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校对接 有的放矢培养“南京工匠”

谢楠楠@36氪江苏·2019-04-23 18:42
业以才兴,南京经济“稳”的发力点在制造业,“进”的突破口在新经济,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实体新经济发展,必须有大批一线工匠特别是高端技术人才作为支撑。

编者按:本文来自《南京日报》,36氪授权转载,记者吴云青

今年我市将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企业将代替学校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对于亟待充实的南京产业人才库,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近年来,不少制造业企业的用人缺口扩大,如何高效地培养技能人才是各地政府和企业共同探索的课题。今年初的“宁聚计划”新春招聘会上,不少大中型民营企业就打出了“老带新”“传帮带”“储备干部”牌。“引才育凤”路线虽前途光明,但成本较高,不是每个企业都好走的。 

去年底,人社部、财政部共同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要求各级人社部门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学徒每人每年标准原则上不低于4000元。我市积极推行这一新模式,用政府补贴为企业减轻成本压力,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增强企业对模式和效果的信心,必将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企业受益、人才成长和城市发展的多赢。 

这一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正好契合了南京的本地优势。企业新型学徒制的特点是“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是校企合作的再创新,对“校资”的量和质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南京的最大优势是人才科教资源,作为全省唯一全市域建成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的城市,我市不仅在职教上具备明显优势,而且拥有很大的挖潜和提升空间,给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我市如此积极响应,既是借国家政策的东风顺势而为,更是受产业发展需求的驱动。反过来说,企业新型学徒制在南京,也需结合本地实际,聚焦发展需要,体现南京特色。去年以来,我市在坚持“4+4+1”主导产业体系的基础上,聚焦若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一批产业地标。要培育一支与南京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大军,意味着应当把重点放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等产业上,有的放矢。 

培育技能人才“宁家军”,充实南京产业人才库,一方面需要政府搭台,提升精细化、个性化服务水平,深入了解企业需求,支持学校“校准”人才培育方向,帮助校企做好资源对接;另一方面,也要更好地依靠市场机制,加快建设符合产业、企业发展规律的人才培育体系,鼓励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 

当然,城市还需要提供良好的事业平台、广阔的发展空间、令人满意的服务环境来留住人才。通过构建更加完备的政治引领体系、技能提升体系、职业发展体系、维权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广大产业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造就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为“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121”战略,全面提升创新的市场化、高端化、国际化、融合化、集群化、法治化水平,营造更富活力、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2019-04-23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