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硬汉杜罗夫全传:完胜扎克伯格,与普京政府“角力”,超越马化腾只是时间问题

36氪的朋友们·2018-04-12 14:58
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

编者按:本文来自区间集(Id:blockisx),36氪经授权转载。

连续两天,参众两院,十个小时。34岁的扎克伯格独自坐在大厅的中央,扎克伯格以极大的耐心回答了每一个问题,向每一位提问议员,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歉意和承诺。

对于美国人而言,万亿身家的扎克伯格动摇了他们老祖宗打天下时立的“自由”的规矩。然而,Facebook此次泄露用户数据问题,不仅是美国一家的事情,实际上波及了全球使用Facebook的用户。

区间集认为,从这个意义上,美国国会对小扎的审问实际上唤醒了人们对于隐私保护的意识。现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互联网“老大哥们”正在以日益精细化的手段监控每个用户。一些人以为被互联网巨头公司拿走自己的隐私数据无伤大雅的观点,可能愈发站不住脚。

那么,在互联网巨头垄断社交平台数据的今天,有没有一款社交软件能够帮助人们摆脱“互联网老大哥”的监控?今天,区间集推出Telegram创始人的故事,为大家详细讲述Telegram曲折的发展历程。

某种意义上,促使telegram诞生的是普京。

“50年前,列宁格勒的街教给我一件事——如果打架无法避免,你必须先动手。”这是普帝广为流传的一句话。然而,尽管喜欢先发制人,但那次行动,普帝还是晚了一步。

2014年的某天,清冷的圣彼得堡机场,有一个人登上飞往境外的航班,他看了一眼俄罗斯的大地发誓:再也不回来!

这人是当时俄最大社交平台VK的创始人帕沃尔·杜罗夫(以下简称“小杜”)。他飞往境外的原因是,怕普帝收拾他。当时,小杜不听普帝的话,利用VK处处和普帝政府作对。果然不出他所料,离俄不久,警察就启动了逮捕他的计划。

流亡并没有让小杜驯服,他打造了一个去中心化的社交平台Telegram(以下简称“电报”)。现在电报成为这个星球上,对用户隐私保护最好的平台,而小杜则利用这个新平台继续和普帝硬刚。

但他的野心不止于此,他甚至计划用电报结合区块链技术改变世界。

怼小扎,刚普帝

斯拉夫民族喜欢斗争的性格很早就在小杜身上显现出来。

小杜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代码,是个计算机天才。据说,有个老师来学校考察,他非常讨厌,于是他黑入学校的欢迎电子屏幕搞破坏以示抗议。不过,17岁之前小杜在意大利都灵长大,后来回到俄罗斯在圣彼得堡一家所体育学院上学。

小杜经常被人们称为俄罗斯的扎克伯格,很多媒体也喜欢把小杜和小扎作对比。同样生于1984年,同样创始了各自的社交帝国,同样年纪轻轻就成为互联网大佬。不过说句公道话,就江湖辈分而论,小扎可以说是小杜的“老师”。

区间集详细整理了两个人的差别:

2006年小杜和他哥哥尼古拉一起,模仿Facebook创建了俄社交平台VK,随后几年,它成了俄语区最流行的社交网站。

在小杜准备跑路前,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月统计Vk注册用户至少有2.39亿,为俄第二大网站和世界第八大受欢迎的社交网站。

不过小杜并不想屈尊“小扎”身后。他不止一次说,VK是唯一一个在自由市场竞争中胜过Facebook的产品。后来小扎自己也承认,曾经认为Facebook超越VK是早晚的事,没想到到现在已经有10年,仍然没能超过它。当然,小杜也很坦然VK曾经从Facebook借鉴了很多东西,他说,“毕竟我不是设计师啊,要全都自己设计要花更多时间。”

然而,单就人设而言,小扎估计见到小杜要汗颜。实际上小杜也多次表示“看不起”小扎。这种看不起在是小杜思想精神层面鄙视小扎软骨头。与小扎让Facebook超8700万数据泄露给数分析公司、接受俄政务自我审查相比,小杜可是一个生来就反坑“1984”的男人。

