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黄色飞翔 硬核科技打开蓉企的太空之路

36氪四川的朋友们·2019-12-02 10:47
2018年,中国发射了全球首颗双核AI商业卫星,该卫星正是由国星宇航的团队设计研发的。在近期完成A+轮的融资后,公司的估值达到约10亿元。

编者按:本文来自《成都日报》,记者:程怡欣 刘金陈,36氪经授权转发。

新经济企业从12.7万家增加到34.7万家,增幅达到173.2%;独角兽企业实现了从0到6的突破;企业年度融资额从40亿元增加到170亿元……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成都新经济蓄力成长,新职业人群规模居全国第三,“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品牌效应凸显。

在成都,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是这座城市构筑未来战略竞争优势、冲刺世界城市的关键之举。成都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和新经济发展研究院,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着力推动硬科技引入和黑科技转化,努力描绘“硬核科技”图景,加快建设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为成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本期《成都经济观察》将倾听企业故事,分享专家看法,看一看成都新经济企业是如何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聚焦行业技术前沿,通过“硬核科技”形成竞争优势、打开航天之路。

“锦”色名片

说到头顶的天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蓝色。那宇宙又是什么颜色呢?或许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那冷静深邃、漫无边际的黑色,或是星云奇伟瑰丽的色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卡尔·格来兹布鲁克和伊凡·巴德里的研究则显示,宇宙的平均色是米黄色。

泛黄的旧报纸、拿铁咖啡、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米黄色更多地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凝固的温度以及广袤的遐想。在古代原始人偶然抬头望向宇宙的那一刻,探索宇宙的种子便已经种进了人类的骨髓,每当想起头顶的神秘空间,总能让人血液沸腾、让人心生对其探秘的无穷好奇心。

探索浩瀚的宇宙,让我们知道世界有多大、目标有多远,甚至是格局的无限可能;更能让我们校准眼前的路径,是否偏离了远大的理想。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新经济企业带着这份米黄色的温度,飞向更加广袤的宇宙。

“锦”彩时刻

2017年11月9日,成都举行新经济发展大会,随后印发了《关于营造新生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提出要聚焦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和共享经济“六大形态”,并细分了各形态的代表性产业。在数字经济领域,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信息技术软件、信息技术硬件领域;在智能经济领域,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卫星及应用服务领域。

2018年3月,成都印发了《成都市推进智能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前瞻布局十大技术产业领域,聚焦工业互联网、机器人、无人机、卫星定位、智慧城市五大应用场景,明确到2022年,全市智能经济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其中核心产业达到2000亿元,成为全国智能经济发展的城市样本。

2018年7月,在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召开后,成都研究制定了《成都市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提出要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并进一步谋划了“5+5+1”的产业细分领域。

2019年11月,围绕“5+5+1”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中的装备制造业,成都印发了《关于促进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2年,力争产业规模达到10000亿元,将成都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其中,在航空装备领域,成都提出要打造全球知名的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


图片来源:杨洋拍摄

企业故事

造星星的人:探索太空的商业密码

在很多场合,赵宏杰都穿着一件军绿色的卫星发射服,这件夹克的设计特别之处在于右臂处有一枚粘扣,可以随意粘贴不同的徽章。这些徽章会随着每次发射卫星的代号不同而变换——为每一次太空任务专门设计制作任务徽章是航天人的传统。

2018年5月,赵宏杰参与了一家全新的商业卫星公司——成都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建。赵宏杰现在是公司的高级副总裁。而这家公司的核心管理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左右,都有航天背景和研发经验。2018年,中国发射了全球首颗双核AI商业卫星,该卫星正是由国星宇航的团队设计研发的。在近期完成A+轮的融资后,公司的估值达到约10亿元。

人类和太空之前的关系正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发生着变化,而人造卫星是目前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这家本土新经济企业也正千方百计用更低的成本将卫星送上天。商业航天的市场才刚刚拉开帷幕,未来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自主研发AI卫星

