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罗家德:复杂思维与成长战略

场景实验室·2018-06-17 08:55
关系、圈子、自组织、复杂。

2018年5月19日,上海《奥迪·造物学:新物种商业方法》课程中,造物学导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清华大学社会网络研究中心主任发表了以“复杂思维与成长战略”为主题的演讲,为大家讲解网络关系复杂性的4个关键概念:关系、圈子、自组织、复杂系统。同时用社会学原理来分析互联网中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关系。

如果你问我新物种的属性或特质是什么,用复杂思维去思考,我先想到如何看出什么是新物种。

复杂思维是让你幻想一下,现在创业最流行的产业界是一张什么样的网络图。在你幻想出这样一张庞大的网络图时,新物种一定具有几个特色:

第一,它一定是从边缘开始的;第二,在它成长的过程中,你会忽然发觉它渐渐有了传播的力量;第三,你可以想象它到了一个顶点,突然有了爆炸性的成长。

在这张网络图中间,它有很多连接,且这些连接已经开始进入迅速增长的状况。最后要问它具有什么属性,它的属性一定是由某一类风口和某一类场景进行结合,从而得到了这么多新的关注和连接。

什么是复杂思维?

我们过去所有的思维方式都是化约思维。简单来讲就是无论什么事情,我们都在找因果。在因果之前,我们考虑的更多的是相关,比如这件事和那件事相关。

而复杂思维是我们不只看人的行为或事件本身,而是要用你的大脑去幻想一张网络,看这些事、这些人背后的关系、关系网以及形成的关系网所做的网络演化的过程。

复杂思维是整体思维,而不是分析思维。分析思维是把每一件事切割成事,每一个人切割成人,每一个行为切割成行为,然后去研究行为与行为,事与事,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相关或是因果。而复杂却要告诉你,在人和人、人和事、人和公司、公司和公司的背后有一张大网。我们在一个产业或是一个网络结构中间,而我们的背后是一张大网。

四个核心:关系、圈子、自组织、复杂系统

复杂思维有4个核心概念,关系、圈子、自组织、复杂系统。

第一个是关系。中国人很懂得搞关系,人与人、上级与下级、官与商之间都需要搞关系。关于关系的思考,在中国人中间根深蒂固,这也是复杂思维的基础。

第二个是圈子。实际上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在今天还没有被开发的场景。我个人做的另一项研究就是基于圈子的社区营造。什么是社区?你家所在的小区是地理性社区。你参加某个行业协会,或参加一个线下俱乐部,这是实体性社区。你参加某个明星的线上粉丝团、或是参加网上驴友会,这是虚拟社区。当你在经营一个平台型企业、一个生态系统,就会不断有社区在平台或生态系中间涌现出来。

紧接着就进入了自组织,当你把相关的力量整合在一起,会使整个系统,既能吸引到新的连接(关系),又能改变这些连接内的行为。当行为可以带来更多关系,关系带来更好的行为,一旦进入了这样的正反馈,于是你就搭上了风口。

再下一步,你能否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自我演化。作为一个大企业平台的经营人,你能否让在自己的平台上的这些小圈子成长为可以自我组织的社区。App Sotre到微信的小程序其实都是在建构这样的平台,可以有更多的自组织在平台上产生。当你去思考这张网络,思考这个网络结构的演化时,就是复杂系统。

复杂思维与信息时代

接着我来介绍一下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的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科普书《链接:商业、科学与生活的新思维》,这本书深入简出,让你了解什么是复杂网络,以及如何去思考一个复杂系统。

第一,想要思考一个复杂系统,先要思考关系网。

第二个研究叫做六度分隔。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八竿子打不着,说明你和他的关系真远,这个说法很准。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就是六度分隔理论,也叫做小世界理论。

小世界就是在说这个世界真小,我们的关系很简单。紧接着我们会发现,在这个小世界中,大家会触及到一个现象,我们好像都活在一个熟人圈中间。微信就是帮你把熟人圈串在了一起。微信和facebook都做到的一点,是让过去大家在网上的半公开状态,进入到了一个熟人圈封闭状态。

你会发觉任何一张网络中,都会有一些桥中之桥,超级大桥,它链接了很多重要的桥、重要的社区、圈子。于是它变成了一个很多人关系的集结点,我们称之为枢纽。

最后是巴拉巴西最核心的概念,幂律。以网页来举例,只有少数大的门户网站有很多人关注,但是还有一个长长的尾巴,是一些小网站、小公司。长尾理论是对幂律通俗化的解释。幂律的另外一个通俗解释是马太效应,无论任何资源,往往富者越富,贫者越贫,富者会引导更多的关系到他身上。往往越有资源的人越是喜欢把资源拿给你,于是你的资源会越来越多,从而造成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但是网络演化结构并非永远富者越富,多少五百强曾经是大的节点,后来却不见了。谷歌为什么可以在微软和Apple中间迅速崛起?适者越富。你能不能看到那个趋势,它把风口和场景、把不同圈子连接了,它自组织了,它将连接和行为产生的正反馈结合了。

