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50年的时间,魔法少女终于“进化”成了筋肉兄贵

ACGx·2018-05-11 10:16
性别已经阻止不了魔法少女前进的步伐了

题图 / 魔法少女 俺

本文由ACGx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性别已经阻止不了魔法少女前进的步伐了


现在,那些代表“爱”与“正义”的魔法少女,也能以筋肉兄贵的形态拯救世界了。

今年四月,改编自毛魂一直线创作的同名漫画、由pierrot plus制作的动画《魔法少女 俺》,可以说刷新了观众们对于魔法少女的认知。女主本是可爱的偶像少女,为了拯救喜欢的人,唤起了她魔法少女的觉醒,但在变身之后却成了一个魔法兄贵。如此大的反差与脑洞,加上偶像、颜艺等一系列大家喜闻乐见的元素,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同时也带来了吐槽欲——原来魔法少女还能这么玩?

“魔法少女”,是日本御宅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她们也被全世界无数动画观众所熟悉。但仔细回顾一下魔法少女这一类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从魔法少女题材诞生到现在,各位魔法少女们其实也在慢慢发生着改变。


为少女而诞生的魔法少女

谈起魔法少女题材作品的起源,一种较为正统的说法是1966年横山光辉的动画《魔法使莎莉》,改编自美国电视剧《Bewitched(家有仙妻)》。在那个时代,性解放潮流席卷全球,但在日本这样相对比较传统的社会里,人们还不太能够接受女性在作品中超越男性的角色定位,因此,欧美的成熟魔女到了日本就变成了未成熟的魔法少女。

之后我们看到的魔法少女们,大多数也都是年龄较小的年轻女孩,她们会使用不为人知的神奇力量,协助并解决案件,或是引发一场风波。她们有着天真无邪的性格,对待人与动物非常温柔,常常会无私地帮助他人。魔法少女最常用的道具是魔法手杖或水晶制品,但她们的主要力量来源还是在于女主角本身的善良、坚定的意志、纯洁与爱。

关于魔法少女必有吉祥物作伴的不成文铁则的来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来源于《花仙子》(1979),另一个说法是来源于《魔法公主明琪桃子》(1982)。相对于魔法少女们行为的情绪性,吉祥物的行动更基于理性,并兼具教导魔法少女的工作。

这些也是魔法少女的基础设定,这样的设定主要针对的是儿童观众群体,这个年龄的观众更容易被魔法少女们变身的造型、女主角发变身时的道具、动作和台词所吸引。从商业角度来说,儿童向动画幕后的金主是玩具厂商,所以这类作品在变身环节一般都会有局部变身道具的特写,也为后续贩卖玩具和儿童类周边做准备。

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十分成熟的商业模式,直到现在的《光之美少女》都仍然在沿用。在中国,《巴啦啦小魔仙》和《舞法天女》这类的特摄作品也在沿用这种内容生产模式。


逐渐转向成人市场的魔法少女

当然,也并不是只有小朋友们才会喜欢魔法少女。许多观众在步入青少年甚至成年之后,也依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对魔法少女题材的喜爱。为了试探这类作品更多的可能性,一些创作者开始针对观众的需求,在成人市场进行了多次尝试。

1973年,由永井豪创作、东京映画制作的动画《甜心战士》第一次将魔法少女设定成英雄,除此之外,这部作品在日本几乎还与“性感”这个词画上了等号。在70年代,大部分漫画中的女性角色都还是以温顺贤淑的形象示人,但 《甜心战士》的女主角Honey则会在众目睽睽之下全裸变身,以至于之后的各位魔法少女们闪亮的变身时间,也都是借鉴于此。

90年代,由东映动画制作的《美少女战士》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部作品也为魔法少女题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奠定了正统魔法少女剧情公式,使“战斗型魔法少女”正式成为一支独立的属性。此外,在日本萌文化的萌芽时期,《魔卡少女樱》(1998)、《东京猫猫》(2003)等战斗型魔法少女作品加入了萌元素,也开始吸引大量年轻的男性观众。

