求我们在风险识别上做更多精细化的工作。

高鼎:最早大家听到P2P时,其实它是点对点传输下载的工具,为什么这个工具火?是在宽带时代,大家觉得有需求,用户觉得投入产出比完全可以。

今年说征信也是一样,科技金融公司、其他金融公司和内部也有去想过有这样的机构去做征信,我觉得存在两个最大的问题:

第一,有的信贷公司也要做征信,他要当裁判,还是当运动员?

第二,这个行业中公司有大有小。为什么大公司更要把自己更多的数据分享出来?

由中间机构做征信,肯定对行业没有任何争议的,只是谁来做,谁来主导?光个人来判断,在中国可能还是会自上而下。

高强:金融包含变的东西和不变的东西,都与征信息息相关。

金融变的是这么多年从移动支付到余额宝各种各样的产品出现,不管是借贷还是理财,它的便利性、可得性,有了很大的提升。在金融的产品形态、交付形式和场景的变化过程中,技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金融变的部分,非常适合互联网的打法。

金融监管反映了金融的不变性。不管形式怎么变化,金融最本质的是风险的管理。也就是说在把资金资源更好的配置到各种各样的资产上的过程中,要对资产和客户有非常精准的分析和好的风险定价。

大家现在都呼唤征信有统一信息共享的平台,其实也反映了真正的金融业务要回归本质,也就是风险管理、风险定价的这一环节。

可喜的是,这两年AI、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在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适应变化,做客户的画像,管控风险,帮助金融客户制定决策。

卢晓明:征信确实是金融行业的基础,我也看到有非常多的公司在这方面做努力。比如说最近看到一个百度的创始人出来做了公司,他自己积累了很多数据,这家公司恰好有数据的优势,从我们每个人手机上有多少的借贷APP,每天去最多的地方是什么,去评判你所提供的信息是否正确,你的借贷情况究竟怎么样,所以技术在这方面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嘉宾接下来会看好什么样的资产和细分赛道?

吴雅楠:这三年对应不同垂直赛道和其中龙头机构的产生,可以看得出来资产发展的路径。我把它分成两块,一个是面对C端资产,可分为有场景和没有场景。有场景还是以房、车两大场景为主力,这也是长期的方向;另外我觉得国家政策鼓励长期租赁的趋势。所以我很看好,未来对房子的长期租赁现金流分期的市场,中小公司需要一个办公空间。对车的租赁也是同样,未来的趋势可能是一个分租的市场,统一服务的市场,我觉得这对于中小B端来说是很好的服务市场。对于无场景的信贷,我相信信用卡代偿还有传统金融没服务到位的,这是消费形式下的趋势。B端,我看好未来产能融合下中小企业的融资,必然是直接融资到间接融资的转变。

袁成龙:金融是一个很大的范畴,我仅从金融科技在借贷领域,谈谈个人的看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金融借贷领域的资产业务一定会由过去的粗放型增长转向细分化的场景。

我和很多做实体传统的工业、贸易相关的朋友有交流过。比如医疗里面会有很多金融(分期)能够涉及进去的场景。

药品研发在医药行业占据大量成本,而我们为药品的付费中,药品生产费只占很小的部分。动辄几万到几十万的药品又超出了一般消费者可承受的范围,所以,医药行业就有这样现实的资金诉求。于是,我们试着引用保险机制,既可以解决医药研发高昂的研发经费问题,又能保证药品销售量,降低医药价格。

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在全国教育支付领域也存在类似需求。所以我判断,未来的金融将会和实体商业会走向融合。现在都在讲经济上要避免脱实就虚,而在金融未来发展上一定会脱虚就实。发现商业和金融有机结合的机会,然后把金融服务做进去,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金融,而不是粗放式的放贷。

高鼎:消费在GDP里占的比例肯定会越来越多。小赢在上个月发了信用卡相关的行业报告:

第一,中国持有信用卡的人群大概4亿左右,符合发卡人群年龄等各方面要求的还有大概4亿没有信用卡的;

第二,在中国,人均持有信用卡的数量是0.29张,发达国家是3到4张;

第三,国家批准了第一批互联网银行,包括微众银行、网商银行、华瑞银行、金城银行、民商银行。

这些说明,大众用户对于消费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从传统银行机构得到的金融服务又是非常缺少的。这里面机会巨大。

高强:2015年的时候,我开始在互联网上买产品,当时有幸看到真融宝,这是我选的第一个产品。为什么?这个产品的流动性非常好,收益率是10个点,流动性随时可以取。当时看到的时候感觉这个产品非常好的切中了一部分人的理财。大部分的理财需求是被压抑的,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新渠道的选择。

