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鲜半成品,「食范」想让生活在都市里的年轻人回家吃饭

唐泽俊·2018-04-03 08:01
将食材、烹饪过程标准化来降低年轻人回家做饭的门槛

每天下班自己做饭其实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但于我而言自己买菜、配菜是一件麻烦的事,因此理想从来没有实现过。

食范成立于2017年,针对25-40岁的都市人群,公司想要通过提供生鲜半成品,将食材、烹饪过程标准化来降低他们回家做饭的门槛。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生鲜市场规模接近1万亿元,2017年整体市场生鲜电商的规模约为1650亿元,但4000多家生鲜电商中能实现盈利的仅1%,有88%的公司亏损。其均面临供应链成本高(农产品多级批发商链导致毛利润低、而创业公司的规模小无法跨过批发商直达产地)、配套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等困难,因此不同公司的发展方式也有所不同。

先来梳理食范的运作模式,该公司通过1A+4B的线下店来切入市场,所谓A店是一个占地在150平方米左右的门店,包含体验和仓库的功能。

面向上游,食范通过在生鲜采购集散地采购毛菜,运至在A店后完成洗、切和加工成大包半成品等工序,A店同时也有存储的功能,并对3公里内的B店进行覆盖。A店同时也是开放式的卖场,面向消费者提供毛菜。B店的定位是离消费者更近的社区店,根据食范的SKU将来源于A店的大包净菜进行最后一道加工,打包成菜。提供给C端用户。在这一阶段食范并没有开发独立App,主要是通过与第三方平台实现线上下单,其配送流程与盒马鲜生类似。

为了降低做菜的门槛,食范还做了两件事:

  1. 成立一个7人团队,针对每一道菜拍摄教学视频,每一集视频时长约3分钟左右,消费者可以扫码观看。

  2. 制作不同型号的标准勺,将中餐制作中的“少许”、“适量”等形容词用“勺”来表示。将“微热”、“6分熟”等概念均用加热时长来表示。

行业的另一特点是毛利不高,猪肉的毛利在18%-20%左右,蔬菜在30%左右。创始人骆志为告诉36氪:

通过将毛菜打包成半成品,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毛利也得到了提高

另外,骆志为还提到了公司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1.0阶段,公司的目标是通过半成品+视频+线下店来验证商业模式。

在2.0阶段,当公司在区域内建立品牌后,开始上线App并建立中央厨房和配送中心。同时,中央厨房的建立也可让线上的SKU会比线下店的丰富。

在3.0阶段,公司目的是将标准化生产能力和中央厨房打造为公司的竞争壁垒。

目前食范项目才刚起步,3月中旬落地第一家A类店,半成品和原材料的售卖比例为1:1。团队有30人左右,研发新菜品的团队为4人,一个月满负荷的状态下能推出20个新菜品(包含视频拍摄)。公司正在需求天使轮融资,目的是扩充团队以及在深圳打造食范的品牌。

该公司在2016年末已宣布倒闭。同时,36氪此前也从融资节奏的角度报道过其失败的原因

在生鲜半成品里,尽管此前有过很多失败案例,但是在市场规模足够庞大、需求成立、冷链、第三方配送比3年前有了更多的成熟经验的今天,食范是否会引来生鲜半成品的新机会呢?

+1
2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两国独角兽之间的差异,主要是来自于两国创业及风险投资政策等因素。

2018-04-03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