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安在线上市后首份财报:保费收入近60亿,技术投入激增

张雨忻·2018-03-21 11:26
保费收入稳定增长,业务结构加速调整,成本支出和科技投入导致亏损加剧。

1

3月20日港股休市后,众安在线发布了在香港上市后的首份年报。半年前,众安在香港的IPO堪称现象级,千亿市值的背后是大量投资人的追捧,和不解。

半年过去,从财报可以看到众安在线的各项数据都在稳步增长。数据显示,众安在线在2017年实现总保费收入59.54亿元,较2016年同比增长74.7%;已赚保费净额达到人民币46.14亿元,较2016年同比上升43.1%,保费收入在2017年位列全国财险市场第18位,较2016年提升了7个名次。

作为互联网保险领域内的头号玩家,众安曾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节奏。在过往的2014-2016年,其保费收入从7.9亿增至34.1亿元,复合增速达到108.7%,而同期保险业保费收入年复合增速仅24.5%。

但在上市前令投资者产生担忧的是,2016年众安的增长开始出现放缓趋势:从2015年的同比增速186%跌至2016年的同比增速49.5%。不过从刚刚发布的最新财报来看,众安在2017年又恢复了较为强劲的增长。

在用户数据方面,众安在线在2017年服务了4.32亿客户,人均拥有保单数为12.6张/人/年,人均保费贡献约13.8元/年。

受互联网保险小额、碎片化的影响,众安的人均保费贡献自然无法与传统保险公司相比较。但随着购买健康险、车险的用户占比逐渐增大,众安的人均保费额也在逐年提升。在此前的2014-2016年,这个数字分别是3.9元、7.2元和9.3元。

2

众安在线在2017年将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在了“调整业务结构”上,这将成为影响众安在未来一段时间收入稳定性和健康性的关键。

目前,众安在线的五大业务板块分别为——生活消费、消费金融、健康、航旅以及汽车。一直以来,生活消费和航旅两大业务生态贡献了众安最大的保费收入,而这两大业务生态中的保险产品大多是场景化的、小额的、碎片化的。如今,众安希望摆脱这种业务结构不平衡的态势。

“先扩大广度(用户基数和场景覆盖),再扩大深度(从小额向复杂、大额保险产品延伸)”。众安在线总经理助理兼战略负责人王敏曾对36氪表示,“小额的产品我们会做,并且不断提升场景服务的能力,同时我们也会进一步拓展大额产品业务,使我们的业务结构更加均衡,产品维度更加丰富。"

对场景、股东方的依赖一直是众安受到市场争议地方。根据上市时的招股书的表述,众安前期发展依赖阿里、蚂蚁金服、携程这样的股东方,这种依赖最显性的体现为“少数平台产生大部分的保费”。2014-2016年间,众安保险通过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平台售出的保险产品分别占同期总保费的99.8%、97.9%、86.5%。

目前,这种窘境已经得到缓解。按总保费贡献统计,2017年众安来自或通过前五大生态合作伙伴(集团)的保费占比下降到了60.5%。

另外,众安的生态系统合作伙伴也更加多元化。众安在线CEO陈劲告诉36氪:“在巩固发展原有的生活消费、航旅生态的基础上,众安今年在消费金融、健康、汽车三大新兴生态上做了比较大的投入。”

投入带来的回报也直接的体现在数据里了。

2017年,众安在健康生态上的总保费收入为12亿元,同比增长410%,占总保费收入的20.2%;消费金融生态的总保费为10亿元,同比增长225%,占总保费收入的17.4%。

以车险为主的汽车生态收入从2016年的约370万元增长至2017年的约7,890万元,2017年9月至12月,车险保费收入月环比增速超过30%。

此前,车险业务的薄弱也一直是投资者质疑众安的一个原因。2015年11月,众安保险与平安保险携手推出“保骉车险”,但其在2015与2016年产生的保费收入仅为51.1万元和372.4万元。可以看出,2017年车险业务的量终于起来了。

还有两个利好在于,自2018年1月1日,众安在保骉车险中与平安财险的分保比例由30%提升至50%;并且,截至2017年9月众安已获批于中国境内全部36个地区开展车险业务。

