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方神犬到绿色金条,炒鞋的结局早已注定

互联网圈内事·2019-09-04 20:38
炒作本身的结局只有一种,就是一地鸡毛,包括炒鞋。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百略网”(ID:wwwbailve),作者商陆,36氪经授权发布。

1963年,美国探险家毕索普从喜马拉雅山带走了一只纯黑色的藏獒。一睹藏獒风采的美国人民给他起了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神犬”的别名,对它的推崇可见一斑,藏獒的身价也被炒了起来。

但藏獒迎来真正的“高光时刻”,是在二十年后。

1、东方神犬

1983年台湾知名演员张佩华从美国买了一只名叫乔克的藏獒,花了120万新台币,这可是他一部戏的片酬,在台湾能买一栋楼了。

这只是演员张佩华的一小步,却是藏獒的一大步。

有了张佩华背书,再加上价格不菲,藏獒很快就在台湾成了“明星”。但当时只能从美国买,光是运输成本就不低,于是藏獒的价格一路向上。到了80年代末,一只幼犬能卖到20万到30万台币,种犬的配种费也高达20万台币。

1985年,几个福建商人拿着“西藏獒犬”的照片,到河南省巩义市找到王占奎,希望他能帮忙找几只藏獒。王占奎就是日后名满神州的“藏獒之父”。

“我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狗,记下了地址就让他们走了。后来是供销社主任告诉我,巩义有个劳改犯刚从西北回来,带的那条狗也许是藏獒。”王占奎闻讯去找,看到一只从未见过的大狗,正拖着个磨盘在院子里疯跑,力气极大。他赶紧拍下照片给福建商人发过去,对方告诉他“这就是藏獒”。

1989年春天,王占奎带着跟台湾人签好的合同,第一次进了位于甘肃玛曲县的藏区。

“巩义有人躲计划生育时去过玛曲,说当地狗都很大,我们就去了。”王占奎从兰州到玛曲县走了两天,玛曲的海拔接近4000米,当天晚上几个人就头疼得睡不着觉,当时连这是高原反应都不知道。

十几年后,你随便进一家獒园,老板都要跟你讲一遍当初进藏区收獒的革命历史,各种神奇,各种辛苦,很多真真假假的故事,都是从王占奎这批先行者的叙述中衍生出来的。

王占奎发现“藏民觉得用卖狗的钱买吃的,就跟吃老祖宗的肉一样,会丢八辈子的人。就算他们愿意把狗给我,也只能靠换。”王占奎在县上买了收音机、电灯泡等,花了45天时间,跟牧民换了23只藏獒。

但是王占奎并没有立即出手藏獒,不是他不想,而是当时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发布了严格的养犬管理办法,养犬热在全国范围内严重消退,来买狗的人越来越少。王占奎主动找到媒体,讲述了以西藏、东方神犬、惊险坎坷的为关键词的寻獒故事。

1998年9月4日,大河报发表《千里寻藏獒,中原听咆哮》,把本来只是为了赚钱而走进西藏的王占奎,称为中国抢救保护藏獒第一人。

“神秘的东方神犬、台湾明星高价购买、一只藏獒抵两只雪豹”文章很快被《西宁晚报》《拉萨晚报》《海峡都市报》《春城晚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转载。

1999 年,一条2个月大的幼年藏獒,在国内价格最高达 5 万元,成年藏獒最高已经可以卖到20万元。那年北京天通苑的房子,1平米才1000多。

当时的上海有句流行语:买栋房子、找个老婆、生个儿子、买辆车子、养条藏獒。这话正代表了这一时期,人人想从藏獒身上捞笔金的财富梦想。

然而这其中最著名的故事,主角却不是“神犬保护神”王占奎。2003年,前中国田径教练马俊仁出任中国藏獒俱乐部的主席。

马俊仁进军獒圈后给藏獒插上了民族主义的翅膀,“我养藏獒,不是因为缺钱,是因为世界犬业中中国没地位,而藏獒数来数去该是最好的犬;只要下功夫弄,咱们一定能拿世界冠军。我们国家方方面面都不能让人看不起;以后出口藏獒,我还要为国家赚外汇。”

就这样藏獒的身价,在马俊仁的民族主义口号推上了新高峰,3年后,马俊仁在央视的节目上为藏獒开出了至今最高的价格:他声称一名韩国神父看中了自家的“小王子”,要花2000万元人民币买走,马俊仁还价4000万元。最后,韩国人只好花180万,把“小王子”的儿子“小小王子”买走了。

没想到的是在他们眼里理所应当的2000万、3000万,成了藏獒身价的天花板,从来没有哪只藏獒卖出过这个价。

2015年,狗贩子们发现藏獒真的卖不出去了,连王占奎的獒园都极少有人买獒。然而击破狗贩子们最后心理防线的不是卖家少,而是一个又一个扎心的新闻。

“百万身价藏獒成火锅食”,“2013年6月,一个月内全国发生了6起藏獒咬人事件”…….

