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巷建设赋能 不特色 不南京

谢楠楠@36氪江苏·2019-02-25 16:31
南京建设城市硅巷,准确定位功能,高质量打造特色创新科技产业集聚街区。

编者按:本文来自《南京日报》,36氪授权转载,张敬华,原标题《以城市硅巷建设赋能存量空间 让南京处处散发创新创造气质》

“硅巷”是现代创新创业载体的一种形态,有别于“硅谷”,其特点是位于城市中心,是以存量空间更新为主的创新科技产业集聚街区,现代科技、新兴产业、创新人才、金融资本、先进管理等要素在这里高度汇聚。去年以来,南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启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坚持把做优做强创新载体放在突出位置,整合设立15个高水平的高新园区,同时在玄武、秦淮、鼓楼等中心城区探索建设城市硅巷,推动创新载体与高校院所、城市空间的有效融合,有力支撑了创新名城建设的良好起势。今年南京聚焦打造创新名城建设升级版出台市委1号文件,明确提出重点实施“六大计划”,其中之一就是“创新载体升级计划”。建设城市硅巷,是创新载体提档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主城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做好这件事情,南京有基础有条件,也有独特的优势。

把打造城市硅巷作为创新名城建设的重要抓手 

建设城市硅巷,可以满足创新主体对优质载体的迫切需要。创新人才对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健康医疗、休闲娱乐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一般的开发区、工业园区难以满足。只有筑好高品质的“巢”,才能引来高素质的“凤”。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高水平硅巷,把优质的创新载体融入到城市高品质生活里,可以有效满足高层次创新人才对优质创新载体的需要,有利于增强创新资源的集聚度、提升创新生态的成熟度。 

建设城市硅巷,能够顺应高校院所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玄武、秦淮、鼓楼都是高校院所比较集中的区域。玄武区有东大、南理工等知名高校和20多家科研机构,鼓楼区有南大、十四所等20多家高校院所,秦淮区也有南航、二十八所、五十五所等近20家高校和研究机构。这些高校院所大多数都已经到郊区建立新校区、新院区,老校区、老院区的土地空间和建筑资源亟待整合开发利用、提高产出效益。打造城市硅巷,支持高校院所充分利用主城区的存量建筑、闲置载体,开展产业化的创新创业活动,有助于激发高校院所的科教资源活力,打造校地融合、产城一体的创新集聚区,也有助于带动周边区域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 

建设城市硅巷,更加契合都市区域集聚创新资源的发展趋势。当前,国内外先进城市纷纷把硅巷建设作为推动创新的重要途径。纽约、旧金山、伦敦、柏林等国际大都市涌现出很多城市科技创新街区,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很高的规划建设水平。国内一些科教资源比较集中的城市,也陆续打造具有自身地域特色的硅巷空间。南京是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特大城市,科教资源丰富,创新潜力无限。推进城市硅巷建设,可以加快实现创新资源集聚转化,拓展参与全球创新合作与竞争的路径。 

建设城市硅巷,有利于主城区盘活存量载体、提高产出效益。南京主城区可供新开发利用的土地空间比较少,但存量载体相对比较多,如果能够做好存量载体再开发、再利用的文章,培育大量高科技企业,主城区的单位面积经济产出就能大幅提高。硅巷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搞开发建设,而是通过有机更新向“存量空间”要“增量价值”。从南京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无论是载体还是人才,打造城市硅巷已经具备了非常好的条件。 

准确领会和把握城市硅巷的功能定位 

城市硅巷,有别于单纯的工业开发区和传统的科技园区、孵化器,而是一个创新复合空间。关于城市硅巷的功能定位,至少应该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资源汇聚的创新综合体。硅巷不是一个单一要素的载体,而是具有较高科技创新水平的创新资源集聚地,其汇集的是海内外知名孵化器、加速器、研发机构、校友基金、创新合作、科技服务和商业配套等各类要素。 

二是配套齐全的创新活力区。硅巷不是一个单一功能的工作场所,而是一个以创新为特质的活力区域。该区域集工作、生活、休闲于一体,具备良好的教育、医疗、文体等服务供给条件,具有多功能、综合性、复合型等特点,能够提供完善的商业配套和物业品质,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技术互动碰撞,激发创新人才的活力、潜力和创造力。 

