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质平平,我拿什么来和别人竞争?

36氪的朋友们·2018-02-22 17:48
当你越清晰自己要去哪里和要做什么,你越容易将所有的注意力和资源聚焦于一点。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洪老爷的百万年薪成长手册"(ID:honglaoyeleadership), 作者:洪老爷;36氪经授权发布。

01 我是个天生很笨的人,我从小就是一个被家里人认为很笨的人

记得小时候我妈妈每次看到我的学习成绩,总是很发愁,她最发愁的是“你这么笨,将来怎么找的到老婆啊?”我那个文字很有灵性的姐姐和她朋友介绍到我时,总是说:“我弟弟傻傻的,多担待啊。”以至于后来当我成为领英专栏作家,我姐便开始怀疑人生了。

因为上小学的时候,我的作文一向在及格线以下,为了帮我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我妈给我出了十个作文主题,比如“我的爸爸”,“难忘的一件小事”等等,让我先写十篇烂文章,她在基础上帮我改好,然后让我背下来,是的没错,逐字逐句背下来。果然,从此以后,至少小学的语文考试我长期保持在80分以上。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妈知道我的写作能力不好,但是整合和举一反三能力很强,所以在这十篇文章的基础上,我以后只要碰到类似的题目,比如我的妈妈,我最尊敬的一个人,我的榜样等等类似的题目,我都是把“我的爸爸”那篇文章改头换面,再加点素材,一篇通杀。

所以你看,愚笨如我,如果换种角度,发挥出其他优势,也是有效的。

02 我的职业发展

从小到大,无论从智商还是情商的角度,我都不属于人精的那种。读书时,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也就是中等偏上水平。到了职场,因为情商不够高,我又长期在“如果可以重来,我绝不会说那样的话”的悔恨中纠结。

我的资质一直是平平的, 可以说处于大众的平均水平。

那么,我的职业发展是怎样的呢?

一直看我文章的读者,很多都知道我的背景。我并非毕业于顶尖大学,第一份工作也并没有进入所谓的大公司。刚刚毕业时,我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份事业单位的工作,负责销售。然后,22岁开始带领一个10人的团队,当时是最年轻的主管。因为工作中建立了很多人脉,24岁进入外企,从招聘主管做起,然后 28 岁时成为1500人工厂的人事负责人,接着29岁时成为中国区工厂的人事负责人。跳槽箭牌口香糖,32岁升为箭牌中国区人力资源负责人,是当时最年轻的高管之一。在高露洁做了两年人力资源副总监后,进入服装零售行业,搬家上海做VF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再搬家香港做亚太区人力资源总监。三年后进入民营企业做人力资源副总裁,直到自我创业成立X领导力实验室。

看上去是不是一帆风顺?这其中有很大的时代与运气因素,但是,也有一些其他因素起了作用,究竟我是如何在天生资质平平,手握一手不是很出色的牌的基础上,最后能够进入职场10%的人群?

原因很简单:从很早开始,在职业发展的每个阶段,我都在有系统的做自己的职业规划,而没有随波逐流。

说到资质,除了个别少数天才,我们大部分人其实相差都不会太大,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就会走的快一些呢?

今天,我会和大家分享一下作为人力资源的二十年从业者,我对职业规划的一些系统性思考。 因为篇幅较长,所以会分几篇文章阐述。

03 职业规划的五个重要组成部分

谈职业规划前,我们先来聊聊追女孩的那些事。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想想当第一次见到你的女神时你的第一反应-就是她了, 我一定要追到她。这个时候,你会做什么?立刻去约她吗?世界很公平,你觉得好的女孩,相信大家都会觉得优秀,所以,你的竞争对手一定不少,可能有哪个高富帅,也可能有女神的发小,还可能是隔壁老王,那么,凭什么女神会青睐你?

