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眼】华为鸿蒙系统应该「开源」吗?

孔高敏@36氪江苏·2019-07-03 16:53
“开源”最终的网络“共产主义”,能实现吗?
华为
A轮广东省1987-09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 ICT)
我要联系

最近,“开源”这个词很火。

尤其是360创始人周鸿祎日前在南京创新周·紫金山创新大会上所表示的“建议华为鸿蒙系统开源”这一观点,更是将“开源”这一词从Github与Linux这类业内才熟悉的hot名词领域,拉到了互联网前沿人人都在讨论的热点话题。

一些人无比肯定“开源”的作用,笑谈“Linux终将统治世界”。

另一些人则指责让鸿蒙“开源”是只想着“摘别人辛苦种出来的果实”。

但无论如何,我们如果想要探讨“华为鸿蒙是否应该开源”这个问题,对于如身边的你我他这样的普通人来说,首要任务是得搞清这几个问题:

“开源”究竟是个啥?

“开源”为什么能被周鸿祎称作“原动力”?

“开源”在现在与未来的迫切必要性又是什么?

关于历史:开源的“共产主义”特性

“开源”,open source,意为开放源代码。

将互联网世界里所开发的软件源代码在以“开源社区”为代表的的平台公开,所有人均可以免费获取,并加以修改学习,乃至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新的产品与功能。

“开源精神”,是互联网世界普通“建筑师”们的“共享精神”,也可以说是程序员们与部分互联网公司的“共产主义”。


“开源”其实从来都是个受欢迎的好词。互联网诞生之时,便深具开源的“共产主义”属性,“被寄予民主平等的厚望”,而到今天,基本每个程序员也都会有世界最大开源社区——“GitHub”的账号。

周鸿祎在南京创新周演讲中将“开源”定义为“世界发生巨大改变的原动力,”并将其本质定义为“一种创新机制”其实颇具历史正确性,他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一句来形容“开源机制”也很形象。


我们也可以用简单的社会经济学知识来稍作讨论“开源”的“原动力”性质。

人们常常将程序员戏称为“码农”,他们用一行行代码来“建筑”整个网络世界,然而个人写代码总是如同“工人搬砖”,不仅bug总是如影随形,而且在互联网信息社会发展如此迅速之下,新需求总是不断冒出,工时也总被越压越短,普通个人力量在整个互联网世界面前总是渺小的。

如果彻底遵循每一行代码的纯独立原创性原则,那么耗费的是个人乃至整个企业的大量时间,而“时间”,恰恰又是互联网公司最需要追求的,甚至为了时间不惜把程序员们逼到在github上传996.icu。


那么,我们可以把以个人力量纯独立原创每一行代码的“码农”比作古代的一个木匠,一辆木车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每一步,都由个人完成。

这样的完成步骤,自然是比不上现代化、集约化的整车生产流程,即全球化的零部件采购与专业的生产线加工。这不仅能够保证零部件的优质,也能保证高品控与高速度的产品制造。

换而言之,使用“开源”,能够让普通的开发者以及互联网公司,拥有更快的反应速度与更稳定的产品推出能力。

一名程序员告诉36氪江苏,“如果有时间,我其实很愿意自己一行行敲代码,但公司要的只是最终产品效果以及最快的完成速度,而很多需求功能在Github等开源社区上其实都有很好的开源解决方案,如果我直接使用开源方案来作为基础再构建产品,比我自己敲的代码bug更少、稳定性更高、时间更快,那为什么不用呢?”

在这样的开源机制下,互联网时代的生产资料的自由流通性得到了大大提高,每位程序员与每个互联网企业拥有更公平的机会使用这些“开源共享”性的生产资料,而资本在原始积累阶段所积累的人才、技术等生产力优势将会被缩小,小公司、小企业也会能够获取大企业相对趋同的生产力并且提出自己的完善性建议,参与整个互联网世界的建设进程。

这样的情况下,idea的方案创意价值将被放大,所释放出来的时间也理论上会被用于更多用户领域、新应用领域乃至技术回报性“开源”的创新。

此外,越来越多的人才都将突破企业、地域乃至国家的技术界限,以相对平等的地位,自由贡献自己的技术生产力,让整个行业都更好。

消除差距,自由平等,共同“富裕”,这听起来很“共产主义”。

正如github的slogan是“Built software better,together.”


