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好读 | 《自私的基因》:既然基因生来自私,“善良”会被淘汰吗?

36氪的朋友们·2019-01-04 19:23
自私无需被谴责,毕竟基因本性如此

好书何必久读,十分钟精准拆解,带你读懂一本好书。今天我们要推荐的这本书是来自于中信出版社的《自私的基因》,作者是英国著名演化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和科普作家,里查德·道金斯。

在这本四十多年前出版的科普作品中,虽然有些曾经石破天惊一样的观念,如今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常识,但除此之外,书中还有一些常看常新的见解,即使在如今也值得我们一再揣摩,下面,就和我们一起,走进和人类高度相似的,基因的世界吧。

在2019年之始,我们总是免不了再回顾一下已经过去的2018 。2018有很多值得纪念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第三年,但是前几天,人口计生专家何亚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鼓励二胎的政策进行的并不理想,预计的婴儿潮并没有到来,与去年相比,新生儿降生的数据还要再下降100万到200万,整体跌破1500万。

有媒体危言耸听的报道,说这是严重的误判,说中国人口岌岌可危,矛头甚至指向了几十年前施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指责是当时的政府没能做好预判,才造成今天的后果。的确,新生儿数量的缩减,会给未来几十年的经济造成严重的打击,但是因为这样的后果,就去谴责当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显得过于短视,在这本书里,作者就为我们阐述了,即使在广阔的大自然中,计划生育也有它实施的必要性。

虽然戴维·拉克从未用过“自私的基因”这一名称,但他却是计划生育的自私基因理论的主要创始人,是一位伟大的生态学家。他曾对野生鸟类窝卵数进行过专门研究,但他的学说和结论却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

每一物种的鸟往往都有典型的窝卵数,例如,大山雀一般每次孵6只卵,但有时候也可能生12只。我们有理由设想,雌鸟产蛋孵卵的数目像其他特性一样,至少是部分受遗传的控制,这就是说,可能存在使雌鸟产6只蛋的基因,也可能存在使它们产更多卵的等位基因。

现在,自私基因的理论要求我们去探究,这些基因中究竟哪一种会在基因库中越来越多。表面上看,使雌鸟产12只蛋的基因毫无疑问会胜过产6只的基因。然而稍加思索就会发现,“越多越好”的论点绝非事实。以此类推的结果就会是,10只比6只好,20只更加好,100只还要好,数量无限最好。换句话说,这样类推,逻辑上就要陷入荒谬。

显然,大量生蛋不仅有所得,也有所失。增加生育必然要以抚养欠佳为代价。拉克的基本论点是,任何一定的物种在任何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每窝肯定都有其最适度的孵卵数。

任何种群都一样,他们不会先是生育了过多的后代,然后在吃过苦头以后才发现这样做是错误的。它们鼓励正式的竞赛,让其成员去争夺地位和领地,以此作为限制种群规模的手段,以便把种群的规模保持在略低于饥饿或者资源匮乏本身造成死亡的水平之下。

由此,我们引出了“自私的基因”这个概念,并且不可避免的又要聊到基因——动植物的很多习性都是由基因决定,哪怕作为人类,你觉得自己头脑清醒,每一个决定都是自己权衡利弊后谨慎决定的,其实也无法摆脱基因对你的影响。

比如母亲疼爱孩子,就是基因里根植的本能,当你决定为你的孩子做某种奉献或者牺牲的时候,并不是你自己决定要疼爱孩子们,而是基因操控你这么做,这背后的目的多少也有点自私——那就是为了母亲能更加关注幼儿,保证幼儿有更大的几率活下来,维持种群的繁衍生息,所以,难怪很多科学家都更愿意把生物看作是基因储存的机器,或是一种生存机器。

在远古时代,随着食物的告罄,生存机器一度逍遥自在的生活也宣告终结。这时,它们的一大分支,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植物,开始利用阳光,直接把简单分子组建成复杂分子,靠光合作用寻找新生机,另外一个分支,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动物,发现了如何利用植物的劳动果实:动物要么将植物吃掉,要么将其他食用植物的动物吃掉。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存机器的这两大分支逐步获得了日益巧妙的技能,来提高其生活方式的效能。与此同时,新的生活方式层出不穷,自私性也日益凸显。动物会为了吃掉植物,而进化出更长的消化道,动物也会为了吃掉动物,进化出更有爆发力的肌肉,个体和个体之间的斗争就这样产生了。