总的来说,2017年,来自于健康、消费金融和汽车生态的这三大新兴生态的保费收入占比增长至2017年的38.9%。一年前,这个比例大约是16.4%。

众安正在努力摆脱对退运险、航旅险、碎屏险等小额碎片化保险的依赖,同时也是对渠道合作方的依赖。比如,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监管机构禁止线旅游平台(OTA )“捆绑销售”航旅险,这无疑对众安的航旅板块造成了冲击,但最终并没有影响整个公司保费规模的增长。

3

财报也不可避免的披露了众安在线这一年急剧增长的亏损数字:2017年,众安在线的承保亏损为15.3亿元,净亏损为9.96亿元。这较去年约900万的盈利相比,是一个显著的下跌。

从业务层面可以给出几个亏损原因。

首先,是对尚未到期的保费收入所产生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暴增带来的亏损。健康险和消费金融产品在2017年增长迅猛,并且大量保费收入确认在下半年,由于保险公司需要对尚未到期的保费收入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导致众安此次录得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从2016年的1.43亿元增至2017年的人民币10.91亿元,这项支出占总净保费收入也从2016年的4.2%增长至2017年的19.1%。

其次,业务的增长带动其生态系统合作平台所产生的手续费、佣金、咨询费及服务费都有所增加,导致了亏损的扩大。对此,众安在线向36氪做了进一步说明:2018年前两个月我们的保费收入达到13.4亿元,同比增长119%,随着保费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我们的规模效应将会逐步显现,从而摊薄这部分成本。”

而令投资者有些意外的是,在IPO融资期间,受港币对人民币贬值的影响,还导致了1.387亿元的汇兑损失。众安在线CFO邓锐民也表示,这是他们在提交招股书时都没有预见的。

除了业务层面,众安为整体战略布局所做的投入也导致了支出的大规模增加,扩大了亏损幅度。

众安一直以来的战略都是“数据和科技导向”。相较于传统的保险公司,“互联网基因”和“以数据和技术立足”无疑是众安最大的稀缺性所在。

所谓“互联网基因”,指的就是将互联网场景或生态作为保险产品的基础,这些场景既是保险产品的研发土壤,也是销售渠道。而“数据和技术”的作用,体现在条款设计、产品定价、销售方式、服务模式等各个方面,不仅能对传统险种进行改造,还能直接创造出新的险种。

多位业内人士也都认为,“科技+金融”的双面基因使众安保险具备了高估值的基础。但高估值的背后是逃不开的高投入以及随之而来的亏损。

对于金融科技公司而言,科技研发投入是一项重要的成本构成,年报显示,众安在线2017年研发投入5.18亿元,占到了总保费收入的8.7%,相比2016年的2.14亿元和6.3%有了明显的抬升。而在2014年和2015年,众安的科研投入仅为2240万元和6390万元。这是一个指数级增长的投入。

据陈劲介绍,在巨额投入下,众安在线目前已经形成五条科技产品线:

  • S系列保险科技产品,针对保险业务各个环节的痛点提供科技产品和解决方案;

  • X系列数据智慧产品,基于海量数据来源和实战经验,为客户提供精细化风险管理、模型搭建、智慧行销及流量分析服务;

  • T系列区块链产品,基于自主研发的链路开发出的应用产品;比如通过反欺诈区块链联盟来识别借款人的欺诈风险和多头借贷风险;

  • F系列金融产品,定位于打造资金资产平台以及信贷云两大平台,为合作伙伴提供信贷业务全流程解决方案;

  • H系列健康医疗产品,通过链接医疗健康机构和商业保险公司,在用户信息充分授权的基础之上,实现行业数据互联互通。

但跟巨额投入相比,众安的科技服务能贡献的收入还非常有限,2017年,这项收入仅为4070万元。而招银国际预测,对于众安的科技业务而言,投入仍然是长期的主旋律。

在所有金融业务中,跟信贷、理财相比,保险本就是最不容易赚钱的一类。平安财险2016年保费收入高达1779亿元,但净利润也只有123亿元。那么对于互联网保险这种新兴业态来说,投资者或许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讲生态故事”的关隘在于:如何吸引更多外部玩家进入生态体系内。

2018-03-21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