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区交际法:内向型性格者如何打造“人脉网”?

aiko·2019-04-27 16:44
维系强大的人脉网络关键在于“松散联系”以及健康的给予和接受状态。

编者按:“人脉”已经成了一个与情商紧密相关的词汇,或者与外向型性格具有很高相关性的词汇。在大多数人看来,外向、主动型性格人际交往能力更高,人脉网络也更为强大。久而久之,“人脉网”也让许多人产生了排斥心理,尤其是对内向型性格的人来说更是如此。硅谷社交达人 Karen Wickre 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自身多年的经验,讲述如何在不偏离你的舒适区这一前提下培养人际关系,创建人脉网。原文发表自 First Round Review,原文标题:How to Make Connections That Count — Advice From a Silicon Valley Veteran (and Introvert)。

Karen Wickre 并不是那种会在每年开始之初便立下新一年 flag 的那种人,她表示这些新年愿望或者决心很少有能撑过一个月的。确实,在度过新一年的前 31 天之后,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发现她说的没错。我们似乎总是这样,借由新一年的起点这个契机,让自己许下一堆的愿望和决心,而随着二月份的到来,这些决心却又都消失的无影无踪。

但是在 2019 年初,Wickre 却一反常态,放下了她过去对于新年愿望这事一贯的质疑,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特别的目标。她在社交平台面向数量相当可观的关注者这样呼吁道:“让我们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打造强大的人脉联系网,不仅仅是面向那些可以帮助我们的人,还有那些我们能够提供给他们帮助的人。”

Wickre 之前曾担任过 Twitter 的编辑总监职位,她的人脉圈非常广,可以说没有她不认识的人,因此她说出这样的话似乎没什么可奇怪的,毕竟可以想象,她不凡的职业晋升轨迹肯定也离不开这些或推心置腹、或泛泛之交的人脉关系。但是,如果回顾她过去长达数十年的科技领域事业发展轨迹,你会发现其中一些意想不到的信息:Wickre 形容自己是内向型人格,职业发展步调也落后于别人,在旁人眼中可以说是大器晚成型的人物,因为她在 2002 年才加入了创立仅有四年的 Google,而当时的她已经是 51 岁的年龄了。

Wickre 最近出了一本新书《如何创建人脉网:内向者的社交指南》(Taking the Work Out of Networking: An Introvert's Guide to Making Connections That Count),其中讲述了如何在不偏离你的舒适区这一前提下培养人际关系,创建人脉网。其中 Wickre 给出了一个强大的战略—战术距离,并从各个方面展开论述,大到在闲聊时的应用,小到社交平台个人资料的填写。

First Round Review 从 Wickre 最新出版的这本书中精心挑选了其中充满策略性的实用性信息,并在她给出的富有洞察力的建议之外,给出了自己的一些注解来帮助读者想象一些特定的场景。对于那些正在寻求改变职业发展路径的人来说, Wickre 这位人脉网非常广泛的硅谷“老手”给出的人际拓展和维护策略可谓非常适用。

#1: 内向者,召唤出你们的能量

Wickre 指出,虽然内向的人看上去似乎不擅长交际,但实际上他们可以带到鸡尾酒桌的“料”有很多。内向性格的人擅长聆听,愿意将焦点放在别人身上,同时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内在的好奇心,所有这些都使得他们在创建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方面呈现出相当大的优势。在 Wickre 的书中,就内向者该如何充分利用这些隐藏的优势内容部分的前言这样写道:

内向与敏锐的观察力这两点品质结合到一起就相当于给了你一个很好的礼物,能够让你在看人方面更有眼力,也就是看人更准。而拥有这项能力就意味着无论你遇到什么人,你都可以更好地感知、更好地把握他们的需求和期望,而这也是你进一步创建人际网络所需要的一项技能。

善于倾听、敏锐的观察力与好奇心,这些都是与人交往所需的绝佳技能工具。这就是内向者所具有的优势所在,这些都不需要你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接下来的三个技巧可以帮助你与人交际,建立人脉网络,我想得益于你的这些努力,与你打交道的对方一定会感觉如沐春风。

1)先提出问题。

下次如果你要和一位不太熟悉的人(或者是压根一点都不熟悉的人,例如新同事、朋友的朋友或者是同参加一场会议的与会者)一起喝咖啡,那你需要发出提示,让他们先讲出他们的故事。这一策略同样应用于电话场景,开场白其实很简单,参考以下例子:

  • “一会再说我,我知道(你在X公司工作,感觉怎么样啊?)或(你在X领域或专业方面有着不俗的成就,你是怎么做到的啊?)”