更高效更低成本:只把有效影像和数据传回地面

国星宇航的实验室内摆放着正在测试的卫星,星上软件测试也正同步展开。上天之前,每一颗卫星通常都要在实验室运转小半年的时间,要抓住瞬间闪现的故障进行修复,之后还要再经过模拟火箭发射和太空环境的硬件系统测试,才可能最终完成卫星研制,运送到发射场,装载在火箭上发射。在到达指定轨道后,卫星再通过地面测控站传回卫星信息,以检测卫星的稳定性,并传回数据用于科学研究和商业使用。

在创业之前,赵宏杰在航天科技集团从事卫星研发工作。他告诉记者,遥感卫星测绘服务在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后,其传统的售卖卫星影像资料的服务方式早已不适应市场需求。国星宇航正是看准了这一痛点,通过技术和模式创新,以市场需求为驱动,计划建设一个包含192颗AI卫星的星座,建成后将实现小时级的更新。

他告诉记者,遥感卫星技术的突破让他们看到了商机。传统遥感卫星需提前约一周下达任务,届时按计划拍摄并传回。“到时候,若发现天空被云层遮住,根本拍不到,卫星还是会死板地拍摄并传回图片。”新技术让遥感卫星能自行识别判断,如图片质量不好则不传,从而能降低数据传输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在2018年底的金沙江堰塞湖抢险行动和今年的木里森林大火抢险行动中,国星宇航连续多日为抢险救援部门提供现场卫星影像,为抢险行动提供决策依据。除此以外,研发团队还将自主研发的AI模块植入卫星,让卫星在空间轨道中具备了识云辨雾的能力,卫星可以对所拍摄的照片进行处理,直接过滤掉受天气影响没有回传价值的卫星影像,只把有效影像和数据传回地面,进一步提高卫星数据回传的效费比。

据赵宏杰介绍,AI卫星将对城市规划、服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急防灾等领域起到重要作用。他举例说,如公司为东莞市打造的“城市之眼”项目,就是通过卫星对城市进行周期性扫描,进而构建城市的健康档案,“如同做全身体检,哪里存在违规建筑?哪里有安全隐患?卫星扫描可以为职能部门提供直观参考。”

从小卫星做起

既便宜又标准化:成本更低研发周期更快

商业卫星的优势在哪里呢?在赵宏杰看来,对商业卫星公司来说,是否能在轨道上运行十年并不重要,商业应用也不需要那么高的分辨率。如果卫星可以既便宜,又可以标准化,10颗小卫星通过组网可以实现,那就足够了。

在他的观察中,从某种意义上说,造卫星和造手机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将各种部件组在一起。“随着电子工业与材料的发展,我们可以不断地将卫星上的电子元器件进行更新换代,助推产品的迭代。”而从小卫星做起意味着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研发周期。传统的遥感卫星大约有一辆公交车那么大,重量大约有3200公斤。国星宇航发射的商用遥感卫星体积只有一个鞋盒大小,重量一般在5到10公斤左右。

“遥感卫星产业本质上是一个大数据产业——获得数据能力越强,公司融资和盈利能力就越强。”在赵宏杰看来,这个产业要以互联网思维来做,快速迭代、快速融资、快速布局。而这也是不少互联网企业做产品的理念。除了缩短研发周期,如何降低研发成本也是国星宇航正在着力解决的问题。不同于国家队高精尖的卫星,创业之后的商业卫星研制流程,几个子环节同一时间内并行突破,有效缩短了研发时间,降低了管理成本。

商业卫星有三大应用:遥感、导航、通信,为什么只有导航延伸出滴滴、摩拜等面向老百姓的爆款应用?在赵宏杰看来,面向C端的应用场景缺乏,需要业内外共同探索。“商业卫星制造公司通过生产、销售卫星实现盈利。而我们更多地将自己定义为卫星运营公司,对整个产业生态保持着开放合作的态度。”赵宏杰告诉记者,公司未来希望能建立数据平台,与合作伙伴共享信息,借助国星宇航卫星群的地面影像图和数据开发出更多的商业模式。比如,旅游景区可以拿来观察景区门前的停车位,以评估旅游旺季的客流量;农场主会用来评估农作物的发育情况,预估理想的收割时间等。