最后是一个可怕的现象,叫做赢者通吃,当枢纽点极大,在这个产业中没有任何资源留下来的时候,这个结构就变得非常危险了,因为它无法演化了,它只会使所有的资源继续不断的往赢者通吃的方向走。所以当你看到一个赢者通吃的产业,就不用再进去了。

接着我要为大家推荐被称为21世纪的马克思的曼纽尔·卡斯特尔所著的三本书。在90年代,大家看到互联网崛起,都在幻想会产生一个民主的、分享的、平权的社会,但是卡斯特尔却说不对,他认为未来的世界是圈子的世界、是认同的世界、是一群人和另外一群人抱团的世界。早在三十年前,他已经看到了我们今天的世界,看到了在信息化时代中间人与人不是越来越沟通,而是人与人越来越抱团,越来越寻找认同的力量。

他还有很多预言,比如在互联网兴起的90年代初期,大家都预测城市会解体,会变得越来越分散。卡斯特尔却说不对,城市不但不会终结,反而会越变越大,所以他发明了一个新的名词——巨型城市。信息时代为什么卡斯特尔的预测会这么准?因为他具有了复杂思维,很早以前他就看到了网络社会的崛起,在他眼中72亿人形成了一张大网。

接着我要介绍的这本书是《超越孤独:移动互联时代的生存之道》,作者之一是第一个将社会网带入互联网研究,提出“互联网即社会网”的巴里·威尔曼,他认为互联网连接的不是网页,而是人。

本书的另一位作者,是美国最大民调机构皮尤中心的“互联网与美国生活”项目主任李·雷尼。巴里·威尔曼和李·雷尼做了一项针对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社会的状况研究,联合写了这本书,介绍了互联网社会的操作系统,以及人要带什么样的操作系统才能形成一个互联网的社会。

接着我来讲讲这本科技大佬都很喜欢的书——《失控》。这本书的核心是在强调很多的复杂系统都具有的一些特色。第一,它的中心对整个系统没有一个强制性的控制中心,是一个治理中心。我认为这本书的名字翻译为《控制之外》更为精准,我们强调一个系统将是治理的,而不再是控制的。在治理之下,这个系统能够在控制之外还有非常好的秩序。

这本书谈到了自组织,由下而上,内部形成共同目标,外部形成共同协作,最后会形成像是功能区块一样的子系统,子系统能够继续发展,子系统中间具有非常好的自治理机制,这就是自组织。

地理性社区常常被认为是各类产业的最后一里路,我目前所做的主要是地理性社区营造,很多企业都在问我,要怎么样去做这种社区的商业化?

想要做社区商业化,你要开始有一个新的思维角度。你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一个消费者,这些人已经因为亲情、友情、爱情形成了共同记忆、共同认知、共同置业,形成了一个群体。不要试图用商业和权利的逻辑去破坏这个关系。

刚好相反,你要思考的是这个几万人的消费体,他们里面是怎么运作的。不要想着精准营销到个人,不要把他们当作个别消费者,他们是一个整体。圈子取代的是一对一面对消费者的思维。大小镶嵌的社区取代了割裂的正式结构,网络式的结构取代了上下层级式的结构。

以硅谷为例,组织的强健性分析

下面我想来讲讲,如果你变成一个大系统的领导者的时候可以怎么做?我们用硅谷来举例子,为什么硅谷一百年来,一直是引领高科技的前锋?一个复杂系统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是自组织分散决策。这是城市规划学者萨克森妮亚特别强调的一个现象,双创氛围让这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圈子、新物种、自组织和能发展的空间。

第二是公私不分的关系网。硅谷和中国的社区很像,下班之后大家不着急回家,在小酒馆里聊天,朋友和朋友间互相串门,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同时存在。从城市设计到最后的生活方式,都反映出硅谷是一个经常有不同场景、不同圈子、不同社区的人进来进行串联的地方。

第三是完整的生态链。《社交网络》是一部大家都很熟悉的电影。扎克伯格之前在波士顿创业,之后来到了硅谷。对比波士顿和硅谷之间的不同,波士顿虽然有哈佛、NMIT这类顶尖学府,是创新中心,但硅谷才是创业中心。硅谷有一条非常好的创业生态链,据统计,这里有10所大学,40家公立和私立的研发中心,180家的风险投资机构,八千多家百人以上的新创企业,八千多家新兴高科技企业,近五千家的法律会计的商业服务公司,329家职业介绍所,700家商业银行和47家投资银行,还有很多硅谷企业家、早餐会、发动各种产业标准的协会,这些把人际关系网络串联在了一起,使这里拥有了完整的创业生态链。而其他的城市没有这样的环境。