  • “我在想刚才那场会议或者演讲内容,你对刚才的会议或者演讲有什么印象?”

  • 特别是,如果你想在对方工作的公司或者行业内找工作,那你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是怎么去的X公司?”“你做这份工作有多久了?”“你喜欢这一职业吗?”

2)发挥你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项强大的心理技能,无论你是与对方面见还是通过其他媒介交流,你都应该让自己尝试去激活这一项技能。如果你要与你感兴趣的公司或者行业内的什么人交谈(包括面谈、电话或者视频聊天),那你需要提前做好功课,确保“直击要害”,这样才算是对你以及对方所付出时间最好的尊重。例如,在结束最开始的寒暄之后,你可以根据你这次聊天的目的和主题来调整你的开场白内容:

  • “我想知道,你们是怎么把猫从烟囱里拿出来的?!”(这一点是根据你之前在他们的 Instagram 上看到的信息;也是一个破冰之举,表示你对他们的关注。)

  • “您早年在 Google 上班感觉怎样?”(你是从对方 LinkedIn 介绍里得知的这一信息。)

  • “你喜欢经常性地写点东西吗?”(你看过他们的网站或者是博客。)

3)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

好奇心主要是内心层面,而观察则更多的体现在外表肢体动作表情方面。这一技巧对于面对面的交流场合效果最好,尤其在坐你对面的是第一次认识的人这种情况下。成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意味着你能够自如地让新认识的人处于放松的状态(往往能因此形成一种更为稳固的关系),同时也意味着你需要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觉,对对方形成自己的一个看法。你所观察到的东西可以让你更好地了解他人,从而进一步可以让你们的交流和联系更加顺畅。

将观察应用于交流的几个案例:

  • “你的眼镜很不错,你有收集眼镜的爱好吗?”(对于初次见面的人来说,评价对方的衣服可能有点不太合适,但是评价眼镜和鞋子会容易令人接受。)

  • “你的手机套/记事本/笔是你精心挑选的吧?”(对方随身携带的一些小配件可以让你展开话题。)

在对话过程中你需要考虑的几点:

  • 对方看上去是否有些不自在,有些坐立不安?或者对方看上去是很放松,很舒适的状态吗?

  • 对方是只谈公事类型,还是在交流过程中也会透露一些个人的信息,包括个人的偏好或者怪癖?

在多人的交流场合,这种观察力依然非常必要:

  • 你是否留意到有一个人总是唱反调,总是对别人的意见表示反对或者总是频频打断别人?

  • 谁总是在会后才汇报工作?

  • 谁总是在会议场合找空隙与他人私聊几句,谁又不是这种类型?

#2:不要等到需要的时候才想起维系关系,避免透支“人情ATM”

对于 Wickre 来说,维系强大的人脉网络关键在于“松散联系”以及健康的给予和接受状态。她在书中就如何在你需要之前培养人际关系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你每天可能只需要拿出十分钟的时间进行“松散联系”即可。

没有人会喜欢反复地去被别人“用”到,尤其是在单方给予的情况下。你可以维系的最好的人际关系应该是那些相互有所帮助的关系:有时候其中的一方需要帮助,有时双方都没什么需要对方帮助的,但你们仍然会继续为这段关系投入时间和精力。