这个时候,通常我们都会问自己几个问题:

  1. 我想要什么?追到女神 (目标是否清晰)

  2. 我有什么优点和竞争力? (优势是否明显)

  3. 我怎么追?(战略是否想透)

  4. 我下一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行动是否到位)

对吗,有意无意的,我们很自然的都会按照这几个方面去考虑。

  1. 目标:我确定女神是我想要追求的,为此我愿意付出额外的努力。

  2. 优势:我虽然不是高富帅,但是我人幽默,有才艺,而且我和女神的兴趣吻合,她妈妈也挺喜欢我的。

  3. 战略:我准备结合我的优势,用才艺和幽默去打动她,创造机会和女神两个人都感兴趣的活动,同时从她妈妈入手,让老太太帮我美言几句。

  4. 行动:鼓起勇气,厚着脸皮,明天去陪老太太聊天。

你看,就这么简单,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恋人中上演,这样的策略也一再奏效,要不然为什么你经常看到女神身边的伴侣经常不是想象中的高富帅。这就叫做有组织有计划地的行动,而不是盲动。

我们回到职业生涯规划中也是同样道理,你希望成为top 10%的人群,那更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你凭什么会赢?

我有一个90后的朋友Kyle, 是百万粉丝新媒体公司的创始人,在年纪轻轻毫无背景的情况下两年内打造了从0到250万微信矩阵用户,在新媒体行业属于非常牛的成绩了。很多人认为这里面运气成分居多,年纪轻轻其貌不扬,凭什么会吸引这么多跟随者?

最近,Kyle被邀请去珠海TED做演讲,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Kyle并不是那种演讲高手,他性格甚至有些内向。他为此做了很多准备,下面是演讲完之后,他在朋友圈里发的复盘小结:

所以你看到,Kyle是如何准备一样他并不擅长的活动的-确立目标,战略清晰,培养优势,投入资源,刻意练习,认真复盘。

一个成功的职业规划也如此,目标+优势+战略+行动+反思,缺一不可。首先确定我们要什么(厘清目标),然后看看我们有什么(确立优势),然后怎么做(部署战略),接着动起来(聚焦行动),最后回顾下次再做我需要调整什么(反思改进)。

我们先来聊聊目标。

04 你需要清楚你的职业目标吗

很多理论都会提到,在做职业规划时,首先要考虑清楚你的职业目标是什么。

确实,职业目标在整个职业规划里,起了一个定心锚的作用。当你越清晰自己要去哪里和要做什么,你越容易将所有的注意力和资源聚焦于一点,在发展的道路上,越不容易出现偏差,也不容易放弃。

但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当你问你身边的人,你的最终职业目标到底是要做什么?你会发现大部分人都很茫然。很少有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对自己这一生要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清楚的方向和判断,并且坚定不移,矢志向前。

拿我自己来说,读书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从事人力资源行业。 最后开始从事人力资源,也是一些很偶然的因素进入这个行业,然后在这条路上,随着时间的积累,能力越来越强,兴趣越来越浓厚,才慢慢树立了把人力资源作为我职业目标的一个方向。但是,人力资源是不是会作为我未来10年或20年的职业目标呢?未必。未来20年,人力资源行业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我自己的能力能适应这些变吗?我不知道。有那么多中年人面临职业危机,不都是因为行业或者赛道发生了变化,而没有及时做出调整吗?

对于未来,今天我也依然在探索,我又如何能够很清楚的确定我未来20年一定要做什么呢?曾经和朋友们开玩笑说,如果我60岁的时候,还有一个平坦的小腹,我就会组成一个夕阳红老年模特队,尝试过一把T台的瘾。

在这样一个VUCA的年代,未来有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没有人能够预知未来,大家全部都在预测未来什么样的职业会更有前途,不会被淘汰。所以你现在问我,未来20年就选定这个职业目标一定会有前途吗?我想没有人敢拍着胸脯给你打保票。如果这样的话,设一个长远的目标还有意义吗?

有一个长期目标,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前提是你可以找得到。

因为当我们有一个相对长远的目标,我们至少知道我们是在朝什么大方向走,很多过程中的因素与变量,会影响到我们目标的调整。但是,当你有一个大的方向之后,就算目标有调整,这也是有体系化地,有目的地调整,而不是随波逐流。

所有的人生变数都是发源于主干上的,而你的长远目标就是主干。

有的朋友会说,我确实找不到长期目标,怎么办?