他的自由主义信仰不是打嘴炮而是硬刚,哪怕得罪普帝。

2011年开始,当时,俄国家安全机构要求VK关闭一些普京反对者的页面,却遭到了小杜拒绝。随后手持杀伤性武器的俄警察叔叔们就突袭他的住处和办公室,估计俄有关部门还和他进行谈话,要他听话。

然而,小杜不是吓大的,“听话”是什么词?不懂,继续刚。小杜在Instagram上发布一张竖中指的照片以示自己对抗强权的决心。

2014年,俄和邻居乌克兰干仗时,VK甚至成为反克里姆林宫人的交流平台,这让普帝政府极为恼火。俄安全机构让VK交出乌克兰一位活动家的个人信息,小杜非但没答应,还把政府文件放在网上曝光。


这还不算,后来小杜连续贴了两张穿着衣服狗狗的照片讽刺俄政府部门。在小杜看来,如果没有自由,vk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信息的自由流通是现代社会的固有权利。

小杜这下子算是彻底和普帝闹僵了,而按照普帝“一旦遭人欺负,瞬间就应当回击”的行事风格,小杜立马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好好听话,要么从卖掉VK股份。

小杜最后选择了丢卒保帅,卖掉了股份。在俄有关部门的介入下,他的股份被俄一个石油大亨收购,而他则是普帝的小弟。后来普帝大概觉得卖了股份也不行,此等祸国殃民的分子应该逮住教育一顿。可惜的是普帝晚了一步,小杜提前跑路了。

就是不听话,创立telegram继续“刚”

小杜在自传中曾写道:“并不是在为自由而战,而是在用自己的存在证明自由并未消失。”这句话简直可以作为其行事哲学的标签。

体察了在国内压抑的舆论监管,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的死忠粉,小杜希望创建一个能够保护用户隐私,不被任何第三方组织监控的社交平台。大约在2013年,小杜把房子、家具、车……能卖的固定资产全卖掉,筹谋这一计划。流亡美国后,小杜则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电报的创建中。

圣彼得堡中心地标建筑,VK鼎盛时期的办公地

为了保持电报不被控制,小杜曾表示电报从不接受任何广告和第三方投资,电报发展5年来,一直都靠其个人资助。按照Telegram官方说法,杜罗夫每个月需要为电报支付一百万美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电报各方面的维护和运营。当然,电报的发展也没让小杜失望。

  • 2013年8月,电报正式登陆iOS,同年10月电报登陆安卓;

  • 2013年10月,电报的日活跃用户已经超过10万人;

  • 2014年1月,电报增加到了超过800万的用户;

  • 2014年12月,电报的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了5000万;

  • 2016年2月,电报的月活跃用户已经突破了1亿;

  • 2017年10月,电报每月用户达到1.7亿,每天发送700亿条消息;

  • 2018年3月,电报已经达到每月2亿活跃用户,每天至少有70万新用户加入。

如果以用户规模而论,现在小杜的电报可以说是世界上的第六大国。而用户在短短数年时间快速增长,离不开电报优秀的信息加密方案。

为了保护用户的隐私,电报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加密协议——MTProto。让用户发起一对一加密聊天,而且是端到端加密的,可以设置每条消息的有效时间。

电报加密协议MTProto

小杜的团队曾笑称:“这个世界上能获得用户电报聊天信息的人可能是用户的母亲,因为她们可以没收孩子们的手机。”然而,事实上就算是妈妈出手,也不能很顺利获得孩子的信息。电报还为用户设了解锁密码和添加生物解锁模式。

“WhatsApp和其他的社交软件都是垃圾,因为他们不保护用户隐私。”因为小扎掌控的社交软件不能够保护隐私这点,小杜直言不讳非常瞧不起小扎,而且他在自己的推特上还说Facebook的理想就像其虚假新闻一样虚假。

这种新的加密通讯方式,彻底让普帝政府彻底没辙了。据报道,前段时间俄监管部门命令电报交出用户账户密钥,电报公司律师则回复表示:

电报的普通聊天的内容存储在云服务器上,聊天用户数据被分开存储,不会存在某一处。该公司还提供“私密对话”功能,对话信息所用的密钥每几分钟就会更改,任何数据都不会被存储,一小段时间后信息将会被自动删除。

然而,由于电报隐私保护性太好了,吸引了大量恐怖分子的聚集,成为ISIS恐怖主义者交流的基地。为此很多人都指责电报,小杜最后也不得不让团队对这些频道和群组加以监控和查封,据说总共禁了78个ISIS电报交流群。