在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中,不存在“过期”之说,你什么时候都可以请求对方帮助或者是互相帮助。与我多年没有共事过的人(或者多年没有见过的人)会偶尔出现,约我见个面或者是打个电话随便聊聊最近的想法。我也一样。在当下,工作的变换频繁发生,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向前走,所以在这之后与一些人失去直接的联系也是常事。但是,如果你创建的是有意义的人际关系,那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在写这本书时,我甚至找过那些已经二十年没有共事过的朋友帮忙。我认为,我们的交情之所以能够延续下来归功于我所称之为的“松散联系”,也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关心、滋养你的人际网络,我认为这也是你在维系人际网络时可以采纳的一个黄金标准。

Salesfolk 公司以及一些业务开发专业人士常常会通过创建“一个备忘录”的方式来提醒自己与老客户或者是潜在新客户来保持联系。松散联系其实就像是这样的一个个备忘录,只不过它不与固定的销售目标或者是特定的什么绩效挂钩。其实,无论是备忘录,还是松散联系时刻,都是为了保持对彼此持续的兴趣,并且抓住因为这些联系可能出现的任何机会。

这是我维系人脉网络的指导原则:不要等到需要的时候才想起别人,持续的维护人际关系,这样在你需要的时候才能“用得上”。

如何成为一位给予者(而不是给人感觉是索取者)

很久以前,为了践行松散联系,我有一本翻得很旧的通讯录,封面是我实时更新的联系人列表,这一列表是我当天需要打电话联系的人员清单,也就是我当天需要去完成的人际关系维护任务。在我给这些人打电话或者留言之后,我会一一在封面清单中做出标记。快进到现在,电子设备造就通讯便捷的二十一世纪,拿起手机就是我进行松散联系的最新方式。

与此同时,掌握给予和接受的艺术是与他人保持交情的关键所在:怎样在不被要求的情况下去给予,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去“索取”和接受。人际网络的维系需要双向进行。

二十年前,我还没有现在这样广泛的人脉网,也没有打算从广泛的人脉网之中得到什么好处。但当时的我对两件事格外上心:一,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人际联系,因为这样可以让我感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不是那么的孤独;二,将这些人际关系与他人分享,帮助他们获得他们需要的建议和答案。

因此,当有人告诉我他们没时间去为了帮助别人而与人交际时,我表示十分费解,挤出这么一点点的时间对你而言又有什么损失呢?你了解了别人的故事,与别人建立了美妙的联系,由此带给你的回报可能会让你感到出乎意料之外。西雅图企业家 Julie Schlosser 是一位社交达人,她说过,在她看来,与他人建立联系并且分享人际网络“有点像捐赠,由此会带给你说不清、道不明的快乐。”对此,我深有体会。

我发现自己总是在不停地提醒别人,无论你是做什么的,无论你掌握的知识有多少,可能都会对别人有用。正如 Lewis Hyde 在《The Gift》一书中的开场白所说的那样:“回馈是在做好事。”

接受同样也是一门艺术:当我们需要别人的建议或者引荐时,我们往往希望一个接触点就可以解决我们的问题。但其实,仅靠这样直接的一步,我们很难得到完美的答案。即便你想要的引荐没有成功,或者是你并没有如愿得到想要的建议,也要对所发生的一切保持接纳,这听上似乎有些超脱世俗,但其实随时准备好迎接美妙的惊喜是一种很棒的品质。但其实你我世俗的那一部分知道,我们在给予的同时,也随时做好了索取的准备。只是,我们的目光要足够长远,不要只看到眼前的结果,也不必因为奔着眼前的好处而来感到内疚,要让自己不停地尝试。

如果你将自己的人脉网络当作是“人情 ATM”,频繁的从中“提款”,那你很快就会处于透支状态,只会让自己每次以失望告终。

维系人脉网的关键之处在于每天都有所行动,在你不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也要付出行动。尽管你们之间并不存在什么契机去保持后续的联系或者是见面,但是通过松散联系方式,你会时不时的让自己出现在老朋友以及新朋友的“眼前”。如果你能这样在你并没有什么需求的时候仍然保持这种习惯性的做法,那你就会开始将自己看作是一名给予者,而不是一味地从人情关系中索取什么。

下面简要举例说明你可以给予别人以及向别人索取的东西:

给予:

  • 更加详细、具体的称赞对方,而不仅仅是通过点赞或者比心的方式

  • 在 LinkedIn 上对他人进行推荐(关于 LinkedIn 为求职者推出的“请求推荐”功能)

  • 提出为对方校改演示文稿或者是文章

接受:

  • 得体地接受称赞(不要对别人给出的称赞不屑一顾)

  • 在别人提出帮助的时候予以配合和支持

  • 你可以从中有所得的、有意义的反馈信息

你可以先尝试一下,开始每天花十分钟的时间让自己形成松散联系习惯。相对于松散联系可能带给你的好处而言,这点付出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即便你没有得到什么即时的好处,由此产生的愉悦的感受也是松散联系对你的回报,无论你是给予者还是接受者,你都会得到一种满足感。以下是我在践行松散联系时的一些做法:

  • 通过早晨的“问好”来进行。每天早晨,我都会查看电子邮件以及新闻提要,这也是我开启一天工作的一个固定的仪式。在这过程中,我会将某些信息和内容分享给那些我很久没有联系过但我认为他们会对此感兴趣的人,并且简单加上几句话:“看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你,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你最近怎样啊?”

  • 随时更新待联系人员清单。许多时候,进行松散联系都是发生在你与他人见面之后。在你与他人进行谈话或者会面之后,你想到了一些人,想对他们传达一些信息,你的脑海中会蹦出想要联系的人员清单。随时将他们添加到你的待联系人员清单之中,然后在完成之后将其从清单中划除,保持这一清单不断更新、不断流动的状态。

  • 通过感恩的表达方式来进行。对于那些会面时气氛愉悦或者是那些你还想进一步了解的人表达类似于感恩、感谢的话语。这就相当于为你们日后的进一步交流播下了一粒美妙的种子。

设置边界来保护自己的时间

虽然现在通讯发达,与他人保持联系要比以前变得更为容易,但这就像是一把双刃剑,缺点在于你可能也要面对一些你并不感兴趣的邀请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设置边界来保护自己的时间就变得十分必要,毕竟保持松散联系的重点在于不能让这样的联系成为一种负担,你承担的责任越多,你保持松散联系或者是后续联系的可能性就越小。

举例说明,经常会有一些刚刚认识的人找我帮忙,约我见面喝咖啡,因为他们想要进入 Google 工作。虽然我也想要帮助他们,但要知道我已经很久不在 Google 工作了,并且在我离开之后已经有近四万新人加入了 Google。我所能给出的已经不是最新的信息了,所以通常我不会去接受这种见面的邀请。取而代之,我会为自己设置这样一个边界:我会发送给他们一份电子邮件,内容包括我对在 Google 工作的大致看法和印象,也许还会提供几篇相关的文章,并真诚地祝愿他们能得偿所愿。

警惕随意、不走心的请求和索取

Wickre 特别提到,在她的这本书出版之后,她听到一些读者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读者本身都乐于帮助别人,但他们反感那些类似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随意、不走心的请求。她针对这一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法:

虽然我非常喜欢帮助别人,但不可避免会有一些人虽然约你见面但只是三句不离他们的本行,而没有什么特定的目标,或者这些人只是想让你或者是你的一些有影响力的朋友为他们说几句好话。如果你已经接受过这样的请求,或者是经常这样做,那你要开始提高警惕,毕竟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宝贵的资产,你的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在面对别人的邀约和请求时,你要做到有所考量和筛选。

真正诚恳的请求帮助可能并不只是笼统地要求见面或者是要求通一个电话,而是会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你会建议我读什么书?哪一次会议对于这个话题讨论的效果最好?除了你之外,还有谁是这方面的专家?”这样一来,可以让你在面对他们的请求时有一个更加具体的方向,从而更加有的放矢,也避免了白费口舌。

另外还有一个建议:在你提出问题之前先做一下功课。如果要向一个你不认识的人提问,并且他们要回答这一问题可能需要先向你解释几个术语,或者是需要先听听你讲一下创业想法之类,那如果你能证明自己预先有所准备可能会事半功倍,得到更为有力的反馈。

