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敌人」来自前员工

36氪的朋友们·2018-11-07 14:09
继两款echo、pop这两款由微信前员工所开发的社交产品进入大众视野,如今一款更具创造力的产品「硬核」也浮出水面。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ech星球”(ID:tech618),作者 尹非凡。36氪经授权转载。

移动社交升平日久,于是,所有「反微信」的故事都足够动人。

2018年似乎成为熟人社交的探索之年,7年之痒的微信终于遭遇到了声势愈大的挑战者。子弹短信经由老罗的理想主义渲染,扯起大旗,一度占据了App Store免费榜的头名,但以高效沟通的思路所构造的一种聊天体验,仍是「工作型社交」的窠臼,终究无法逃出高开低走的命运。

打败微信的肯定不是另一个「微信」,却可以是微信的前员工。

在今年9月,就有两款由微信前员工所开发的社交产品echo、pop进入大众视野,而它们还不是所有针对「前任」的攻略中最好的版本,在冰山以下,总会有更具创造力的产品浮出水面。

11月5日,一款名叫「硬核」的社交产品Beta测试版开始在微信公众号传播,其产品开发者Frank今年4月刚从Wechat团队离职,与另外两位微信的前员工一起,开始预谋着这款以密友关系为核心、化繁为简的产品。Frank在首次对媒体发声时表示,「产品其实早在去年就有了思路,但开发的进度一直在赶。」

硬核的Slogan叫「重要的人没有那么多」,它在产品设计思路上认为,微信关系链的膨胀正在让朋友圈的自由表达变得为难,即使走向微博、QQ也只是获得了清净,关系链却仍在停留在微信,无人点赞、缺乏反馈。陷入两难的用户需要回归自然社交,只关注最合得来的朋友,那些人被定义为是你最「硬核」的关系,从而形成「硬核社交」。

硬核社交目前还只支持类朋友圈的方式,叫「侃一下」。而且好友数量是极其受限的,只有11个人,被称为「一度好友」。此外,由一度好友关系带来的「二度好友」也可能跟你合得来,这个好友的数量是一度好友的平方,即121人。通过二度好友互动或互相感兴趣,二度也可以变成一度,互动少的一度好友被替换掉,以此让社交关系不断流动。

保持社交关系的精简、拥有高度的流动性,硬核似乎建构了自洽和健康的产品逻辑,它无疑让很多苦微信社交关系庞杂久矣的用户,看到了崭新的可能。Frank透露「硬核将会在几周之内正式上线。」现在,人们大可以期待一下,它会在这波试图从微信社交变轨的浪潮中制造怎样的惊喜。

01.失落的朋友圈

进攻是从朋友圈开始的。

关于什么才是微信的「阿喀琉斯之踵」,硬核、echo和pop的共识都是朋友圈。不过,基于同一结果的观察,所分析得到的结论却各不相同。

echo、pop可能会认为朋友圈走向沉寂是由于用户的社交兴趣疲劳,或者任何一个社交产品必然经历的生老病死固定周期等原因。

类似的思考也直接反映在产品设计理念上。所以echo、pop试图把微信的通讯录进行全面的迁移,以图片社交为中心、以摄像头为入口改革微信朋友圈,从产品功能上则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Snapchat。而众所周知,进入2018年,Snap的几次重要改版都或多或少围绕了摄像头做文章,从而突出其相机公司的定位,并主打快捷沟通。

作为社交表演的舞台,朋友圈的「慢性死亡」所反映出的其实是微信社交关系由膨胀到崩溃。人的社交表达是本能行为,且朋友圈所获得的内容随机,这种随机结果极易让人上瘾。「社交本能」与「上瘾机制」都无法阻止的朋友圈下行的真正原因,是微信中的社会关系变复杂了。出于对一种人设和形象的维持需要,人们就会慢慢压抑朋友圈的表达,在朋友圈里发内容的成本也会变高。

是时候重新发明朋友圈了。朋友圈的问题起点是通讯录,而在微信商业化诉求的推动下,通讯录从早期的几百人暴涨到5000人,对于普通人,通讯录5000人的上限可以说是无限的,人们能维持的强社会关系只有150人左右,这个数字是社交及管理领域众所周知的邓巴数。

而重新发明的朋友圈的办法是需要提供一个负反馈来帮助用户控制这个系统的膨胀。硬核的差异化方案也体现在这种系统的有效控制论上,这里面可以找到的海外相关性产品分别是Snap与Path。但Frank认为,Path提供的样本只有控制,没有流动。

02.社交2.0与去中心化构想

在Frank看来,以微信为代表的同类产品是社交产品的1.0世代,「它和它的同类们的未来就是WhatsApp。」微信和WhatsApp现在所采取的对类朋友圈的信息流控制,也只是叠加打补丁的逻辑,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几款熟人社交实验产品,也还是一代产品的思维,「本质与微信没有区别,只是皮肤不一样。」

所谓的社交产品1.0,Frank总结了这样几个特征:1.用户有自己的通讯录;2.用户之间建立联系是通过单向申请,另一方确认的方式;3.一旦社交关系建立,就会开始沉淀,不会发声任何变化;4.UGC内容完全按照双向的朋友关系来分发。

「把在类朋友圈信息流里分享的默认范围和通讯录对等起来,意味着把无限膨胀的通讯录和用户只愿意有限分享的朋友圈强行挂钩,这是这代社交产品最大的设计缺陷。」Frank说。