但是即使如此,小杜还是坚定的认为,侵犯用户隐私比恐怖主义还严重。“如果你冷静思考一番,我们因为恐怖主义而死亡的原因可能接近零,事实上电报上99.999%的人与恐怖主义无关。”

尽管招来许多非议,但是小杜依旧我行我素。笃信自由主义的他,常把富兰克林那句话挂在嘴头:

任何牺牲基本自由以换取短暂安全的人,最后 一个都得不到 。

世界政府头号“敌人”

“宁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 。”

作为切·格瓦拉的偶像,小杜想必对他这句话的理解比一般要人深刻。然而对于自由的恳切不仅是小杜唯一的性格特征,在他的世界还藏着另一尊偶像——乔布斯。小杜奇异之处在于,他身上毫无违和感的把二人各自的特点集合于一身——用技术实现人的自由。

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他的行为与现实格格不入,这也让他从某种角度成了“世界政府的头号敌人”。不受第三方监管,去中心化特点,让电报成为区块链爱好者最喜欢用的软件之一。据统计,大约有60%的ICO都是通过电报进行的。在这个自由的天堂,电报成为各国监管层触碰不到网络空间,因而电报实际上促进了ICO近乎疯狂的爆发。

对于喜欢禅宗和道家,骨子里信仰道教的小杜,对电报上ICO的泡沫不以为意。实际上他非常看重区块链技术落地应用,在他眼里这是反抗普帝或是中心化互联网组织的利器。为此,他在积极的准备“粮草”。

眼下,电报的ICO共进行了两轮,在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文件中显示,第一轮ICO在1月29日至2月13日进行,筹集资金8.5亿美元,共吸引了81位投资者,平均投资规模为1050万美元。从3月14日到3月29日电报进行了第二轮ICO,筹集资金总额8.5亿美元。

此轮ICO共有94位投资者参与,平均投资规模为900万美元。Telegram两轮ICO融资规模已经达到了17亿美元,超过了此前12亿美元的预定目标,成为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ICO。

小杜融这么多钱到底要干什么?按照小杜的态度,想用区块链技术向世界“叛逆”。小杜计划推出自己的区块链平台TON,为其聊天应用程序及其后的付款提供支持,最终实现加密货币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有人的透露,“电报开放网络”(TON)将成为继比特币和以太坊后,拥有卓越能力的全新“第三代”区块链。TON使用的数字货币叫做“Gram”,该平台将整合当地流行度高的消息应用程序(目前还不确定哪一个)。该区块链平台将使用轻型钱包,用户无需下载庞大的区块链数据。

小杜最终目的是希望TON能够通过即时通讯app将钱转移到本地,帮助个人资金逃离中心化组织的监管,瓦解现有的资金监管的体系。不过,对于这样的理想很多人表示,电报实际上想通过炒作的方式的获得资金,小杜想通过电报的ICO进行诈骗。

然而,对于金钱小杜可能是“钝感”的。他不止一次表示,“绝对不会对最终用户收钱,电报的目标是可持续,只要公司赚的钱能负担自己的开销,就满意了。”

谷歌曾要花高价买电报,被小杜婉言拒绝了,“即使是200亿美元也不卖,这是一个一生的承诺。”这对于始终期盼增长,已经很有钱但还要赚更多钱的互联网大佬们而言,小杜的行为简直是脑子坏了。

他曾经说,当他开始有钱的时,去看了其他俄罗斯有钱人的豪宅和游艇,当即就明白了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不过,如果考虑到17岁之前小杜在意大利长大,生活在人文主义气息浸透着的都灵,他的选择的价值态度更多是真实的。

33岁那天,小杜在电报群里分享了自己近乎禁欲的生活方式,有7种东西他从来不碰:酒、肉(鱼除外)、药物除非是治疗牙病、任何致上瘾的毒品、饮料(只喝草本茶)、快餐、TV等精神替代品。

现在小杜没有固定的生活地点,住遍世界各地的Airbnb,随处办公;他以世界公民的身份像《牛虻》里的亚瑟一样笃定自己心中的信念:

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那些失落的游客,更气的或许是在逃离城市时,被熟悉的星巴克记起上班的恐惧吧。

2018-04-12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