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成都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36氪四川的朋友们·2019-12-04 11:38
截至目前,累计吸引超过32万本科及以上学历青年人才落户。
比星咖啡
A+轮福建省2022-01
一句话简介
我要联系

编者按:本文来自《成都日报》,记者:柴剑峰 龙磊,36氪经授权转发。

图片来源:锐景创意提供

成都市大力实施人才工作品牌化战略,着力打造 “蓉漂”人才工作品牌,以“蓉漂”冠名重大人才工程、重大人才活动和服务载体,形成六大拳头产品——“蓉漂计划”“成都蓉漂人才发展学院”“蓉漂人才荟”“蓉漂人才日”“蓉漂青年人才驿站”“蓉城人才绿卡”,以及“蓉漂+”系列衍生产品,极大提升了成都人才工作的显示度和城市影响力。

《中国城市引才表现大数据分析报告》调研显示,凭借着不可预知的多样性,超大城市吸引人才、建立规模具有天然优势。从数据分析来看,1000万+城市的人才保留情况最好,流失率仅为14%。成都人才工作正在迈入新的阶段,上接城市战略、下接企业需求,构建更具竞争力、更加精准专业的政策体系,聚焦“5+5+1”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功能区建设,为成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2017年7月,成都出台了历年来含金量最高、惠及面最广、支持力度最大、针对性最强的“成都人才新政12条”,提出了“先落户后就业”、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发放蓉城人才绿卡等12条具体措施,政策出台后迅速在全国掀起了“引爆”效应。截至目前,累计吸引超过32万本科及以上学历青年人才落户。从行业结构看,根据猎聘网统计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成都市中高端人才分布占比最高的行业是房地产类,达21.43%,电子信息类、汽车制造类、制药医疗类分别占比7.03%、7%、5.53%。

11月29日,在中国年度最佳雇主颁奖盛典上,“2019中国年度最佳雇主最佳引才城市”榜单揭晓,成都市、宁波市、青岛市、无锡市荣耀上榜。这些城市在人才竞争中成绩亮眼,不仅引得来,还能留得住,人才质量持续提升。“2019中国年度最佳雇主最佳引才城市”奖项,由智联招聘联合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发起,旨在通过专业科学的调查和评选,从“雇主”角度观察城市在人才吸引、保留和发展中的表现,从人才的流动和活力角度去衡量城市品牌的影响力。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人才在国家竞争和区域竞争中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城市是人口高度集聚区,具有高人力资本的人才则是城市发展的潜力和动力,人才的多寡与优劣决定了城市的地位与品质,而人才能力与作用发挥也依附于城市空间,抑或是网络空间。有专家指出,人才工作重点短期看项目、中期看政策、长期看环境。人才环境是一个城市为满足人才资源实现生存、发展与自我实现目的所提供的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总和。为此,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首先需要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汇聚人才资源,通过优质的人力资本积累与开发来支撑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成都人才环境竞争力趋势向好

近年来,成都在人才环境营造上不断创新、不断加强,人才环境竞争力趋势向好。总体来看,仅次于北、上、广、深4座超一线城市,与天津、武汉、南京、重庆、杭州、西安6座中心城市同处一个梯队,并优于其他中心城市

随着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运用,人才工作场景、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人才发展环境被重新塑造,其作用必须重新认识。人才环境不再仅仅是人才竞争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人才竞争力最为核心和基础的关键支撑,直接嵌入人才竞争力全方面、各过程。城市人才环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才培育、人才流动及人才效能,并进一步影响人才资源对城市科技教育发展、经济社会建设及文化内涵积淀等多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人才环境竞争力就是城市人才竞争力,可以从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成长环境、开放包容环境和生活人居环境四个方面加以认识。

近年来,成都在人才环境营造上不断创新、不断加强,人才环境竞争力趋势向好。总体来看,仅次于北、上、广、深4座超一线城市,与天津、武汉、南京、重庆、杭州、西安6座中心城市同处一个梯队,并优于其他中心城市。其中,成都经济发展环境与生活人居环境较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城市的迅猛发展、经济体量的不断扩大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2018年,成都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5+5+1”现代产业体系,新增新经济企业4.1万户,培育独角兽企业4家,新经济活力居全国城市前列,地区GDP超1.5万亿元,高居全国第8位;同时,成都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努力打造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持续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不仅如此,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攻坚计划,强化设施配套,生活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连续10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着力打造“蓉漂”品牌,通过人才驿站、人才绿卡、人才培训学院、超级实习生等具体项目,引领人才竞争新风尚。2018年,成都新建“双创”载体36家共51万m2,开展菁蓉汇品牌系列活动168场,深入落实“人才新政12条”,成为全国双创活跃、年轻人向往的热土。