政策红利释放

天使投资基金:坚定了企业发展信心

曾经,资本因为投入周期长、资产重对这个行业望而却步。然而几年前,一场卫星小型化的浪潮早就在大洋彼岸的硅谷发生。Planet等创业公司打破了过去几十年传统航天商业的固有模式。过去的几年里,Planet已经将鞋盒大小的数百颗卫星发送到绕地轨道上。它们组成了庞大的卫星群,用来观测地球上的不同区域。而这也让中国投资人开始对这个行业有了兴趣。

更重要的是,这一轮商业航天的发展浪潮要得益于国家的政策红利。2014年《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民用遥感卫星数据政策,加强政府采购服务,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建设。

经历了萌芽阶段,国内的民营商业航天已经颇具规模,特别是在遥感卫星领域,二十一世纪空间、长光卫星、欧比特宇航、国星宇航等几家公司已经形成了第一梯队。由于商业航天赛道门槛高赛马少,再加上各家商业卫星公司的主营方向各有不同,目前该领域还处于共同探索发展阶段。

“今年初,我们获得了成都新经济天使投资基金200万元的投资。”赵宏杰告诉记者,这笔投资不仅为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更代表着政府对企业的认可,让企业发展更有信心。截至2019年8月,国星宇航已顺利完成5次太空任务,成功研制并发射了8颗AI卫星。

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经济天使投资基金的设立就是为了畅通新经济企业与资本市场的深入对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据了解,基金投资对象为符合成都市新经济发展方向的新经济企业,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5G+”“清洁能源+”“供应链+”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开放型企业。

专家观察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数据情报研究所所长董亮:

硬核科技是成都新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骨骼

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硬核科技,可以理解为那些能够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国家与地区竞争格局,引领人类生活方式变革的关键、前沿、核心的科学技术。”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数据情报研究所所长董亮如是认为。

董亮进一步分析认为,硬核科技一般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具有原创性,基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而产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及难以被模仿和超越的较高技术壁垒。其次,是体现原动力,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极高的经济价值,能极大促进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产生,对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形成新经济的增长点。

每个时代、每个领域都有体现“皇冠”价值的硬核科技“赛道”。董亮举例分析道,“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就有我们已经熟知并在深入发展的5G网络、自动驾驶、深度学习等硬核科技。”

“硬核科技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代表着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的核心。”董亮分析表示,硬核科技的研发、引入和转化,对于成都打造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新型城市、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具有重要意义。“硬核科技是成都新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骨骼,是支撑成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关键所系。”

当我们回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会发现这是一部由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构筑成的硬核科技发展史,每个阶段都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颠覆式技术创新而引发新技术革命,进而实现全方位变革。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第四次科技革命,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驱动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事实上,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福祉。

事实上,“硬核科技”要作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还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对此,董亮表示,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全过程来看,上游阶段是基础性科技创新,如科学发现;中游阶段是应用性科技创新,如科学发明;下游阶段则更多的是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创新。他认为,“打造硬核科技必须从上游开始,切实打通人才、技术、数据、资本和市场等各种要素和环节,才能真正造福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而在这个过程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有效融合,达到创新创业价值的最大化。

成都科技创新的综合能力较强,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创新产出近年来呈现出持续稳定上升的态势。董亮分析认为,这不仅得益于成都在全国率先系统提出了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以及在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方面的供给优势,更得益于成都超大城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给硬核科技转化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和广阔的应用场景。但他同样指出,成都仍有一些短板需要克服,亦对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具体而言,成都需要进一步培育科技创新主体,要大力推进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支持组建更多的新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研发机构从事更高水平的研发活动,打造支撑“成都创造”的引擎型企业。

其次,成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研发投入。董亮表示,硬核科技创业对于创新资源的投入要求非常高,要鼓励企业有计划、持续地增加研发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引导作用,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再次,成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保障。董亮表示,硬核科技成果转化的复杂性与难度要远大于一般科技成果的转化,市场环境更为复杂,面临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市场拓展以及人才资源等方面的多重更高风险。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硬核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路线图、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明确科技成果转化中形成的权益和收益,在企业认证、税收等政策制度层面形成创新支撑体系,不断总结成功转化经验,努力打造一批高质量的校院企地创新共同体,实现可持续发展。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退役’高峰期即将来临。

2019-12-02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