回到现实,进入21世纪后,世界对于“开源”其实是越来越拥抱的。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微软。

微软曾是“闭源”模式的开创者,在1976年比尔盖茨以一封公开信开始了“License”商业授权模式的“闭源”盈利方式。

“License”模式也带来了大量中小型软件公司的繁荣,同时也结束了早期互联网行业的“共产主义”式开源共享时代。

微软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 “F.U.D战术(fear, uncertainty, and doubt)”来对抗“开源”界。

然而在今天,微软也成为了全球对开源贡献力度最大的公司之一,比如对.net底层框架的全面开源,又比如2018年微软以70亿美元高额收购了Github,尽管多位开发者曾认为微软的收购会是Github收费的开始,但事实证明,Github至今仍将“开源精神”保持得很好。

关于为什么世界与互联网巨头企业都纷纷拥抱了“开源”,并将“开源”列为战略性的发展策略,我们可以从现今最前沿技术领域的支持“开源”的大佬观点,找到部分更具理性的答案。


关于未来:AI与“开源”,站在巨人肩膀上

要谈如今最前沿的技术领域,那么AI必然是最绕不开的话题。因为它不仅与互联网息息相关,更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应用领域深深相融。

而关于“开源”对于AI的重要性,周鸿祎就曾在紫金山创新大会上说道:“中国的AI行业如果没有开源与Linux,至少要倒退五年。”


6月28日下午,氪西莫有幸参加了南京创新周·2019中国人工智能峰会“AI的开源与开放”分论坛上,聆听了小米、华为等多家在AI领域率先布局的科技企业与AI领域的前沿学者们分享了对于AI与开源的看法,试图为大家从真正的互联网大佬口中,寻找“开源”的迫切需要性与未来发展方向。

开源的环境必要性与未来迫切性: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表示:“开源主导了生态链的建设,引领了全球的技术创新,已成长为一种生态竞争模式,巨头已都纷纷入局。”AI从2016年起开始遇冷,全球的创业公司数、投资规模都在下滑,而开源,会是一种AI继续增长的重要动力。

他还说道,“AI不是万能的,是无法取代人类,所以没必要恐惧AI。”原因在于现在的AI“算法上还是黑盒子,调参主要靠运气,算力已经跟不太上。”这些困境,都急需“开源”这种创新机制,来集合全世界开发者的力量来积累更多的数据与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他还在讨论AI在公共安全、算法偏见、责任承担、人权保障等伦理问题时指出,“当一种技术发展到需要讨论伦理问题时,说明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华为基础云服务开源生态总经理蒋晓黎表示,“数据+智能,正在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深刻改变了各行各业。数据已成为一种新能源,而优质能源转变成澎湃动力的过程中,需要释放开源价值,以开放式创新让数据价值具备变现能力。

他列举了数据价值变现所面临的三大挑战:AI算力稀缺、数据供应难、AI开发门槛高,并分别针对挑战介绍了一系列华为的技术解决方案。他还特别提及,“鲲鹏计算平台是一个开放性平台,希望大家能够一起加入,共同解决行业内已出现的AI算力问题。”


何宝宏与华为蒋总都提到了“AI算力问题”,这就不得不解释下“摩尔定律的失效,”以更进一步解释“开源”的迫切必要性。

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在1965年提出了「摩尔定律」,意指“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量每隔 18 至 24 个月就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而研究发现,“摩尔定律过去是每 5 年增长 10 倍,每 10 年增长 100 倍。而如今,摩尔定律每年只能增长几个百分点,每 10 年可能只有 2 倍。因此,摩尔定律结束了。”

“摩尔定律的失效”(来源:华尔街日报)

这就带来了大佬们口中的“算力跟不上”,“AI”人工智能作为最前沿的科技领域,想要单纯依靠旧的技术生产资料自然增长与单个企业有限的数据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开源”或许是个很好的方式。

众所周知,数据资源是最宝贵的,不少互联网龙头企业都将数据视作自己的竞争优势。而在AI领域,连华为都因为“算力不足”构建鲲鹏计算平台,希望通过“开源”式的方案来寻找解决的可能性。