当时感觉真融宝做的好,因为点开后有好的资产,列举了一下有消费金融的、供应链的,还有分级基金等,感觉是给你构建了资产组合。

我补充下吴雅楠讲的未来资产的情况。跟消费金融相关的,首先要盘子足够大,盘子太小了容纳不了特别多的投资者;另外,频率要足够高,像租房,国家在号召,也会是是长期较好的方向。

卢晓明:我们要清楚场景里的需求和风险,才能针对风险去设计出相关的产品。几位嘉宾对2017年会有一些什么样的看法,认为2018年金融行业可能发生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吴雅楠: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做金融科技的,面临的关键词,是监管合规。总结下,是“四个去”:去杠杆、去通道、去套利、去传染。我觉得金融经过过去几年的繁荣和创新之后回归到一个冷静期,就是要理清边界,穿透式监管、功能式监管必须跟上。

现在讲的很多金融创新其实背后是因为在移动物联时代,金融的边界被模糊了,机构之间的边界、场景的边界、数据的边界全都开始打通。我觉得在这时候,监管必须得适应新的形势,怎么样在守住不爆发系统性风险前提下,利用科技手段跟上监管。

我觉得经过行业的洗牌也好或者是挤泡沫也好,2018年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基础,大家都厘清边界,监管思维也比较清晰。我总结2018年是两个词,整合分化和金融科技。

强监管下金融好像面临箫条,但我觉得这是未来从直接融资到间接融资,建立中国真正利用资本市场,去服务实体经济,反而奠定了好的开始。我比较看好明年大家建立防火墙之后,金融的传染会被有效抑制,同时会把小微碎片化金融服务到位,这是整个分化带来的。

对金融科技这块会发力,我自己也是总结为“ABC”,分别是AI(智能金融)、Big data(大数据金融)、Cloud(云金融)。

明年把边界理清之后,金融服务的效率将提升,同时也能让有效的资金留到实体经济中。无论是监管套利,还是新监管方向,现在需要把真正的资金给最需要活跃的地方,民营经济和实体经济创新。美国减税是个大的信号,全球已经在动起来了,中国在这一块不能落后,我觉得我们需要准备好这样的机遇。

袁成龙:我的想法跟吴总,可能有几点不同之处。第一点,单纯追求规模而不做实质性业务所产生的金融风险会越来越多。从现在行业来看,不管是对资管、P2P,还是保险,都出台了相关的监管政策,客观上都是在为每个业务制定框架。追求规模和业务体量的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必须在框架范围之内。

正是因为一部分的高风险业务,实际上是让更多本可以享受低利率的客户群体共同承担了高利率,这是毫无利益的。

再看2018年:第一点是建立框架、合规运作;第二点是科技化、数据化,这将是新金融和传统金融机构必备的基础;第三点是金融脱虚就实。

高鼎:个人对2017年的回顾是,现金贷很暴利,让一个行业短时间内多家公司上市,也说明行业的机会是很大的,后面一系列监管出来也是必然的。

2018年,对于我们来讲,监管的出台一定是有利有弊的,利的是头部公司,弊的是之前做短期套利的公司,但对整个行业,一定是利好的。

大家一定要合规,金融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基础和民生命脉,你的商业模式如果建立在是剥削上,那肯定不能长久。

高强:感觉过去两年应该是各安其位:金融做金融的事情,科技做科技的事情,金融做好信用中介。用一句话总结,悟空要好好的保护师傅去西天取经。

卢晓明:我想到麦肯锡的报告,预言未来中国的金融业分三个部门,第一个直接面对客户的,科技公司;后面是银行,或者说存放资金或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最后面是监管。几位嘉宾说到监管,监管也意味着机会的。创业者可以从赛道里边帮助其他公司降低合规成本,或帮助监管更便捷地监管每一家公司。第二个机会是刚刚嘉宾提到的ABC,怎么借助这三种技术让金融和科技融合,让金融科技消失,让金融等于科技的本身。

附圆桌嘉宾公司简介:

真融宝是一家智能化网络信息中介,通过大数据计算为投资人推荐可投资资产,目前积累了230万用户,交易额超过1300亿元。

向上金服是一家科技金融公司,旗下业务包括金融数据、定制化理财、大数据风控、智能投研等,目前累计用户超过700万,业务成交量超过350亿元。

小赢科技旗下有小赢理财和小赢科技普惠,共同为用户提供资产配置和融资服务的金融解决方案,截止今年11月注册用户超过1100万,成交额破1000亿元。

氪信是一家人工智能金融服务商,目前已经和国内的大型股份制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和互金公司等数百家金融机构达成合作。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布局点位已过万,跻身市场第一梯队。

2017-12-14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