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会帮你干掉那些吃老本的人

36氪的朋友们·2018-08-03 20:51
思考和习武一样,最高境界都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良计”(ID:zhang_liangj),作者 张良计。36氪经授权转载。

1.

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人品是两回事,要分开看。最近文化媒体圈的性侵事件就充分说明这个问题。

工作能力考察的是聪明和勤奋的程度,人品则要复杂得多。不幸的是,许多公司把能力放在人品之前考虑。认为只要能帮公司带来业务,赚取利润,哪怕这个人在办公室性侵,假公济私,欺上瞒下,党同伐异,这都是可以被原谅的。

从商业的角度上来说,这本无错。只要没有触及到公司的生存底线,这样的人是有利用价值的。

但接下来这会引发两个重大问题。第一是这种人会不断试探组织的容忍边界,最后越来越猖狂;第二是周围人对他的怨气会越来越重,最后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合力来弹劾。

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都有,结局都不怎么好。

对于能力尚可人品欠佳的人,要对这两个问题提前予以重视,不能觉得自己有价值就可以为所欲为。“边界”的概念非常重要,什么是环境可以容忍的,什么是万万不可的,心里都要有个明账。在边界范围内做事,偶尔越界可以,但不要过火。

虽然我知道说了这么多,这种人可能从来不觉得自己人品有什么问题。

对于管理者而言,要分清大局和小局。当今这个时代,5个70分的人一起能打过一个120分的人。一个人能力再强都干不过一个团队。个人永远是小局,团队才是大局。

真正厉害的人能把5个70分的人统统变成90分,而不是让他们变成5个40分。这个数学很好算,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个“洞穴理论”: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活在洞穴里,我们见到的世界都是太阳照射进洞穴的投影,我们却以为那是全部的世界。然而真实的世界却在洞穴之外,在看得到太阳的地方。

这和中国的“坐井观天”是一个意思。很多时候,我们受于环境的限制,能够了解和接触的现实都是不完整的。

美团的王兴说中国只有4%的人有本科以上的学历。如果你是本科生,你接触的圈子就是本科生居多,所以你就会忽视更大多数的人群。

对此有人评论,中国真的太大了,大到你以为入门款吹风机是200元起步,精致小姐姐都花2000元买戴森。但其实更多人还在用20元杂牌吹风机,一用就是20年。

这一点我深以为然。做广告这么多年,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国是一个无比割裂的消费市场。长期呆在北上广一二线城市的人,和三四五六线的人生活在完全两个世界。

同样一个品牌一款产品,在一线城市你要找最年轻的小鲜肉代言,在地级乡镇地区你却得找凤凰传奇。

这种巨大的割裂感,是摆在所有想在这块土地上大展宏图的创业者们面前的一大挑战。无论你是卖香水,卖手机,卖车,还是卖各种互联网服务,取悦草根还是精英,这是值得思考再思考的问题。

在大城市呆久的人,很容易呆在洞穴里不出来,以为全中国人民都应该穿Zara 优衣库,一年两次旅游,吃有机蔬菜,背30年房贷。他们看不到那些用山寨手机的流水线工人,用拼多多的居委会大妈,听网络歌曲的小镇青年。

自身所处的环境让我们看问题时习惯性地主观臆测,而不是跳出框框去实地调查,这叫不接地气。苏轼写得很有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很多人看不起屌丝,但撑起中国互联网经济大半江山的都是屌丝。苹果的成功是一种成功,小米和OPPO的成功是另一种成功。它们之间不存在什么矛盾或鄙视,只是都各自想清楚了这些问题。可惜更多没有想清楚这些问题的人,还在摸索和周旋。慢慢的,机会就溜走了。

3.