#3:利用电子邮件途径来获得引荐、建议和想要的信息

电子邮件是你与他人建立直接联系的一大基石。Wickre 在书中提出,根据她的观察,电子邮件的写作也是一门艺术,或者说背后有其固定公式可循,而依照这些公式可以让你与他人建立更加实际有效的联系。为了更好地揭秘电子邮件的写作艺术,Wickre 深入研究了自己过往的电子邮件存档,找到了自己在寻求他人引荐、请求帮助以及通过 “FYI” 的方式保持松散联系的入门写作模板。

通过有效的引荐建立联系

在一个流畅而有效的人脉网络中,引荐的需求一直都存在。每周,我都会写很多与引荐相关的邮件,并且幸运的是通常我都会得到一个肯定的回答。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模板,你可以用它来看一下对方能否接受你提出的引荐请求:

主题:你好,求引荐

你好,________(只面向被请求者)。上个月能在XYZ会议上见到你我真的很高兴,只是当时只是匆匆见了一面,真希望能够多聊一会。(或者:距离我们上次见面已经过去了太久,我想了解你的近况。)

另外,写这封邮件是想问问你是否愿意同我的朋友_______聊一聊。他是_______(职业或职称),因为他正想去到_______(一个新的职位、新公司、新城市或者是学校),所以需要找人聊聊(见面、邮件、打电话)。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你,因为(你的知识/人脉/其他具体的联系)。我这位朋友_______(很有趣、个性、聪明、热情、适合你的公司……),我想你一定会想同他聊一聊。

如果你觉得可以的话,请给我回复,我会让他与你联系。如果你爱莫能助,或者是现在不是一个好的时机,那我理解。如果是这样的话,有什么其他的人我可以寻求帮助吗?

提前致以诚挚的谢意,我真的十分感激。

这一内容模板主要覆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 开头的几句话重新建立起你与被请求者的联系,并表明自己了解或者想要了解他们近况的心意。这样一来,首先关注到的是你们二人的联系,而不是你接下来要提出的请求。

  • 为了这次引荐的请求提供具体的原因和背景。

  • 对你请求引荐的人进行“担保”。(如果你都不是很了解他,不能对他进行“担保”,那就不要向别人提出这样的引荐请求,免得自己名誉扫地。)

  • 明确说明如果没有对方的首肯,自己不会再对此有所行动,更不会将对方的联系方式透露给想要引荐的人。

  • 想到对方可能拒绝,先给对方一个下台的机会,提出如果对方有觉得更为适合的人可以介绍。

而在得到对方的首肯之后,可以利用接下来的模板介绍双方认识:

主题:介绍[引荐者]和[被引荐者]

抄送:[被引荐者]

你好,(引荐者,也就是被请求者)。

非常感谢你愿意同[被引荐者]联系。正如我在上一封邮件中所说的那样,他现在对_______公司的工作很感兴趣,我告诉他这事找你了解最为合适。对了,同你一样,他也非常喜欢看单人喜剧,相信这样的共同爱好会让你们的对话更有料可谈。

再次表示感谢。

如果有人对你发出这样的请求,或者向你引荐其它什么人,建议你不要拒绝,因为未来的某一时刻,你也会需要对方的帮助。

不做老好人,对请求进行筛选和考量

人情往来往往不仅仅需要你付出这样简单的沟通和交流,不仅仅是将一个人介绍给另一个人。它们通常更为具体,有些时候还有截止日期,甚至还需要你后续进一步跟进,保持关注。这样的请求可能多种多样,例如:

  • 请求参加面试

  • 寻求关于工作或者职位的建议

  • 寻求你对非营利事业(参加活动、捐赠或者帮助他们传播信息)的支持

  • 寻求你对他的支持(例如,提名或者投票)

  • 为客户业务或者是独家活动推荐或者引荐什么人

尽管我们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帮助别人,但有时候要去满足每一个人的请求绝非易事。如果你对此感到纠结,可以参考以下标准来对此进行筛选:

  • 你与被请求者的交情有多深。如果你想到要去找这人帮忙,就感觉胆怯,那在这种情况下,也许你不该去贸然开口,而是应该给出其他的建议。最近我遇到了一位前同事,他想通过我认识一位知名度很高的风险投资家,但这位风险投资家与我只是点头之交。我告诉这位朋友,如果他找()帮忙效果应该会更好,因为他与这位风险投资者更为相熟。

  • 预先对请求进行权衡和考量。你自己要有足够的背景储备去衡量这是否是你不会介意帮忙的合理请求。如果请求方想要通过你与被请求方探讨一下某个领域或者某份工作的相关信息,那你要确保自己掌握了足够的背景信息,而不仅仅是提出“你们两个应该见一面”这样的请求(这样笼统的话可能会让收件人感到恼火)。例如,这样说的效果可能会更好,“Joe 正在寻找一份新工作,他对你们公司处理客户服务的相关方面有些问题想要找你了解一下”或者是“Monique 告诉我说她对你最近进行的关于当地业务数字营销的报道十分感兴趣,想与你进一步讨论一下她的硕士论文。”

  • 确保你的请求给别人留出了合理的时间准备。突然提出请求并且要求即时的答复或结果绝对不会给人留下什么好印象。确保你的请求可以给对方合理的时间,这样索取的意味就不会那么浓,也不会让人感觉粗鲁。

  • 你对这个人是否足够了解?了解到你可以推荐他去做一份工作、进入董事会或者担任其他专业职位的程度?如果达不到这种程度,那建议你坦诚地告知对方,并对此进行解释以表歉意:“我很想帮你,但是我不太了解你的工作情况。”如果你愿意为他提供其他的帮助,可以尝试:“或者我可以这样做:给()一封电子邮件,表明对你一般性的认可,但会指出虽然我对你印象不错,但我并不十分了解你的工作情况。”

  • 对方的请求是否不切实际?或许他们想让你帮忙引荐认识硅谷大佬级别的人物?LinkedIn 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让我们感觉自己离那些精英人物只有一步之遥。但事实绝非如此。以我在Google 工作的年头来看。我想 Eric Schmidt(当时的 Google CEO)如果见到我可能会认识我,但我知道我们绝对达不到朋友的关系,我也绝对不会做出向他请求帮助这样的冒失之举。

  • 对方的请求是否太过,中间隔了好多层关系?可能是一对殷切的父母请求你帮助他们的孩子得到一份实习或者工作机会,或者是你同事的堂兄(你根本就从未见过的人)想见一下你们公司的招聘经理。这种时候我想你只能说,“抱歉,我无能为力。”

如果你接受了对方的请求,那接下来的模板可以供你参考。收信人是一位专业人士,我们每隔几年会见一面,她即将在一场研讨会上发言,而我的一位朋友也计划去参加这一研讨会。

主题:关于 3 月 23 日您在华盛顿参加的研讨会(主题内容表明请求的具体时间)

Helen,不知你最近工作是否很忙,我想出差频率应该还是很高吧!我现在也进入咨询行业了,我喜欢各种不同的主题项目,相信你应该也有同感。

这次写信是因为我的一位好朋友,也是我的前同事 Rebecca Jepson 想在 3 月 23 日华盛顿的那场探讨会上见你一面。她刚刚拿到了分析学的硕士学位,现在正在创建一个全新的测量项目,团队人数达到了250 人。

我可以将她引荐给你吗?如果可以,她非常想在会后能和你聊几分钟。

提前致以谢意。

以上是在有具体议程和活动的前提下,如果没有,可以参考以下五个 FYI 来进行。

此类电子邮件不仅限于单一的目的:你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保持松散联系,可以用它来与某人重新取得联系或者是与刚认识的人实现后续的联络。这种“仅供你参考”(“Just FYI”)邮件的好处在于你们双方都没有什么真正的负担,并且你会收获收件人一段时间的关注,这有助于进一步巩固你们之间的关系。