很简单,如果找不到长期目标,我们就先定一个小目标。

从今天开始,一年之后在职业方面你希望达到什么目标呢?升一级职位?掌握了一项能力?完成了一个小成就?这样是不是就会简单多了?

如果一年还太长,那么我们来看看三个月后你希望完成什么目标?不如三个月只做一件事情-比如每天早上开始工作前花十分钟做个一天的工作计划?比如每天抽十五分钟做一组KEEP运动?三个月坚持下来,你就会养成每天做计划或运动的好习惯。

正因为未来是如此的不可以把握,所以,我们的目标不应该只局限于一个,我们可以有长期目标,也可以设立中期目标或者短期小目标。哪种目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有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互联网的思维也同样适用。

目标固然重要,但是还有一样事情更重要,它决定了你的目标是否现实,也是完成你的目标的基础。

它就是你的优势组合。

05 激发我们的优势组合

回到上文我们追求女神的例子,正因为凡是优秀的女孩大家都喜欢,所以环顾周围,我发现她身边有一堆追求者,其中不乏一些有为青年,有颜的,有才的,有钱的。

我靠什么能够脱颖而出?

靠的就是我的优势组合,也就是我的竞争力:我虽然不是高富帅,但是我人幽默,有才艺,而且我和女神的兴趣吻合,她妈妈也挺喜欢我的。

其实,论幽默我比不过钱钟书,论才艺我比不过高晓松,但是把我所有的优势结合起来,我在追求女神的队伍里就是很有竞争力的。

你的优势组合就是你达成目标的基础。

怎么样找到自己的优势呢?下面这张简单的模型就是我习惯用的优势组合模型。

这个模型包括:

  • 兴趣(我喜欢做什么?什么激励我)

  • 能力 (我会做什么)

  • 习惯 (我的思维行为模式)

  • 资源 (我有什么支持)

优势一:兴趣 (我喜欢做什么)


为什么人人艳羡的工作,他会不开心?

我有个朋友是一所著名大学的副校长,他的学术水平和造诣非常之高,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学生中,都有着非常高的口碑,又是学校领导,位高权重,绝对属于我们大家心目中的成功人士。

可是最近我见到他,大家聊起工作近况来,却发现他长吁短叹。我关心的问:是工作不顺利吗?他回答说不是,只是工作有很强的倦怠感,感觉没有了工作热情,说白了,就是他开始不喜欢他现在的这份工作了。

我和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一样的,有没有搞错,像这样的dream job你都不喜欢,那还让大部分依然含辛茹苦努力奋斗就是要达到你这种成就做到你这种职位的人情何以堪?

再追问下去详细原因,原来,他以前一直是做学术研究的,天分加上努力,在他的领域有所建树,同时,他也很喜欢在课堂上教学的感觉,所以,一直乐在其中。后来,因为他比较出色,学校决定提拔他做副院长。本来这是一件好事,而且还是很多人都在争抢的位置,于是他接受了。

可是,做了副校长之后,他发现他可以用于从事研究和教学的工作,每个月实际上只剩下几天时间,其他大量的时间都花在行政管理方面,尤其让他苦恼的,就是他经常要从事一些他最不喜欢的人员管理工作。现在他十分后悔当初接受副校长的职务,导致现在的工作心情非常不好。

这立刻让我想起我的一个医生朋友,前些天和我聊起他们领导想提拔他做医院的支持中心主任。他犹豫再三还是拒绝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还是享受在手术台上的感觉。”

你发现没有,这两个人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都在追求的管理职位和随之而来的权力都不是那么热衷,因为这并不会带来他们对工作的热情与喜爱。

那么,我们怎么样知道我们喜欢什么样的工作呢?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都说要做喜欢的工作,我怎么知道我喜欢什么样的工作?“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