工作年限是参考值,不是绝对值。你不能因为一个人工作时间久,就判定他一定是资深。

我见过很多工作一二十年的人,专业水平还不如一些工作七八年的人高。所以当我看到诸如“XX清退34岁员工”这种新闻时,首先关注的倒不是34岁这个数字,而是好奇这些被清退的员工都是怎样的人。

化妆品广告总爱说年龄不是问题,心态才是。工作同样如此,愿不愿意学习真的和年龄无关。

如果你仔细观察过外面这几年的变化,会发现无论哪个行业,最先淘汰的永远是喜欢“吃老本”的人。这种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固执己见,不爱学习。在变化来临的时候,习惯用旧经验来理解新问题。等到发觉理解不了的时候,就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地洞里,任你外面沙尘风暴漫天作响。

另一种人好一点,愿意去了解新的知识,技能,但也仅限于知道而已。怎么运用,有什么优劣,适用范围是哪些,这些是不会去思考的。

他们更热爱社交,凭着新学来的名词和概念,穿梭于各大媒体和论坛之间。一身西装笔挺,合影合到面瘫。他们的朋友圈,就是这个行业的信息流广告。

以上两种人,无论遇到那一种,我的态度都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你可以因为他们是前辈,保持一份面子上的尊重,但千万不要和他们共事。因为他们教不会你任何能够适应新变化的思路与方法,反而还会拖你的后腿。倚老卖老是他们的惯用招数,“当年勇”是他们最喜欢提及的话题。而这些,你听听就好。倘若里面还能挖掘个一星半点有启发性的东西,固然最好。我的立场永远都是,向任何人学习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至于其他的,不用担心。时间会帮你干掉他们,你管你自己前进。

4.

帮忙也是一门学问。提供帮助的人姿态不要高,这样会让对方把帮忙误以为是施舍。会帮忙的人不会让对方有心里压力,而是把这个“帮忙”做得云淡风轻。彼此心里明白,嘴上不说。

电影《教父》里有句话,如果一个人要慷慨,那么就把他的慷慨表现得充满感情。无论对方是黑手党头子,还是街边卖水果的小孩,这种一视同仁才能给他带来声望和尊敬。

接受帮助的人记性要好,不说以后涌泉相报,但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为对方提供便利。

很多时候“帮忙的回报”并不是以价值的大小来衡量,而是态度。有100万只愿意拿出10万来回报,和有10万愿意拿出8万来回报,态度是天壤之别。

和陌生人交往,就是这样你帮我一次,我助你一次,一来二去,大家就熟了。做生意是这样,做朋友也是这样。

最怕的是那种把“帮忙”当做理所当然的人,心里没谱,记性还不好。哪天突然不帮了,反而埋怨你冷漠自私。这种人怎么说呢?还得怨你自己,给他惯出毛病来了。

任何帮忙,无论大小,都给自己设个底线。超过三次还没心没肺的,嘴上可以笑嘻嘻,心里要果断拉黑。这样的人,以后有得你好烦。

5.

刚工作不久的人,会很迷信模版的力量。

方案不会写,给我个方案模版看看吧;分析问题不知道怎么下手,给我个分析框架学习吧,数据报告不知道怎么做,给我个咨询公司的报告参考一下吧...

我刚工作的时候也这样,但后来渐渐发现一个问题:

模版太多了,哪一个才有用?

会陷入这个困境,是因为还没有理解模版背后的本质。模版提供的是思考方法,而非写作方法。

这个世界上有用的思考方法,其实是很少的。它就像金庸小说里的九阴真经,教给你的是内功体系。学会了它可以开发出无穷的新武功,碰到任何招数都能见招拆招。

思考方法也是一样。死记硬背模版里的条条框框是没用的。你要通过这些条条框框去想为什么会有这些条条框框,它背后的规律是什么,如果碰到新的问题你能不能自创你的“条条框框”?

我写逻辑思维的文章到现在,只给大家推荐过一本《金字塔原理》。因为在我心中,这就是思考方法中的“九阴真经”。后来我也看过许多讲思维方式的书,坦白说,都大同小异,还不如这一本《金字塔原理》。

之后的工作中,我再也不去看什么模版,框架的东西。碰到任何问题都是现场想,现场画。这比你先去学别人的模版怎么写,然后再照猫画虎地挪过来,要快得多。

所以我强烈建议大家,在自己的思维定势还没有形成之前,趁早抛弃模版思维,转而去学习你的“九阴真经”。你的电脑里也不需要储存上百G的方案和报告,它们除了教你如何美化PPT结构之外,别无用处。

以上就是今天的5点感悟,感谢大家的时间 =)

+1
1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直播终究是草根的舞台,中间的佼佼者,也是草根中的王者,是平台和其他草根把他们推到了云端,现在也是平台和另一些人让他们重重摔下。

2018-08-03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