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

36氪江苏的朋友们·2019-07-31 20:31
如何高效率挖掘丰富科教资源,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是南京亟待解决的难题
新动
未融资北京市2015-03
智能手机广告平台
我要联系

编者按,本文来自《南京日报》,36氪授权转载,作者 张为付 胡雅蓓

近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在全市镇街党(工)委书记政治能力建设专题培训班开班式上,对标新发展理念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连问“十个为什么”。其中,在创新发展方面提出两问:一是为什么南京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产业竞争优势?二是为什么我们软件信息产业规模在全国领先,却没有涌现华为这样的本土龙头企业?对这两个问题的认真研究和思考,对于南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何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

南京高校院所云集,坐拥南京大学等53所高校,水利科学院等600余家科研机构,是科技、教育、人才、文化等创新要素的富集区。但科教优势不等于创新优势,南京在创新型企业数量、科技投入来源、科研成果转化、高新园区建设等方面与北京、深圳、广州等城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差距,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竞争压力。因此,如何高效率挖掘丰富科教资源,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是南京亟待解决的难题。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构建“市场—制度—文化”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形成市场导向推进创新、制度供给保障创新、文化弘扬支持创新的创新生态系统。

完善创新市场环境

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创新对市场的依赖得到广泛认同,加快实施创新型战略,关键要集中精力培育市场化创新力量。相对而言,南京创新工作在理念上、着力点上、成果转化等各个方面难以与市场需求全面接轨,市场力量对创新创业的参与度不够,创新规律和市场规律未能有机结合,行政导向、行政手段运用较多,导致创新发展不够活跃。在对南京创新工作的整体构想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让市场选择创新的方向和路径,发挥市场对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将蕴涵在南京科教资源中的创新能量、创富热情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形成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创新环境,进一步简化市场准入手续,推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公平竞争;注重科技市场的发展,培育科技中介主体,完善创新成果孵化平台,充分引导科技成果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转化;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研创新的作用,大力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通过“市场化+资本化”的方式进一步引导民营资本参与高新园区建设,积极探索高新园区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

优化创新制度供给

制度作为约束谋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体行为的社会博弈规则,是决定各种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要素。南京在创新制度供给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政策同质,从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出发的特色化政策较少;二是制度供给落后,随着科技进步、市场需求等变化进行制度创新的速度缓慢。当前,亟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完善创新的制度保证。南京下一步应该立足本地要素禀赋优势,遵循“分类管理、精准施策”的原则,科学遴选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提高创新政策的差别化程度,进一步挖掘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的深度和精度,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广大党员干部、政府工作人员等进行制度创新,对成功的制度创新进行奖励。同时容许各级政府进行“试错性”的制度尝试,为干部大胆创新探索撑腰鼓劲。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变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监管模式,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推进权力“瘦身”,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实现制度层面最大限度的松绑。紧紧围绕“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最严格城市”思路,聚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引导企业由重视品牌争创向更加重视品牌质量转变,使创新活动在南京得到依法保护。

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古都文化中“重文轻商、重官轻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取向依然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多年轻人热衷于考公务员、到名企国企就业,将创新创业看作是就业升学无门时不得不做的选择。这样的文化氛围是制约南京科教优势转化的重要文化瓶颈。创新文化是创新的精气神,是培育创新理念、培养创新人才、催生创新成果的土壤。建设创新文化,首先要树立与创新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通过推动创新项目、创新竞赛等线下推介,创新现代网络、媒体平台等线上推介,多媒介协同大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弘扬崇尚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建设创新文化,重点要整合创新教育体系,推进创新教育的延伸与前置。创新教育不仅要进高校课堂,更要深度融入高校课程体系,成为高校学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建设创新文化,还要正视创新失败问题。创新创业企业的高成长和高风险是相伴相生的,初创企业失败率高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秉持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的包容态度,解决创新群体的后顾之忧,营造敢于承担创新风险,不惧失败的宽松氛围。

如何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主导产业发展?

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南京重新高举制造业大旗,聚力培育“4+4+1”主导产业。作为首个“中国软件名城”,南京软件业规模在全国领先,即将迈过5000亿元规模门槛,拥有齐备的产业门类和丰富的人才资源,但面向未来审视自身,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是南京产业发展不可忽视的短板。培育能带动主导产业发展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比较关键的主体和要素,是龙头企业和企业家精神。

强化创新龙头企业引领

全球制造业创新正在由单个企业独立创新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转变。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不仅强化了企业在创新系统中的主体作用,更凸显了行业内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据统计,每年全球发明的新技术与新工艺中,70%以上来自于世界500强企业。由龙头企业主动发起,培育大中小企业共存,政产学研积极参与的“1+N”创新生态系统,有利于形成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的创新共同体,对于实现产业共创共享共赢的局面至关重要。因此,围绕南京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一批创新发展能力强、对产业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在科技奖励、科技平台建设、科技项目、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上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支持其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方面率先实现突破,着力培育形成一批行业引领能力强、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顶天立地”的领军型企业,打造全市产业地标。

弘扬新时代苏商精神

发展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企业家提供了广阔舞台,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面临市场需求结构、生产条件、资源环境等内外部的不确定性,以及税费负担、人工成本、融资成本等因素的困扰,部分企业家实业精神和创新创业意愿减弱,企业投资信心不足。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南京需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倡导和弘扬新时代苏商“厚德、崇文、实业、创新”的精神气质。“厚德”要求企业家将国家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放在首位,担当为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的使命;“崇文”要求企业家汲取多元文化、坚持开放兼容的理念,培养勤思善学、睿智敏行的文化品格;“实业”要求企业家秉承坚守实业、发展实体经济不松劲的积极态度,形成稳健务实、追求卓越的鲜明特质;“创新”要求企业家始终坚持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模式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活动,展现善于创新、敢为天下先、敢于承担风险的品质。形成全社会尊重、关心企业家的氛围,营造适宜企业家健康成长的环境,加快在南京培育一批有情怀、有学识、有坚守、有魄力的新时代企业家,积极发挥他们在南京经济争先发展、领先发展、率先发展中的主力作用。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报道的项目

新动
我要联系
智能手机广告平台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