第四,有层次又有分散。这个系统一定是既有权利的集中,又有权利的分散,也就是说他们往往会有几个重大的中心。比如今天的谷歌和Apple,但是往往又是高度的分散,因为它有一大堆新生边缘的小企业、新崛起的独角兽,大家往往一方面站队,一方面又不站队,是非常开放的系统。硅谷的系统是既有集中又有合纵连横的开放。

最后,有点密又不太密。这正是既能够让边缘创新产生,又能使之开始产生传播、改变、崛起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特色。硅谷永远不会定于一尊变成赢者通吃,每一个事情都是多中心,每一家企业都有可能跟两个中心连结。这就是硅谷的整个网络结构之所以这么健康,而能够终于产生韧性的缘故。

怎样用大数据做复杂案例研究

我将用三个案例来讲讲,怎么用大数据做复杂案例研究。

个人信用与画像

第一是个人信用与画像。我们现在所讲的大数据还是以《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的的概念为主,是以大数据挖掘相关应用为主的场景。

在维克托崛起出名的同时,已经有一群社会科学家和计算机学家在做一系列新型的研究。这些新型的研究中,第一个冒出头的就是大五人格研究。这是一个名叫科辛斯基的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的研究项目。

如果你曾经不小心点开大五人格的测试,像是玩游戏一样填完一系列的心理学的问题后,他就弹出一个页面,上面写着“恭喜你,你的人格是只有2%的人具有XX的个性”。

科辛斯基收集资料时,先用心理学建了一个模,接着让你填这些问卷,给你五块钱美金请你同意开放自己的facebook帐号,这样他就可以在里面爬数据。科辛斯基用了大概十几万笔资料训练了一个模型。

大五人格是指五种人格:开放性、随和性、勤勉性、情绪稳定性、外向性。这样子就把人分成32种,平均一种人占3%左右。紧接着他会做一个双模聚类分析,把给某一问题点赞的人,或是给某一问题点惨的人会归成这种个性。当他有十几万笔资料之后,通过AI的自我学习,就可以找到那个算法。最后你会发现,它的算法非常精确,几乎可以把你的大五人格猜个八九不离十,这就是利用大数据做个人画像的方法。

有一家叫CA(Cambridge Analytica)的公司,模仿基于脸谱的大五心理测验工具,抓取了facebook上27万人的资料。当他有27万人的关系和资料时,他实际上掌握了8700万人的点赞和点惨,于是他就可以用27万人训练出来的模型推论出8700万人都具有什么样的个性,这给facebook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这也是它的威力所在。

利用大数据算出人脉圈

讲完基本理论介绍之后,我们来看一下怎么利用大数据算出人脉圈。

在这个圈子内大家最喜欢用的是强连带、弱连带的概念,是从非常强到非常弱的一个纵横的概念。西方有一个叫邓巴的人,早年是个心理学家,他发现一个人可记忆的强连带不会超过150个人。他把这些人分成的几种类型,第一种是你天天生活在一起的人,比如家庭里的3-5个人。第二种是共情团体,和你形影不离的一群人。第三种是共诉团体,和你在一个社区里的人,你的亲密好朋友。最后一种是你的社群团体。

按照现在得出来的结果,现在人的弱连带大致在800条左右。强连带随人的脑容量的不同,大概在120人到270人之间,平均是在150人左右,特别聪明又特别擅社交的会多达270人。

对中国人来说关系不是统一的概念,至少有3种关系类型———拟似家人、熟人和认识之人,其中,一种特殊的关系被命名为“熟人”,构成了中国人自我中心社会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想要用AI训练模型认识你的人脉,就要用AI认识你的大五人格。我们将邓巴这样的研究称为无监督的机器学习,或无扎根真相的资料挖掘,因为它没有对照性。所以我们要分析facebook中好友之间互动,用K-means的方法做双模聚类分析。

紧接着进入了一个更重要的应用场景——用户画像。我曾经去了一个很有名的孵化器,他们发现常常跟家里打电话的年轻人,还款率比较高,于是想用AI做个人信用研究。他们想在电话信号中间找到一个算法,可以监测贷款者的家里人有没有经常和他联系。简单来说就是,年轻人还不起钱的时候,可以追得到他的父母。一般来讲,常常和父母在一起的人,父母会帮他还钱,他的信用也会更好。

我们现在有一连串社会科学导引的社会资本、生活、风格、大五人格、人脉研究、移动规律,它会告诉你有哪些变量,最后会得到它的计算模型。在社会科学理论引导底下,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做社会资本调查。