尽管我们可以把躯体称为基因的群体,但就其行为而言,各种躯体确实取得了它自己的独特个性。一只动物是作为一个内部协调的整体,即一个单位来进行活动的,同样,我们在主观意识上觉得自己是一个单位而不是一个群体,这是意料中的事情。选择的过程有利于那些能同其他基因合作的基因。为争夺稀有资源,为吞食其他生存机器并避免被对方吃掉,生存机器投身于激烈无情的竞争和斗争。

为了应对这一切竞争和斗争,在共有的躯体内存在一个中央协调的系统必然比无政府状态有利得多。时至今日,发生于基因之间的交错的共同进化过程已经发展到这一地步,以致个体生存机器所表现的集群性实质上已不可辨认,反倒是自私的基因展现了它的显性,逐渐操控了进化的进程。

在达尔文看来,这形成了一个理论,那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适者生存”,不适应基因带来的互相残杀的动物,在历史的进程中被逐渐淘汰了。达尔文还提出,“好人”是指那些愿意自身付出代价,帮助种群中其他成员的个体,并凭借这样的行为使得其他个体的基因得以延续,这种性格带来的后果就是,好人的基因会逐渐减少,善良在达尔文理论里终将灭亡,而利己的自私主义则会不断的增多。

这听起来十分有道理,但是作者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他的乐观逻辑里,好人不见得没好报,自私的基因也并非能压倒性的统治一切。

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会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会愿意无偿捐赠血液?我不觉得这个答案在互惠或伪装的自私下有那么简单。当这些长期血液捐赠者需要输血时,他们并未得到任何优先次序,也没有人给他们颁发金星奖章。

也许我过于天真了,但我觉得这是一种真正的、纯粹的无私利他主义。再举个例子,吸血蝙蝠以在夜里吸血为生。它们要得到食物并不容易,但每每得到的都是大餐。当黎明降临,一些不走运的蝙蝠可能会空着肚子回家,动物研究学家发现,那些在夜里吸饱血液的幸运儿,确实会将一些血液返流,捐赠给不走运的同伴。在完全没有血缘的蝙蝠中,一些血液捐赠的例子依然存在。它们超越亲属关系,在忠诚的朋友间形成它们长久坚实的纽带。

吸血蝙蝠可以讲述一个新的神秘故事,一个关于共享、互助、合作的故事。它们昭示这一个善良的思想:即使我们都由自私的基因掌舵,但好人终有好报。

最后,让我们来做一个简短的总结,在作者的坚持里,这是一个可以用以看待宇宙中任何地方任何生命的观点,那就是所有生命的基本单位与最初动力都是复制因子,它制造了宇宙中所有的复制。复制因子最终因机缘巧合,由小颗粒随机聚合而形成。

当复制因子来到世间,便为自身制造了大量无限的复制品。没有任何复制过程是完美的,复制因子也因此有了许多不同的种类变异。有些变异失去了其自我复制的能力,它们的种类则随着其自身消亡而灰飞烟灭。但许多变异还是在这过程中找到新的窍门:它们逐渐变成更好的自我复制者,目的是让自己的容器能更强大的生存下去。

即使在我们看来,“自私”并不是什么好的形容词,但对基因来说,却是一种千锤百炼的强化。

即使在今天,也不是所有基因的表型作用都只限制在其所在的个体生物里。在理论上,也在实际中,基因跨越个体生物的界限,操纵体外世界的物体,包括无生命的事物、有生命的生物体、距离遥远的事物。我们只需要一点想象力,就可以看见基因端坐于延伸表型放射网的中心位置。世界上任何一个物体都处于这张影响力网中的节点上,这些影响力来自许多生物体内的许多基因,自私,当然也不例外。


好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推荐的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自私的基因》,。好书何必久读,十分钟精准拆解,带你读懂一本好书。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加入我们的社群,进群之后,不仅可以参加赢得好书的活动,可以得到更多书籍资讯哦,赶紧在微信添加朋友里搜索“氪星电台”,加入我们吧。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目前苹果公司业绩可能受到经济大环境影响已经应验,公司的估值水平下降可能仍会延续。

2019-01-04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