简单来说,很多人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或者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搞清自己的激励因子。以下六个激励因子就是我在文章中详细介绍的。

(此图来自TTI Success Insights)

清晰了解自己的主要激励因子,可以帮助我们明白我们喜欢什么样的工作。只有满足你的激励因子,你才能在工作中满怀激情。

而这种兴趣与激情,就是你的优势,因为做同样的事情,你的投入感会远远高于别人。

优势二:能力 (我会做什么)

能力是个大词,是人人都总挂在嘴边的词,但它的具体定义是什么?无论是百度还是谷歌,你都会发现有太多不同的管理学者和流派试图给它一个精准的定义,但是到今天都是众说纷纭。

在这里我想聊聊我的个人理解,我把它分成三种:知识、技能和素质。

第一项能力是知识。

什么是知识?知识是人类从各个途径中获得得经过提升总结与凝练的系统的认识。而你的知识就是你学习到的各种理论和信息而形成的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你所有对这个世界的解释和理解很多都建立在你的知识体系与累积上。简单来说,就是你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然后通过自己的吸收和理解,形成你自己的一套说法。

知识是你所有能力的基础,它决定了你的认知高度、深度和广度。

怎么解释?电影《大腕》里有一段故事,关之琳问葛优什么是境界,葛优拿了四块小石头,把第一块放在自己脚边,说你看这个世界能这么远,然后把第二块放远一点,说这是我的境界,我看得比你远。接着他把第三块放在更远的地方,说这是大腕导演的境界,他看得比我们俩都远。最后,他把第四块石头远远地抛出去,说这就是佛的境界,他能看无限远。我很喜欢这个比喻,知识决定了你的视野与能力边界。

第二项能力是技能

技能很好理解,就是那些通过不断练习可以养成的专业技术,比如电脑office 技能,比如拉小提琴,比如开车。还有比如你的专业技能,比如会计或者律师。它通常是在特定领域里应用的专业技术。

大部分人今天安身立命赚钱养家的其实就是依靠技能。想想你的职业和工作,无论你是做电商,还是做物流,还是做人力资源,其实都是你运用你的专业技能用以谋生的途径。

技能大多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培养的,但是做到高手就需要特别的天赋和机遇了。

很多时候,我们把技能当成了我们能力的全部,花了大部分时间去打磨改进,这是远远不够的。

第三项能力是素质。

在很多场合,大家习惯把素质叫做能力,我个人觉得素质更精确,英文叫competency, 也叫胜任力,就是衡量你是否胜任岗位的软性能力。这是在企业内用的最多的词,尤其是很多企业用来设立一套培养未来企业领导者的标准时,通常会建立一套素质模型,在这套模型中,对职业发展最有帮助的就是其中的领导力素质。

无论你是从事什么行业或工作,越往高走,你会发现,专业的能力要求会越来越少,而综合的软性素质要求会越来越趋同。

哪些素质能够让你具有成为高管的潜力呢?我采访了几十位各行业各公司的百万年薪高管,尽管每个人成功的路径和机遇不同,但是大家所具有的一些软性素质,还是有一些共性的,我在这里总结了七种主要的领导力素质。

认知力

我对世界和社会的认知是什么?我对自我的认知是什么?我的知识体系是如何构架和建立的?我如何解释和洞察我身边发生的事情?

自制力

我是否能控制我的身体,态度,情绪,心智等等?我能否克服和改进自己的弱点?

内驱力

我是否目标导向?我是否对未来抱有激情?我做任何事是否全情投入?

学习力

我是否对新事物抱有好奇心?进入一个全新领域,我是否能够快速学习和成长?我是否有学习的方法,也就是学习“学习”的能力? 

影响力

我是否能够影响我周围的人?别人是否愿意跟随我?

创新力

我是否有能力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与思路?我是否擅于切换不同的思维模式?

魄力

我是否有魄力踏出舒适区?我有没有勇气表达自己、面对真相,直面冲突、勇于行动?