这足以说明“开源”在现在与未来,面对人类日益增长的技术“野心”与技术定律等瓶颈的矛盾,已成为时代性的必然选择。

开源的企业战略性与行业选择性:

关于“开源”对于企业的意义,小米也是一个极度优秀的案例。

小米副总裁、技术委员会主席崔宝秋在大会上表示,“小米将以手机➕AIOT为双引擎,在未来五年在AIOT领域投入100亿人民币,将手机的开源模式复制到其他生态链企业。”他提及,“小米的AIOT系统接入设备约2000种,合作伙伴超1300家,除手机电脑以外的设备达1.71亿台。未来,手机会退化成AIOT中其中一个设备。”

关于开源,崔宝秋说道,“小米自7年前就开始推广开源,开源是小米工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要做到开源,最重要的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同时,要为巨人指方向。”


崔宝秋还说道,“对小米自身来说,开源也能赢得话语权与投票权,让小米能在软件开发维护成本上达到最优。

我们可以发现,“性价比”依旧是小米的重要优势之一,而“用户为本”也始终是小米的发展方向。

而在以最大的精力放在用户端时,利用好“开源”,并通过技术在用户领域的多方面应用所发现的种种问题,做到与用户的强连接来反馈与完善整个开源系统,会是小米在开源领域“性价比极高”的价值所在。


而“开源”在整个行业选择上的必要性,正如最后由小米、华为、Tesra超算、OneFlow、YC中国共同参与的圆桌论坛中主持人LINUX基金会亚太区总监杨轩所说,“开源的目的是让我们的行业更强,因为杀死企业的可能不是同行,而是来自跨行业的降维打击。”

华为鸿蒙系统应该开源吗?

我们已经通过上文较长的篇幅证明了“开源”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发展必要性,那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华为鸿蒙系统应该开源吗?”

要探讨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一些概念性的区别,以及“开源”在现在所面临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首先,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开源”系统是拥有“知识产权”或者说“版权”的,开源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免费。

“开源”系统也可以拥有“License”(授权协议),在协议之外的部分是可以收费的。此外,谷歌在安卓系统上也可以通过软硬件底层、应用层到云服务等多环节向他们的客户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而盈利。

但无法否认的是,“开源”软件的盈利能力至少在短期内是不如“闭源”软件的。

这可以说是与“知识产权”绝对垄断性的差别。

苹果ios系统作为标准的“闭源”软件,在近期就被开发者们告上了法庭。

“第一点,苹果每年向开发者收取99美元年费,只有这样,开发者才能在App Store出售自己的App;第二点,苹果从每次交易中要抽取30%的分成;第三点,苹果对开发者定价进行限制。”苹果系统的盈利能力从中可见一般。

如果拥有一款绝对性的“闭源”软件,且能通过此系统达到一定程度内的市场垄断,那么容易造成企业较高的定价自由权,而最终为偏高的利润买单的,必然会是开发者与消费者。

这可能就是以360创始人周鸿祎为代表的“建议华为鸿蒙系统开源”一派,所关注甚至担忧的重点之一。


较多人承认的是,“开源”会让企业丧失一定程度的盈利能力,无论是从垄断地位的丧失,还是从市场竞争加大的角度。

但“开源”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在全世界开发者参与下的自身软件系统更快速更全面的完善,二是开源对软件系统的推广与宣传拥有相当大的助力。

有人以“你是选择出一本能卖一百万册的书,还是选择像孔子的论语那样无版权却大范围传播乃至流芳百世?”这样的问题,来类比“是否选择开源”。

这句话对于开源的传播目的描述的很形象,但论证过程其实有欠妥当。

因为书的知识产权是有期限的,“在作者逝世后的50年便成为公版书”,而决定书本最终能否流芳百世的,是书籍本身的质量与内部思想的重量,毕竟这个世界对于优秀的思想与承载思想的书本,从来不缺付费者。


所以,盈利能力不是重点,比盈利更重要的是生存与发展。

也就是说,你的系统是否足够优秀?足够有影响力?能确保能活下来并且活的很好?

