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影视行业“干行活”的人越来越多了?

新剧观察·2018-08-08 21:47
什么是干行活:看似规规矩矩,其实套路满满,效果匹配不上价格。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剧观察”(ID:xinjuguancha),作者魏建梅。36氪经授权转载。

“不要学那些干行活儿的人。”

这是杨幂在去年第三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中提到的,李少红教导她的一句话。虽然这个演讲段落曾引起众多网友吐槽热议,但抛开各种情绪因素,“干行活”的确是当下影视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

什么是干行活:看似规规矩矩,其实套路满满,效果匹配不上价格。走“流程”不走心,绝不给你添加任何多一分的真诚表达。这就好像工业生产线上批量下来的产品,让你挑不出毛病,但也看不出新意。

如今,影视行业干行活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甚至愈演愈烈。那到底都是哪些人在干行活?他们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干行活的?我们又应该如何避免干行活呢?这些问题,也是新剧观察(ID:xinjuguancha)在本文中试着要解答的。

影视行业都是哪些人在“干行活”?

一提到“干行活”,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那些部分已经“被市场淘汰”边缘的老导演。

这些导演当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不是科班出身,缺乏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但他们年轻的时候就一直在现场待着,从场工、武行等基层干起。后来到了执行导演,再混到导演,一步步做起来。

虽然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但这些导演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备了很强的执导能力。

其实在现在的影视市场中,干行活的也大都是那些有资历,又有着很多从业经验的导演。行活,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经验活”。只有当你的各种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熟悉各种操作和套路,甚至能提前预估市场反响时,你才有资格干行活。

年轻一点的导演,可能因为资历、经验的缺乏,往往很难撑起一个项目,比如在预算的把控、整个项目的运作上等方面,所以年轻导演可能尚且还谈不上有干行活的。虽然“干行活”听起来不太好听,但也不是谁想做就能做得了的。

上面这些可以称得上是敬业的行活者,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有不少不敬业的行活者,他们通常会做一些敷衍了事的行活,这种现象在影视项目的每个阶段基本都存在着。拿剧本阶段举例,编剧都是写剧本,但写的如何就不能一概而论了。

比如,在规定一个月的时间里,好的编剧会真正利用一个月的时间,打磨出一个比较好的本子;干行活的编剧,则可能花十天的时间,按照剧本必备的时间地点人物,套路上一个个平庸的事件,就给你完成了,然后等最后一天发给你。

也有一部分干行活的编剧,可能会将接过来的任务交给手下的小编剧。这些小编剧通常都是以初出茅庐,刚毕业或者还没毕业的学生居多。而且,人越多的编剧团队,其实越容易出行活作品。因为这个时候,大家就不是在做艺术作品了,而是聚在一起做一个如何讨受众欢心的商业产品。

宣传营销、发行、后期一样容易出现“干行活”

这两年影视行业盛行的IP热、资本热,其实是滋养行活泛滥的罪魁祸首之一。

一个大IP,加上几个小鲜肉流量明星,再加上一个有经验,可以出行活的导演就可以搭成一个结构班子。这些导演以港台居多,大陆也有不少。

而且,越是IP热资本热,就越需要在短时间内把项目完成,卖给to B市场的电视台或者视频网站,将IP变现。尤其是在开拍之前就已经找到投资,或者签订收购协议的作品,则更要在制作过程中干行活,把作品制作出来。

虽然速成的项目不会做到多完美,但上面的团队搭配至少不会有超支的可能,起码完成六七十分。片方需要的,也只是一个趁着市场风向快速变现的商业作品,而不是艺术品。

当然,正因为IP作品的速成,导致如今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公式化的IP作品。这些作品大都评分低,口碑差,观众对其存在的好感度也逐渐降低。因此在未来,IP作品的市场想必也会逐渐缩小。

营销阶段也是普遍存在干行活现象的阶段,而且多是中小营销公司公司做行活。因为能找上这些中小公司的自然也都是那些知名度低的中小项目。如果小项目找大公司一般也会被做行活。对于大的营销公司来说,自然是要优先做大项目的。没有哪个营销公司会为了一个不知名的小项目放弃像华谊、万达这些公司的大项目。

另外,营销公司在接一部作品的时候,都会对作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如果这部作品在营销公司看来,不是一部好作品,而且,同时期还有其它更好的作品找上门来,这时营销公司可能就会对这个项目做行活。

干行活的具体表现,首先是营销公司不会花太多精力在你这个项目上。其次,其它项目该做的营销手段,该投放的营销渠道,营销公司也都会给你做,比如硬广、新媒体、首映礼、路演等等。当然,钱也是跟其它项目一样收的。虽然这一套下来的效果大都很平庸,没有任何亮点,但也能让你过得去,起码该做的都做了。

同理,发行以及特效后期行业,这些更需要沟通和花费时间精力的环节,也最容易出现“干行活”。

其实,目前有很大一部分的影视作品都是干行活出来的。这样的作品,拆解来看,表面功夫都完成地不错,让你挑不出毛病,但具体最后的成片效果如何,就另当别论了。可能平庸,也有可能成就爆款,毕竟“套路”也是曾经被观众检验过的,只是艺术性略差而已。

从业者应该如何杜绝“干行活”?

影视行业是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

处在最底层并占据绝大部分的是那些不太专业,而且没有经验的电影人。再往上,就是干行活的,他们有一定能力,但也不是最拔尖的。而最顶层,就是那些大师级别,想要搞创作,不想做行活的人。

现实中,想要专心搞创作的人不在少数,有的可能会凭借努力变成大师级别的人物,具备很强的匠人精神,专注做品质作品。但也有一些人最后可能混失败了,以至于做得还不如行活,所以最后也被划分到金字塔底层。除此之外,金字塔底端也有那种想进影视行业洗钱,单纯能力不行的外行人。

所以,看起来简单的干行活也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它也是有着严格的标准的。如果行活做得好,说不定也可以做到像有着严谨工业流程的好莱坞一般。如果行活真能做到这种程度,国内影视行业宁可多一点行活出现。

另外,这几年,外行人携带资本热钱大量涌入影视行业,也加速了行业干行活现象的反应。因为外行人都不懂影视创作,操盘的项目也都是品质略差的烂项目。真正参与项目的圈里人,最后也不过是看在钱的份上替外行人干活。

而且,如果剧本一开始就是一个立不住的好故事,那再怎么努力也很难扭转乾坤,变成一个好项目。相反,有人投钱想做一个快速赚钱的项目,有人拿钱做行活,完成职责内的工作,这也算是一件具备契约精神的友好合作,自然无可厚非。但目前资本热潮已逐渐褪去,未来,干行活现象也说不定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但说到底,这还是个人追求和能力的问题,干不干行活最终取决的还是自己。对于甲方来说,如果不想被乙方干行活,首先提高的也是自己做项目的能力。只有自己真正具备或者已经做出了好作品,不管是编剧、团队,还是营销,自然也都是一流的团队。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通过一款加区块链概念的简单产品,来低成本获得用户注意力,收割用户。

2018-08-08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