对照这七种素质,如果每项满分是十分,给自己打个分数,就能看到哪项是你的优势所在,哪项需要提高与改进。

知识、技能和素质,每一种都是你能力优势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是每一种能力的竞争力体现在你的不同职业发展阶段。

在职业初期区分我们竞争力的通常是技能能力。大部分的主管和经理的提升,通常都是因为你的某项技能特别突出而带来好的业绩表现,销售主管很多是销量第一的销售,市场主管是因为你的ppt和presentation做得比其他人棒。

但是随着职业的成长,作为高管的选拔,专业技能通常已经不再是提拔的主要考量因素了, 更多是因为你看问题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和你的领导者素质,也就是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

这张是优势组合的模型图全貌。

兴趣与能力的组合,是做职业规划中大家谈到比较多的。说起个人的优势和职业规划,我们很自然的都会想到两个方面:

1. 我喜欢做什么?也就是兴趣。

2. 我能够做什么?也就是能力。

但接下来我们会聊聊大家容易忽视但其实很重要的两个优势:习惯、资源。

优势三: 习惯 (我的思维行为模式)

前些天在秋叶的知识IP大本营里, 有人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有什么习惯是你坚持至今的?,它给你的人生带来了什么变化?”

这个问题一抛出来,群里立刻反响热烈:

- “从小瘦弱豆芽型,体育长期不及格,跑个1000米能要半条命。28岁开始长跑和爬山,发展到各类运动项目,现在在大学同学群里我反而成了运动健将。”

- “坚持写日记,带来的变化是:

1)情绪的调整。负面情绪通过记录得到了化解。

2)复盘每天发生的事情。如何避免犯重复的错误?在复盘中有所收获。

3)边记录边思考。记录对于提升个人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 “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思考习惯。当碰到困难的时候,和家人、周边的朋友相比,这个习惯能让我积极地寻求方案,而不是自怨自艾。”

- “我坚持最久的事情就是阅读了。通过阅读心理学,生涯类,统计学,经管类书籍,我成为了心理咨询师,生涯规划师,数据分析师,经营学博士,然后卡位早期创业型公司,目前占股公司超过7家跨互联网,餐饮。医药,酒店等行业。”

- “坚持爱美爱到骨头里,从2003年形象大逆袭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先是成功俘获帅气优质男老公,然后成为美学传播坚持症患者,现在从我对自我的认知到我的人生态度都变得美好而阳光。”

- “像特工一样习惯观察,对所有人事物敏感,眼睛变成扫描仪,大脑变成过滤器,随时随地进行观察和独立思考,持续总结。习惯了就不累,转眼 8 年。观察、思考、总结,提升了智商与情商。”

- “晚睡晚起,从高中开始到现在已经坚持了25年了。变化:发际线上移、腰椎有点痛、颈部肩部经常会很紧、偶尔痔疮发作。”

现在你自己也可以想想你一直坚持的一个习惯,它给你的人生带来了什么改变?

习惯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毋庸置疑,什么样的习惯自然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但为什么我会把习惯作为优势之一呢?

因为习惯是一种模式,一种思想行为模式,一种持续累积的思想行为模式。我们大部分人的天生资质都差不多,在职业发展的竞赛里,跑赢大多数人从来不是一个短期能达到的结果,依靠的就是长期的积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浮躁的社会有太多浮躁的影响,因为焦虑而引发的知识恐慌比比皆是。网上不是经常有文章批判得到类似的知识付费课程骗钱吗,依据就是很多人囤了大量的课程,但是学习结果却依然不理想,对现实能力的改变约等于零。这个判断对吗?

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其实就是知识和习惯的脱节。一个正常的演变过程应该是从知识到思考,从思考到行为,从行为到习惯,从习惯到改变。而我们经常是知道了太多知识,懂得了很多的道理,却养不成几个好的习惯。

习惯在开始养成的时候都是痛苦的,就好像汽车发动时是最耗油的,一旦开起来就会进入惯性而消耗很少资源。所以,如果你有几个好的习惯,意味在所有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之下,花同样的精力与时间,你的进化速度会快很多。

我把习惯分为三大类:思维习惯 (mental)、情绪习惯 (emotion)、行为习惯 (physical)

第一类习惯:思维习惯

对待一件事情,你的习惯思考方式是什么?是什么样的思维定式?