毕竟用户习惯只看系统产品好不好用,从不看过程,或者说大部分人真的也看不懂过程。

36氪江苏所采访到的一位手机爱好者评价,“华为鸿蒙要不要开源,要看华为的自信程度了。如果鸿蒙系统足够好用,也靠自己就能短时间内赶上ios和安卓,那开源也没有必要性,但这样的开发难度真的会比较大,即便华为在技术方面的投入一直是国内企业的翘楚。”


不过,在市场占有率上,华为如果想要做成苹果ios系统的“闭源”式,条件几近成熟。

余承东曾在今年1月的华为HILINK生态大会上称,目前中国售出3部手机中,就有1部是来自华为,目前华为在中国中高端手机的市占率为34%,希望年底可达50%。”

而在第一季度的报告中,“华为智能机在中端市场份额已经超过苹果,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售价在600-800美元价格区间,华为已经成为绝对的王者,其市场份额达到了48%,远远超过了苹果的37%,而且两者的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


此外,据俄媒报道称5月份,华为手机占据28.5%俄罗斯市场份额,仅此于三星的34.2%。而在2019年第一季度欧洲手机市场上,三星手机占比达29.47%,华为手机占比25.39%,同比增长66.13%。


此外,我们也需要关注到目前“开源”市场上所存在的一些不那么理想的现实。

第一,“造轮子的人少,用轮子的人多。”

对开源社区做出较多贡献的是少数人,特别是中国在国际上的“开源”贡献现状其实不容乐观。

根据《GitHub全球 Developers, Organizations and Repositories排行榜》,我们可以发现:

阿里排名组织排行榜第6

在GitHub贡献排行榜上,个人top10没有中国人的身影;组织top10里仅有阿里巴巴排名第6。

bilibili所开发的安卓ijkplayer排行第9

安卓系统贡献榜上bilibili仅有上榜。而放大到贡献榜top100来说,能上榜的中国企业与个人,仍旧只在个位数。

第二,“开源”安全性尚待商榷。

从常理看来,当任何人都能获取“开源”软件的源代码时,自然更容易分析出系统中的漏洞,遭到更多的系统攻击。

虽然也有观点认为,当系统开源时,也会有更多的开发者齐力去弥补漏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有那么多的志愿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协助完善鸿蒙系统,依然是不可预测的。

第三,“开源”的企业维护成本是相当之高的。

譬如,绝大多数的企业开源者,都很难分出精力去回复Github上开发者们的问题,以及对bug进行定期修补维护。在这点上,有知乎网友评价,在国际开源社区上,阿里仅仅是做到了“及格线”,而其他大多数国内互联网企业都是不合格。


当然,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并不是得拒绝“开源”。

我们有足够多的理由去拥抱“开源”,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就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需要一步步去解决问题的。

但需要明确的是,开源的“开放共享”并不是坐等“免费成果”,自主创新更与“开源”并不矛盾。

“开源”是一种集体式的集合创新,而在集体中,拥有健康的“开源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拥抱“开源”,最直接的步伐,就是从自我做起,改善现有的“开源”环境,让中国拿到“开源”世界的话语权。

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华为鸿蒙是否应该开源”这个问题上,对于自主创新的技术成果拥有者,是拥有“开源”与否的选择权的,这项选择权也该被致以最大的尊重。

无论如何,“华为鸿蒙是否应该开源”能成为热议焦点,这都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这证明互联网与我们距离更近的,不仅是范冰冰李晨分手、宋仲基宋慧乔离婚这类的明星娱乐分分合合,不仅是干垃圾湿垃圾和垃圾分类时的惆怅,也有互联网世界的基础架构性与理论精神性话题。

而曾经高不可攀的互联网技术,也会越来越成为一项属于“大众”的事物。

毕竟,被周鸿祎在演讲中致以高度评价的“Linux”,也少不了每一个开发者的付出。

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的技术贡献,追根究底都是无数位个人的贡献而凝结而成的。

所以,至少在开源领域,我们最需要致敬的,不是Linux,不是Github,不是google,也不是微软,而最应该:

致敬每一个具有“开源精神”的伟大程序员。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报道的项目

华为
我要联系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 ICT)

下一篇

芯片制造、健康医疗成为项目“关键词”;居高不下的创新活力指数,构筑起人才“强磁场”;包容开放,让这里成为对接全球科技资源的“百脑汇”。

2019-07-03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