目前为止,我们想要预测一个人的社经地位,需要先画出你的人脉图,用资料挖掘出你的拟似家人连带、熟人连带、弱连带各有多少条。以及他们都是一些什么人?在什么行业?什么职业?拥有多高的社经地位?我们可以靠已有的这些调查数据,通过他的教育水平、收入、职级、工作性质、企业或事业单位,甚至他父母的职业,父母的社会声望等数据来分析这个人,我们称之为扎根真相。有了这个真相之后,我们就会知道这个人的社经地位有多高。

另外一块是大数据。我们需要知道他的生活风格和移动规律,他白天在哪里工作,晚上住哪里,地价是多少。平常在哪里采购东西,在哪里娱乐,逛过哪些网站,买过什么东西等等。

当我有了你的人脉图,又有了你人脉中间的所有人的SES,我就会知道你和你的朋友都是什么样的人,这就是你的社会资本的图谱。

大家不用担心这会侵犯个人隐私。有贷款需要的人会到银行去做这个调查,银行会问你愿意不愿意开放你的个人资料?通过一套算法把这些整合起来,算出一个指标交给银行。这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怎样构建一个动态网络

接下来我谈一下怎样构建一个动态网络,这也是我们目前对风险投资产业的研究。风险投资产业因为它的变化性和不确定性非常高而具有这个特性。

在这个产业界里,大家都在建自己的小生态圈。你的圈子越扎实,你就能拥有很好的合作伙伴,也能够很好的跨界。当你这个小圈子建好了,就算现在赔钱,将来赚钱的机会是很大的。

VC产业界的人常常在想一个问题,我要和谁联合?联合后对我的长远发展有什么好处?

结果是B不进来,A和D进来。A的优势在于,它和我原来圈子中的朋友认识的最多,虽然他现在还没有合作,但是他和我的合作伙伴有过多次合作。A的第二个优势是,它的背后有很多比较独立的机会,这种人具有高度的信息优势,我们称它叫做结构洞丰富的人,所以我们会把A拉进来。

D和B看起来很像,但为什么拉了D,不拉B呢?简单来讲,B背后拥有的不是信息优势,而是资源优势。这个资源优势表示它后面有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可能代表某一个非常强大产业,但问题在于,D也拥有资源优势,虽然没有B好,但是B背后是一个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吸附产品,很强大。D有资源,又有一定的空隙,抱团没有那么紧密,比较好合作。

在上面这张产业网络的圈子图中,我们有各种方法来找产业领袖或意见领袖。

一方面我们找了四个圈子中间高层的领袖级人物帮助我们圈选谁是这个领域的意见领袖,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用数据算法来寻找他。最后我们用七个不同的颜色来区分,红色的是本土的,绿色和蓝色的是两个外资的,唯一不同在于绿色的是由12家外资大哥带出来的。而旁边的却有6家外资大哥抱了1家强大的本资大哥。蓝色中间有很多的跟随者是中国资本,绿色基本上都是外国资本。我们可以看的出来,还有4个基本上是一个圈子,一两个大哥为核心带的圈子。

如果你是一个小的新物种,不幻想它是VC产业和任何产业,你要怎样才能成为产业领袖?

VC产业里有三个方法,最常见的叫做花车效应,也叫做傍大款效应。从一开始抱准一个大哥,两个人互相成长,这个大哥身旁有围着一些大哥的时候,小弟的人脉也开始越来越发达,最后小弟有一点点半独立、半自成门户,能够自己建立出自己的圈子。

作为一个新物种,怎样可以发展出自己的高度吸引力?第二个方法叫做专业化聚群战略。在风口起来的时候,你带了自己的一个特殊能力进去,这时你会慢慢聚集能量,在某几个领域中间成为大哥。一开始你可能会跟几个大哥合作,而且多半自始至终不会和太多大哥合作,渐渐小弟就会聚拢在你身边。

最后这个方法,称之为信息中介战略。你需要一些本事,或者掌握大量的科技信息,或者掌握特别多的机会。一开始就可以很多大哥合作,而且会持续和各种大哥合作。但是他们的合作多半都不会抱的很紧,而跟他们在一起的小弟也不会抱的非常紧。这是我们在VC产业中间能够看到的三类型慢慢成长的过程。

总结

最后总结四个概念:关系、圈子、自组织、复杂。在这个过程中间,你永远在掌握不同的势,不同的多元力量,在不断的结合他们为你的明天发展,也不断的在平衡他们。

最后我给出一个简单的建议: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领导,要懂得阴阳平衡,多数时间要让他们相生,必要的时候你要如何调和。凡是你能看到这个之前,就要比别人早一步。别人在收的时候,你先放,这叫做布局。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