当然,成都人才成长环境与开放包容环境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前者源于科教投入不够,可能导致人才流失、人才引进困难及人才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2018年,成都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超过20%,R&D经费投入强度不足3%,列全国同类大型城市中下游。2018年,成都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仅为9.6%,远低于深圳的65.1%,也低于同一档的苏州、天津、杭州和武汉,不过,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天府国际机场的建成及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成都在开放包容环境上会有所提升。这表明,内陆城市在人才环境建设上面临大致相同的境遇,其制度安排存在同质性也在所难免,但这很可能导致各大内陆城市在人才竞争中难以体现自身优势,或许反而会成为制约其提升人才吸引力的障碍。

成都要形成人才吸引的长效机制

如何长期有效地促进城市发展、带动周边进步,重点在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人才吸引的长效机制,提升成都人才制度竞争力,并转化形成科学、高效的人才治理路径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面对百年不遇之大变局,成都肩负更大责任和使命。如何长期有效地促进城市发展、带动周边地区,重点在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人才吸引的长效机制,提升成都人才制度竞争力,并转化形成科学、高效的人才治理路径。按照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成都应坚持目标导向,实施短板管理。

创新充满活力的新兴经济环境。优化人才环境的前提在于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环境,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开放度。成都于2017年率先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统筹新经济发展,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释放新经济集聚发展效应,创新各类人才从业新路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生活服务业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美团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生活服务业新职业人群报告》显示,成都新职业从业者人数位居全国第3,吸附一大批新兴职业人才正是成都强力推动新经济发展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成都需重视新兴就业形态对人才,特别是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重点打造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物流业等产业体系以及跨境贸易。大力推动人工智能、5G、8K、物联网产业,支撑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技术、资本及信息等要素供给,支撑人才与产业协同,提升生产效率。做大做强新经济总量,做优新经济结构,为人才创新、创造和创业打造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

构建良好高效的工作成长环境。优化人才环境的根本在于建设良好的工作成长环境,创新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抓好“双创”,切实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全面提升人才培育的城市功能品质。继续加大财政教育支出,关注与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加强对布局在成都的2个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6个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36个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投入,持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为成都发展提供足够的后备人才保障。积极引导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人才双向流动,提升企业对高水平人才的集聚能力。提升现有科研基地的能力,引导有条件的科研基地向功能型平台升级,打造创新合作网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高校职务发明产权归属和激励分配政策,鼓励发明专利和有效发明专利保持15%、20%以上的增长,技术合同成交额应率先赶超西安。提升人才利用效率,不仅要在空间上吸纳人才,同时还需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分享人才资源,做到人尽其才。

建设兼容并蓄的城市开放环境。优化人才环境的基础在于开放包容的城市环境,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拓展成都的全球朋友圈,全面提升成都城市能级水平,增强对人才资源的吸附力。成都被评为“2018中国国际营商环境标杆城市”,需进一步坚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通过营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特别是优质人才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与发展软实力。加快建设国际友好往来门户城市,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充分发挥17家驻蓉领事机构、20个“海外成都”工作站、285家世界500强企业、93个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的集聚优势,不断深化双向开放合作。推进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加快环成都经济圈7市一体化发展、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强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的交流合作。同时,以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依托,集聚产业、培育市场、孵化企业、聚焦人才,打造多元化、多层次、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到2020年努力孵化并培育3-5家全国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园区实现营业收入超300亿元,从业人员超3万人,为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发展提供坚实的服务保障。

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活人居环境。优化拓展城市空间,提升成都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优化城市生活人居环境,培育人才落地生根的土壤。健全医疗、教育、体育等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图书馆数量、质量,加快、加密城市交通供给,控制成都市房价水平,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涵养自然生态格局,做好顶层设计,按照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的时序要求,一锤接着一锤敲,保证生态廊道及生态绿道深入城市核心区域,稳步扩大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设网络化、多中心、生态型的城市发展大格局。延续城市文脉,传承成都故事和民风民俗,构建多样、多彩的历史文化空间。全面营造舒适生活人居环境,促进人、城、境、业的高度和谐。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报道的项目

比星咖啡
我要联系
一句话简介

下一篇

计划到2022年,全县纺织产业规模达到10万吨化纤、200万锭纱锭、3000台织布机,纺织产业年产值突破100亿元,解决就业1万人,实现利税8亿元。

2019-12-04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