比如,当你看到朋友圈里的公共事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赞成还是反对?依据是什么?要不要求证?为什么转发?

- 对于困难,你是习惯用乐观积极的方式看待,还是采取逃避或放一放的态度?

- 对于问题,你是习惯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还是惯于归结于外部与他人的因素?

- 对于问题解决,你是习惯用逻辑思维来抽丝剥茧的一步步解决还是用跳跃性思维来穷尽各种可能性?

- 对于别人,你是习惯用信任还是不信任的态度

- 对于事件,你是习惯用有罪推断还是无罪推断?

第二类习惯:情绪习惯

你对外界的事件,是如何做情绪反应的,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

比如走在路上,旁边的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脚,你会勃然大怒还是心平气和?比如你今天心情很不好,你会立刻发个朋友圈求安慰,还是自己去唱个K发泄一下?

每个人都一定会有情绪,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我们会开心、满足,狂喜,也会难过、委屈,害怕。情绪习惯不代表你需要压抑你的情绪,而是你会如何对待你的情绪。

当我在正面或者负面情绪中时:

- 我知道我现在的情绪是什么?

- 我能够自我意识到我在情绪中吗?

- 我的情绪会任由我的感受而自由展示吗?

- 我会合适的表达我的情绪吗?

- 我有好的方法来舒缓和发泄我的情绪吗?

第三类习惯:行为习惯

我有哪一些长期的习惯行为?这些习惯行为对我是否有长期帮助?

- 健康方面:是早起早睡,坚持运动,还是暴饮暴食,抽烟喝酒?

- 思想方面:是看书,写作,记日记还是每天只看肥皂剧和今日头条?

- 行为方面:是举止有礼从不扔垃圾,还是吃饭吧嗒嘴和在公众场合抠脚?

回顾一下上面提到的三大类习惯,现在想一想:

1. 你现在的哪些习惯会是你的真正优势?

2. 有哪些习惯是你一直想养成,但是半途而废了呢?如果你可以养成这个习惯,会对你的人生带来什么改变呢?

关于习惯,对我影响至深的一本书是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种习惯》,推荐大家去看看如何由内至外的养成良好的人生习惯。里面也有这样一句话: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亚里士多德

优势四:资源 (我有什么支持)

很多时候当我们谈到个人优势和竞争力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都是有关我们个人的部分,包括前面谈到的兴趣、能力和习惯,焦点在于如何发掘潜质提升自我。 在越来越大同的商业社会里,我们能看到的很多成功其实已经都超越了个人的努力,更多的是资源配置与个人因素的结合。

我们握有什么样的资源和支持,如何善用资源的杠杆作用,都决定了我们发挥其他优势的效率。

哪些是我们的资源呢?比如好的出身,如果你是官二代或富二代,你的先天财富、地位与机会就会胜过大部分人,这就是你的先发优势。

但是,像我一样,大多数人都出身平平,有哪些资源是我们可以挖掘和开发的呢?

至少有三种资源:平台、人脉、个人品牌。

资源一:平台

所谓平台很好理解,就是你站的多高就会看得多远,你的视野就会宽广。

知识是一种提升我们视野的有效方法,除了知识,实践也是,而实践的关键就在于你在什么样的平台上积累眼界与经验。

1. 公司 – 去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这样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我很赞成我的朋友Sean Ye写过的一篇热文里的观点。在职业初期,大公司意味着大的平台,就算你是个螺丝钉,但你会接触到最新的趋势、系统和管理体系,你有充分的资源可以用最好的工具和产品,你会建立好的工作职业习惯和系统思维,你还会和一群而不是一两个牛人一起工作,从他们身上学习。如果你在BAT, 因为从里面出来创业的人很多,你想创业都会更多机会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2. 城市 – 要不要逃离北上广?政府配套、城市体系、文明程度、商业模式、国际视野,人力资源,哪样不是大城市远远超出?希腊人说“All the greatest thing flow into the cities” 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我曾经住过5个大城市,朋友问哪座城市我最喜欢,我回答说能够生活在不同的城市绝对是人生的礼物。