三是市场运作的创新共同体。硅巷不是政府直接管理运营的载体,而是由经营方和投资方共同设立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和商业化管理,通过股权把资本、技术、人才、园区、企业和高校院所“捆绑”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和创新共同体。政府主要是发挥好规划引导、政策支持、服务保障等作用。 

四是产业发展的创新推进器。硅巷不是单纯地搞技术研发,而是从研发到转化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重心在技术的产业化上,目标是培育高科技企业、孕育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切实解决技术创新到企业孵化落地前的“最初一公里”问题。归根到底,硅巷就是要孵化新企业、培育新产业。 

高质量打造一批具有南京特点的城市硅巷 

抓好城市硅巷建设,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围绕创新名城目标,结合城市规划定位,进一步深化探索实践,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确保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工作中,要把握“四条原则”、聚焦“五个要素”: 

“四条原则”一是坚持“主城区”坐标,具备高品质生活配套。城市硅巷建设,不能脱离“主城”这个区位优势,坐标一定要在城区。规划建设中,要与所在区域的总体规划充分结合、有机衔接,选址要在主城区靠近高校院所、交通便利的核心地段,避开位置相对较偏、商业配套不够完善的区域,避免出现入驻企业人才招引难、资源集聚难、过于依赖补贴等问题。二是贯彻“无边界”理念,构筑开放式创新空间。硅巷的生命力在于开放融合集聚,打破物理边界,促进有利于创新的生产生活要素实现广泛融合。要把老城区的大院大所大企资源,用“无边界”的理念进行串联,构建开放式创新空间和共性技术平台,使各类创新要素串成线、联成片、融合共享,形成集约紧凑、功能互补、结构完善的创新集群。三是解决“空心化”问题,推动老城区焕发生机。在疏解主城功能的大趋势下,老城区往往会出现创新资源转移、产业动力不足、就业岗位流失等“空心化”问题。建设城市硅巷,要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集聚经济要素,吸引人才回流,使老城区低效利用空间焕发创新活力、激发产业动力。四是避免“二房东”思维,调动各方面参与热情。过去有些老厂房、老校区盘活改造,往往在规划建设后就全权委托第三方运营开发,放任放权有余、指导服务不足,导致功能弱、效益差、特色不鲜明,难以形成高产出的科技产业增长点。要认真总结,不能把园区简单地装修好就一租了事,满足于收租金、当甩手掌柜。要通过调动四个方面即创新创业人才、载体拥有单位、市场运营主体以及属地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提高集聚能力、招商能力、运营能力和服务能力。

“五个要素”:第一,明确一个主导产业方向。产业方向宜精不宜多,不能搞大杂烩,什么都想搞,最终什么都搞不好,必须明确一个主攻方向。要紧紧围绕高校院所的优势专业及其关联产业、龙头企业,确立硅巷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方向,形成聚焦突破效应。第二,依托一家重点高校院所。硅巷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高校院所的利益主体地位,加强沟通衔接,在重大问题上统一思想,在利益分配上促进共赢,确保步调一致、形成合力。同时,要通过资金奖补、校地共建、人才政策等服务,引导高校院所主动融入硅巷建设发展。第三,形成一个特色活动品牌。硅巷的吸引力、影响力要靠高水平的活动品牌来支撑和塑造。每个硅巷都要围绕主导产业和专业特色,集中精力打造一个高水平的精品活动,搭建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对接平台,达到吸引人才、展示成果、宣传政策的目的。第四,集聚一批创新中介机构。硅巷的建设运营管理,政府部门、园区不能大包大揽、越俎代庖。要积极引入商业运营商,用市场化手段和经济考核的办法进行运营管理。同时,要广泛吸引投资基金、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等,让创新资源在“家门口”就能遇到“良媒”、找到“婆家”。第五,打造一个功能复合空间。要紧密对接创新人才的多元化需要,打造高质量工作环境和高品质生活环境。生活、商业、文化和休闲等各项功能,既要集成完善又要便捷可达,一站式就近解决创新人才的各类需求,让他们生活舒心、工作安心。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2018是苏宁逆势扩张的一年,总共开设各类门店11000多家,打造生活圈,服务门对门,苏宁小店的大发展是零售主战场重新转向线下的重要标志。

2019-02-25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