在这类邮件中,除了添加链接或附件,你所编辑的信息基本都是沿着以下几个方向:这证实了我们之前所讨论的内容;我想知道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看到这些让我想到了你。以下五种类型的“仅供你参考”邮件“供你参考”:

1、你参加了一次面试,但没有最终通过,虽然如此,但你对面试官印象很好,想要与他保持联系,你可以找一篇与之相关的文章发给他。这样一来他会觉得你是一个输得起的人,并且你仍然关注他们公司,关注他们所在的行业。(只是不要再提面试的事)

2、去年你们一同参加过一场会议的人,你可以将今年刚刚发布的会议议程发给他,并询问他今年是否会继续参加。

3、与前同事分享有关以前公司的最新消息和趣闻。前同事这种关系其实非常微妙,你们可能彼此不是十分熟悉,但却存在一种亲密感。通过这样的形式来保持联络,询问他们的近况可以进一步强化你们之间的这种“亲密感”。

4、发送与对方兴趣相关的内容(可能是新闻、活动或者事件),表明你对这段关系的关注。具体的内容则取决于你对他们的了解:他们会出席什么会议,做什么研究,关注什么项目,跟进什么新兴趋势?

5、通过提供相关信息来强化你们刚刚建立起来的联系。如果你刚刚遇到了什么人,你们谈到了移动手机的使用情况,你可以将你看到的相关的新闻报道发送给他,并附上简短的几句话(例如,看到这条新闻让我想到了我们之前的对话。)

接下来的示例是我最近向自动驾驶汽车领域的一位联系人发送的一封“供您参考”类型的邮件内容。在看到一个关于即将举行的自动驾驶汽车主题研讨会的推文之后,我便想到了他。

主题:你听说了这场会议了吗?(主题内容应该具体到你所要讨论的信息,而不能只是简单的问好。)

嗨,Jimmie,最近关于自动驾驶行业的新闻报道颇具娱乐性,你还好吧!刚刚看到关于研讨会的链接,便想到了你。

祝好!

Karen

不要小看这一封简短的邮件,里面的信息量其实很大:

  • “最近关于自动驾驶行业的新闻报道颇具娱乐性”,说明当下关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新闻很多,但其中许多都是负面态度,观点也并不准确。这句话流露的是 Jimmie 关心、慰问的情绪。

  • 如果你在邮件中添加了相关的信息链接,那就无需再进行过多的解释。在这封邮件中,链接内容是决策者即将召开的一场关于自动驾驶汽车问题的研讨会主页网址。注意,是研讨会的官方网站,而不是关于这场研讨会的新闻报道,前者更权威,也更具参考价值。

  • 最后的“祝好”也有我的小心思在,这一句话表明我发送这封邮件给你并不存在什么其他的企图,放心使用我提供的这些信息即可。

 在舒适区内创建人际联系

要想与他人建立真诚的联系和交情,需要的是我们无法从书本上、而是应该从生活中学到的一些东西:同理心、直觉、慷慨、界限分明等,尤其是在工作或者是业务过程中创建人际联系更是如此。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令我十分惊讶,那就是许多人并没有将现实世界的价值观以及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应用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之中。许多人只是将“人脉网络”看作是一个可怕的概念,看作是一种脱离自我的行为,并没有尝试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创建和维护人脉网络。

如果你还没有做好准备去尝试创建这样的人脉网,那我可以给你一个建议:你可以先从之前认识的四、五个人(可能是你在上一家公司喜欢与之共事的前同事;你现在用到了他们的成果或者想法的那些人;或者是与你一起经历了公司大起大落的那些人)开始,与他们重新恢复联系。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一起约着喝个咖啡,一次视频聊天或者是通一个电话。我知道,那些内向性格的人,或者说讨厌“人脉网”概念的每一个人,可能连这些举动都会有排斥心理。但相信我,这样做带给你的好处远远超过了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与人交际才能让我们变得焕发神采,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重新获得赞赏,实现自我的肯定。

原文链接:https://firstround.com/review/how-to-make-connections-that-count-advice-from-a-silicon-valley-veteran-and-introvert/

编译组出品。

+1
4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