这之后,那些原价百万的藏獒,变成了烫手山芋,一万、两万甚至几千块挥泪大甩卖,幼犬几百块,甚至白送比比皆是。

2017年,北京青年报发表《藏獒经济崩盘,高原上万流浪狗“成灾”》一文。一个人口只有17万的青海果洛州,却有1.4万多条流浪狗,大部分都是藏獒。

2、绿色金条

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将君子兰作为国礼送给满清末代皇帝溥仪,君子兰因此进入中国。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期,君子兰开始从长春等地逐渐向全国普及。

1982年,长春提出发展“窗台经济”,号召市民养君子兰。两年后,长春市通过《关于君子兰花为长春市市花的决定》,君子兰正式成为市花。

从此之后,“市花”君子兰的身价一路上涨,养兰人李健回忆,“端一盆君子兰,不用走完整条街,买家给出的价格就能涨三次。”

到了84年,长春市政府为了让市民脱贫致富,号召每家每户都种三、四颗君子兰,当时长春市家家户户都以种君子兰为荣。

比政府更野的是民间交易,其中卖出天价的不在少数。

1985年初,长春一王姓养花大户将一盆君子兰卖给了哈尔滨客户,价格是14万元,创造了君子兰交易之最。而当时长春的房价是每平米280元,用一株君子兰换一套房的说法绝不夸张。

据长春市君子兰产业办公室资料显示,按当时伦敦金融市场的黄金价格,14万元可买40多两黄金。有人算过,一株君子兰顶多不过二、三十片叶子,1两黄金可塑成17.5平方米的金片,按此可制成几十盆“金花”。君子兰也得了个“绿色金条”的称号。

“绿色金条”的疯狂始于长春却不止于长春。

歌唱家王洁实、谢莉斯为君子兰一展歌喉;画家范曾为君子兰作画;作家万忆萱为君子兰写诗;书法家启功为君子兰题字;侯宝林为君子兰说相声……

这其中最著名的跟郭凤仪有关,1985年1月,一位来长春的香港客商提出,用一辆最豪华的皇冠轿车,跟他换一盆最好的君子兰“凤冠”,却被当时还是花卉公司总经理的郭凤仪给拒绝了。郭凤仪回忆,“一是我不知道这盆‘凤冠’究竟值多少钱;二是当时脑子里还有阶层观念,认为香港客商是资产阶 级,不想让这盆花到他们手里。”

历史总爱跟人开玩笑,拒绝香港客商的郭凤仪,心中想着阶层差别。可他没想到,1985年下半年风云突变,“凤冠”不仅贬值了,郭本人作为新兴资产阶 级代表人物,亦被有关部门审查。

1985年6月,吉林某省级报刊在该报6月1日、7日、13日的头版刊发了三篇社评:《奇高的君子兰花价能维持多久》、《再谈奇高的君子兰花价能维持多久》、《不能靠挖国家墙脚来哄抬君子兰花价》。

这三篇社评,矛头直指人们购买君子兰的动机,以及君子兰交易所衍生的腐败现象和治安问题。由此得出结论:奇高的君子兰花价应当平抑下来。

1985年6月10日,更高级别的《人民日报》,在二版显要位置刊发《“君子兰”为什么风靡长春?》,文中将“君子兰交易”称为“虚业”,并提出“四化建设要我们多干实事”。

长春市政府随即采取行政手段抑制超高的花价,君子兰花价贬值约100倍,史称“君子兰事件”。

2008年10月,那个曾经成功“抄底”的郭凤仪已经68岁了,他坐在自家的养花大棚里,目光始终不离盆中的君子兰,“整天就是这么看,40年都不腻。”

3、结语

炒藏獒、炒君子兰、炒股、炒楼、炒币,似乎每一代人都会有自己的炒作回忆,现在00后开始炒鞋了。

“4天暴涨900%”“华裔小伙靠炒鞋年入百万”等传奇故事不断传出。更诞生了“炒鞋”三大指数:AJ指数、耐克指数和阿迪达斯指数。

Jordan 4 Laser 全世界限量 4 双,20 万人民币入手,出售价格高达 50 万,利润高达 150%;Undefeated Air Jordan 4 当年发售 72 双,3 万入手 9 万出手,利润为 200%,目前市值为 15-16 万……

一些圈内人士认为,“最近球鞋价格一飞冲天,肯定有资本在操作,像我这样热爱球鞋的人,这个时间点确实不适合入手。而球鞋交易平台上非常活跃的人,大多都是想赚差价的,他们把鞋价人为推高,最后找人接盘,谁收割谁还不一定。”

曾经的“东方神犬”成了流浪狗,“市花”君子兰被毫不留情的扔进垃圾堆,如今身价成倍暴涨的鞋子,又会如何?

投机就像山岳一般古老。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那些毫无价值根基,纯靠他人接力下一棒的炒作盛事终会变成一地鸡毛,这一次的炒鞋也不会例外。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互联网圈内事,呈现最新热门有料内容,犀利点评IT八卦事件。

提及的项目

查看项目库

下一篇

GrabFood 重点发展印尼市场,在雅加达设立总部;越南风投 VinaCapital Ventures 领投越南社交电商平台 Ecomobi ;携程宣布完成与 Naspers 换股:孙洁等三位高管加入 MakeMyTrip 董事会

2019-09-04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