而什么才是社交2.0呢?Frank认为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模拟现实」、「即时通信」、「异步社交」。模拟现实就是要更好地模拟人在现实中的社交;即时通信是指用户可以像线下一样随时发起、随时断开聊天;异步社交是指分享内容不需要且不应该向所有人同步。而目前,QQ和微信采取的通讯录+聊天模式,解决最好的只是即时通信问题。

社交1.0世代,还有一个特征是中心化平台垄断着社交关系。用户的社交关系的分布模式是把社交关系保存在使用过的社交平台之上。尽管更好的方法是建立一个跨平台之上的工具,就像Hub那样,到处搜集社交关系,又传递给其它平台,但这显然无法实际办到。

对于单个社交平台而言,面向2.0的方式,是能够让用户在此直接接触到社交关系数据,用户觉得可以删掉和这个人的关系,那么就能直接在这个工具里断开,享受「一键断交」的快感。

03.重要的「11人」

1.0产品的包袱沉重,应该对旧有模式推倒重来。硬核正准备用负反馈生态机制和去中心化构想去建构一个被崭新定义出来的社交产品2.0。

硬核的核心圈朋友限定为11人,按照交往频次替换的方式进行替换,这是负反馈;硬核的好友在替换之后,用户关系会自动失去,社交关系数据也被清除,从而与具体平台解耦,实现去中心化。「硬核不会做坟场,把已经无效的好友保留在通讯录里。」Frank说。

至于为什么每个人的硬核关系只有11人?Frank介绍说,这是在做了一些用户调研之后得到的结果,用户真正的内圈好友的数量只有11个人。一度好友11人,再加上二度好友数量,也已经接近邓巴数。

谈及硬核的未来,Frank表示,硬核所做的事主要是实现社交1.0到2.0的升级。社交1.0世代做的事情是将线下的社交关系挪到线上、平铺到各个平台。接下来的整体机会是社交关系的精细化运营。获取对「我」有用的社交关系,因此,用户需要对关系进行重新梳理。

虽然以私密社交作为切入点,但硬核想要做的可能不只是成为微信的分流与补充。Frank表示说,「从社交角度,硬核接下来肯定会有很多可能。假如能让用户把特定的社交行为放在硬核平台,能够囊括更多的社交行为,硬核也就能囊括更多的人。」

所以,硬核最后要回归的还是大众社交,但可能会到来的这一「惊险的跳跃」,硬核的海外同伴Snap、Path们都被证明是很不成功的。

不过,这个问题毕竟会略有些遥远。硬核现在需要做的是不断叠加功能,成为一个完备的社交产品,并试图将它的全部思考产品化。

04.硬核可以如何?

当然,较之于产品形态,硬核现在所展现最迷人的部分主要还是产品理念。

它所试图抵达的极致,可能会极大地迎合人们反叛微信使用体验的复杂情绪。不过,一旦回归到产品功能,硬核依然会引发非常多的疑问。比如,硬核为什么没有单聊功能。对此,Frank也表示,「单聊不是当下产品核心,以后的版本迭代再考虑引入。」

而有些问题可能会触及一些基本的设计理念。比如,因为采取非常精准的双方互相「感兴趣」的方式建立关系,用户获取好友的成本是极高的,而失去好友又显得非常容易,其中必然会让用户产生非常巨大的价值落差。这个事情的重点在于,一旦人们默认为硬核所建立的是亲密好友关系,因为系统或者人为原因而从对方好友关系中被移除,「一键断交」会让好友关系面临信任危机。

而且,硬核的社交方式「侃一下」所呈现的仅是11个「核仁」的动态,在用户调研与实际情况之间是否存有差距还亟待验证。因为,即使默认为这些人在硬核的表达环境中被激励出相当充沛的表达欲,他们所能提供的内容也是极为有限的。而很大程度上,社交活跃是需要相互影响、互相感染,才能持续保证内容的丰富性。

此外,「侃一下」所形成的讨论(类似于微信朋友圈评论),还会有一度好友带来的二度好友加入,因此当用户准备侃一下的时候,是否会担心那些二度朋友的暗中窥探呢?但这个机制的好处则是保持了观点的异见性存在,从而成为非常好的信息增益。

不过,大多数人总是更愿意与自己志趣相投者保持频繁互动,个人的主动行为和系统选择都会帮助用户去不断挑选同类人。因此,硬核会不断形成同类用户的筛选并收窄,用户价值、兴趣的一致性会得到保证,用户关系也会不断走向正向螺旋。

历史晦朔,社交一统。无论如何,在2018年所出现的这几款社交产品,终于让熟人社交领域不再一成不变、单调异常了。

这个领域已经太久没有敢于正面叫板的产品。陌生人社交的「陌陌」、「探探」终究只是隔靴搔痒;从职场关系切入的「钉钉」、「脉脉」也还差那么点意思。敢在熟人社交领域和微信正面杠的才是真猛士,而舞台中央站着的主角是微信员工,是再精彩不过的桥段了。

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微信被它前员工开发的产品颠覆掉,应该才是它最有尊严的落幕方式吧。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从商汤、云从、旷视、依图的落地实践看,赛道已经非常拥挤,做大营收对他们而言并非易事。

2018-11-07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