随着动画市场规模的壮大,大尺度动画的播放渠道逐渐从OVA转向深夜档,魔法少女题材也有了新的变化。2004年的《魔法少女奈叶》,加入了机械设定,有着十分特殊的战斗方式,因此被称为“披着魔法少女外皮的高达”。这类作品更多展现出了女性的力量与独立思考的魅力,抛弃了以往魔法少女的套路,以往单纯的爱与正义的主题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诠释。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非儿童向的魔法少女作品,开启了魔法少女题材向成人市场迈进的时代。

当魔法少女题材处于套路化和御宅化的死循环的时候,2011年由Seven Arcs制作的《魔法少女小圆》的出现,掀起了新的魔法少女热,这也成为了魔法少女系列的一大转折点。虽然故事的核心仍然是正义驱散邪恶力量、传播爱与希望,但是在设定方面,魔法少女的便当率大大提升,她们从以往正义与希望的象征变成了弱势方,情节上也对传统魔法少女动画进行了颠覆和创新。动画中涉及到纯真与希望,逃避和绝望,利益、代价与责任,这些元素也几乎都是成年人才善于去思考的深度内容。

随着魔法少女作品由儿童向朝着成人向迈进,商业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从当初的儿童玩具开发,逐渐变为更垂直的变现渠道,比如进行BD/DVD的销售、手办的开发等等。此时观众年龄层被进一步细分,创作者们为了玩出新花样,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的特点,创造出更加符合目标市场所需要的作品,从而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吸引了更多的受众群体。


放飞自我的魔法少女

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过去,人们观看动画的渠道往往只能选择电视,如今却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想要观看的动画,因此题材相同,人物设定、内容情节也相似的动画,将有很大概率无法顺利吸引到观众的注意。所以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日本动画作品在内容方面开始出现反套路的趋势。

今年的一月霸权番《pop子和pipi美的日常》,画风成迷、风格犀利,玩梗是主要剧情,制作组似乎玩得也非常畅快,嘲讽尺度很大,吐槽密度也十分惊人。动漫、游戏、日剧、搞笑段子到社会事件,不分次元、不分国界,都是它吐槽的对象。这样一部不按常理出牌的动画,日本N站的观众们给了它非常低的分数,但是观看量却极其高,只能说这也是它的成功所在,有一种让观众们一直骂却忍不住看下去的魔力。

《POP子和PiPi美的日常》和此次的四月新番《魔法少女 俺》,虽说内容和形式上大不相同,但实则的反套路内核则非常相似,这也许会成为一个新的热门趋势。女主为爱变身成了魔法兄贵、吉祥物是戴墨镜的刀疤脸大叔、女主妈妈也是刚退役的魔法少女、物理系法杖、对于经费的调控也能算是攻击手段……这一切几乎推翻了所有传统魔法少女的设定,让习惯了魔法少女套路的观众惊讶的同时,也有不少观众表示,“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还是挺带感的”。可以说,《魔法少女 俺》的创作者以一个爱好者的角度重构了魔法少女的体系,内心深处的天性也得以释放。

魔法少女作为经久不衰的动画题材,一直受到许多观众的喜爱。我们可以看出,“魔法少女”的概念一直在发展变化,虽说魔法少女的刻板印象已经在人们的思维中扎根,但各种类型的作品也在尝试跳出原有的框架,不断出现为其输送新鲜血液。

在日本,魔法少女这一类的动画题材创作已经非常成熟,作品同质化现象也非常严重,去年就已经有日本网友在讨论关于“魔法少女题材是否遇到瓶颈”的话题,毕竟一种题材一旦被开发过度,就会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在作品同质化现象如此严重的今天,为了表现出自己作品的独到之处,也为了能在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比较中占得优势地位,实行像这样通过改变动画设定、角色形象特征、不断扩充同题材动画中各项概念的差异化优势战略,将更有利于新作品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由此可见,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魔法少女的角色设定和剧情内容会将继续进行调整和改变。虽然传统类型的魔法少女也不会就这样消失,但随着市场的形势的发展,未来也许会出现更多颠覆魔法少女题材的作品。

当然,要想知道魔法少女最终会演变成什么样子,还得看创作者们的脑洞到底能开多大,不得不说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适应,而非预测。

2018-05-11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