3. 行业 – 经济有波动,有时好有时坏,行业亦然。今天的朝阳很容易几年后就变成黄花。尽管如此,总有些行业和风口是值得把握的,因为最热的行业总会集中最优秀的人才,而和优秀的人一起工作你也会提升的快些,难就难在判断风口何时过。有朋友开玩笑说,对行业嗅觉最准的是美女,通常哪个行业最当红,就看哪个行业美女最多。

4. 学校- 大学学习的其实不主要是知识,而是和一群学习能力强的人天天在一起,培养眼界和视野。还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晚上宿舍里,除了谈女孩,还是花了不少时间讨论人生,历史和哲学的。而且,同学情就是兄弟情,想想为什么中欧商学院、长江商学院如此火爆就不难明白。

很多不同的平台都会起到同样的作用,就不一样列举了。

资源二:人脉

人脉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尤其在中国。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形容我们的社会结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关于人脉,包含太多内容,这里只想分享几个思考:

1. 人脉是通过时间累积出来的,不是萍水相交就可以随便链接上的。

2. 人脉的建立在于资源的对等,也在于互相提供价值(声明:价值不是单指现实的利益,也包括精神与思想上等等其他的帮助)

3. 想建立强大的人脉,首先自己要变的强大。

4. 强关系有用,弱关系更有用。很多时候帮到你的人反而是弱关系。

资源三:个人品牌

很有意思的一个发现是,所有的公司都在谈品牌的重要性,但我很少看到个人在谈个人品牌。

在管理里,有一个观点,叫management is not only about managing people, but also managing perception. (管理不只是在管理人,还是在管理人的期望)。

大家对你的期望是什么,就是你在人们心中树立的形象和个人品牌。

如果把个体作为一家公司来运作,那么你的个人定位,就是在别人心目中你的标签。你是个能干的人,还是个不负责的人,都在于你平时的行为和表现。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在人们心中留下印记,所有的印记加起来就是你的个人品牌。

而个人品牌决定了别人会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你。如果你自己是一家公司,那么你这家公司打开门有没有生意,就取决于你给大家的印象。如果你希望在职场上发展,那么你的个人品牌符合大家对高管的期望吗?

我经常看到,微信朋友圈成为了很多人情绪发泄的渠道。I am feeling blue today, 好,发个朋友圈。手机丢了,求安慰,发个朋友圈。如果把微信朋友圈看成是你的个人品牌最主要的市场推广渠道,你会怎么做?

良好的个人品牌就好像芝麻信用一样,是个人背书,也是你的优势。

再回顾一下优势组合的模型图全貌:

写在后面

1. 在职业规划里,既要清晰我的目标,又要分析我的优势组合。

2. 目标和优势哪个应该先定?我们可以先订目标再看我如何发挥我的优势,也可以先找优势再确定这样的组合适合定什么样的目标。对于很难找到目标的朋友,可以先看看我有什么(优势),再来决定我要什么(目标)

3. 不要纠结于别人的先天优势,多想想如何开发你的后台优势。毕竟,尽管上天不完全公平,给你的机会还是会限量提供的。

为了厘清我对于职业规划尤其是如何发掘优势的体系化思考,洋洋洒洒不知不觉写了一万多字,限于文章篇幅所限,很多的点没有办法进一步深入阐述,以后有机会再专门写文章聊聊。

希望每位伙伴都可以通过这个系统模型找到并开发属于你的自己的个人优势组合,而这种个人优势组合,会是你区分于所有人的独特的竞争力。

+1
2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提及的项目

查看项目库

下一篇

由于高容量的潜力和迅速增加的使用率,印度现在则代表了全球智能手机制造商追逐的下一个“潜力型”国家。

2018-02-22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